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 作品数:57 被引量:201H指数:6
- 相关作者:章崇杰赵宗蓉罗志娟毕建虹蒋小梅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鉴定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高纯度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方法 用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 ,对传统的诱导方法加以改进 ,经 GM- CSF(10 0 ng/ ml)和 IL- 4(5 0 0 U/ m l)持续诱导 7天 ,在此期间不再补充新的细胞因子、新鲜培养基和促成熟因子 ,以获取高纯度 DC。结果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出了大量高纯度 DC,其能高表达 HL A- 、 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 ,显示出成熟 DC的特征。这些 DC能强烈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埴 ,其内吞能力在第 3天达最高 ,之后明显下降。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从外周血获取大量成熟 DC的方法经济、简便 ,为
- 郭建巍蔡美英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HLA-I共刺激分子外周血
- 成都市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核酸杂交法进行HPV感染分型,纳入1 057例HPV阳性且行组织切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对各级别宫颈病变中HPV16构成比、不同年龄组HPV16阳性患者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患病率,以及HPV16单一与多重感染患者中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患病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 057例HPV阳性患者中,352例感染HPV16,CINⅢ中HPV16构成比最高,各级别病变中HPV16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级别增加,HPV16构成比有增高趋势(P<0.05)。不同年龄组HPV16阳性患者中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HPV16单一、双重与三重以上感染患者中,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感染型别种类增加,患病率降低(P<0.05)。本研究显示,HPV16与高级别宫颈病变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老年HPV16阳性患者检出宫颈癌的概率更高。因此,应高度重视HPV16持续性感染,做到及时诊断与治疗,以减少宫颈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
- 简洁梁开如余绍兰王青青易晓恋赵清平石艳艳谢成彬夏春高丽丽罗娜左凤琼李婉宜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16患病率年龄
- 聚乳酸材料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研究聚乳酸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电镜观察未处理和经预处理的聚乳酸膜。分别将未处理(材料组)和经预处理(处理组)的聚乳酸薄膜与成骨样细胞体外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 TT测定细胞的增殖以及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①电镜结果显示未处理膜与处理后的膜有细微差别。②材料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的聚集样生长,细胞形态构成以多角形、星形比例为高,材料组M TT及ALP测定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学的差异仅在实验开始3 d可以观察到;而细胞的增殖及ALP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处理后的聚乳酸薄膜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无抑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经处理后反而对其有轻微的促进作用。
- 陈米娜魏大鹏范昕建雷蕾袁明龙
- 关键词:聚乳酸成骨样细胞增殖分化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被引量:3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影响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分离和培养的一些因素 ,以建立稳定的 MEF培养体系。方法 取 BAL B/ c小鼠胚胎分离成纤维细胞 ,利用体外培养体系 ,对 MEF的生长形态、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进行观察 ,并对不同胚胎日龄以及不同胰酶作用时间对 MEF分离及培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13.5 d胎龄鼠胚的 MEF分离效果优于 10 .5 d、18.5 d胎龄鼠胚 ;MEF在体外为贴壁生长型细胞 ,第三代细胞增殖旺盛 ;在室温条件下 ,0 .2 5 %胰酶消化 MEF时间以 3~ 5 min为宜。结论 MEF在第 3代增殖旺盛 。
- 张怡赵连三汪成孝雷秉钧
- 关键词: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饲养层
- 免疫毫微粒的内化作用及其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免疫毫微粒能否内化进入人肝癌细胞及其多药耐药性 ( MDR)细胞 ,研究免疫毫微粒能否逆转 MDR。方法 将抗人肝癌阿霉素白蛋白免疫毫微粒 ( HAb18- ADR- HSA- NP)与人肝癌株 SMMC- 772 1细胞及其 MDR细胞 ( SMMC- 772 1/ MDR+ )共同孵育 ,采用扫描电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免疫毫微粒与靶细胞的结合及免疫毫微粒的内化过程 ;采用 MTT比色分析法测定免疫毫微粒对靶细胞的杀伤率 ,计算免疫毫微粒对靶细胞的 IC50 和 MDR细胞的耐药倍数 ( RF)。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SMMC- 772 1细胞表面和胞浆中均有许多荧光毫微粒 ;透射电镜观察 ,免疫毫微粒与 SMMC- 772 1细胞及其 MDR细胞在 3 7℃孵育后 ,胞浆中可见有免疫毫微粒 ,随时间的延长细胞变性损伤越严重 ;当 SMMC- 772 1及其 MDR细胞预先经 HAb18抗体处理 ,再与 HAb18- ADR- HSA- NP孵育 ,则胞浆中未见免疫毫微粒 ;扫描电镜显示 ,多个 HAb18- ADR- HSA- NP紧密结合在 SMMC- 772 1/ MDR+ 表面 ,MDR细胞对于免疫毫微粒的耐药倍数 ( 2 .1)较其对于游离 ADR( 4.4)明显降低。结论 人肝癌特异性阿霉素白蛋白免疫毫微粒通过抗体介导能特异性内化进入人肝癌 SMMC- 772 1细胞及其 MDR细胞 ;该免疫毫微粒能增强
- 刘晓波王霞魏大鹏蔡美英黎光
- 关键词:免疫毫微粒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
- bFGF-MAb抑制卵巢癌细胞及其腹腔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 b FGF- MAb对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卵巢癌腹腔移植瘤裸鼠的生存率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为卵巢癌的临床生物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1将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接种于 2 4孔板 ,加入不同浓度的 b FGF- MAb,每日行结晶紫染色、Vector2 - 14 2 0多标记计数仪比色 ,测定 OD4 90 值 ;2将 SKOV3细胞接种于 BAL B/ c裸鼠腹腔形成卵巢癌腹腔移植瘤模型 ,每周 2次将 b FGF- MAb注射于腹腔 ,比较裸鼠生存时间 ;3解剖裸鼠 ,计数肠系膜上种植瘤的个数并称重 ;4对移植瘤组织进行 CD31 的免疫组化染色后测定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1b FGF- MAb在 0~ 15 μg/ ml的范围内 ,其抑制 SKOV3细胞增殖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实验第 4 d,15 μg/ m l组能抑制细胞增殖的 2 4 % ;2腹腔注射 b FGF- MAb的裸鼠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平均延长 10 d;3b FGF- MAb组肠系膜上肿瘤种植灶的数目和重量分别是对照组的 70 .6 %和 6 9.2 % ;4 b FGF- MAb组腹腔移植瘤 MVD是对照组的 6 2 .8%。结论 b FGF- MAb能明显抑制卵巢癌的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 。
- 林卫彭芝兰王光林毕建红刘珊玲王红静
- 关键词:卵巢癌
- 人AFP全长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构建人 AFP全长基因编码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 ,并在 CHO及小鼠肌肉组织中表达。方法 从人胎肝组织中提取 AFP基因 ,以全长基因序列为目的基因片段 ,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1(+)为载体 ,构建AFP重组质粒 ph AFP,经酶切分析和 DNA测序对 ph AFP进行鉴定。重组质粒 ph AFP经脂质体转染真核细胞CHO以及直接注射小鼠胫前肌 ,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对其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获取的 AFP基因片段与 Gen Bank报道的序列一致 ,确认为人 AFP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 ,构建的重组质粒 ph AFP能在体外真核细胞 CHO、体内肌细胞中有效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质粒 ph AFP,为 AFP
- 邓小玲蔡美英魏大鹏胡丽娟毕建虹袁暾
- 关键词:甲胎蛋白克隆真核表达
- 脂多糖刺激树突状细胞前后TLR2、3、4基因表达的检测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检测脂多糖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前后TLR2、3、4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培养的第6天,实验组加入脂多糖刺激24h,对照组不加。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半定量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7d后的DC表达较高水平TLR2、3、4。脂多糖刺激24h后,TLR2、3、4表达下降,TLR4几乎测不到。结论树突状细胞在受脂多糖刺激前后TLRs的表达有显著变化,推测和它的功能成熟有关。
- 董薇张兵蔡美英魏大鹏
- 关键词:基因表达脂多糖树突状细胞TLRS半定量RT-PCR
- KAI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宫颈癌CaSki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质粒pCMV-KAI1导入低表达的宫颈癌CaSki细胞,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K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Transwell侵袭力小室测定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目的基因的CaSki细胞中KAI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弱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细胞穿膜数量明显少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及侵袭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 欧阳运薇潘小玲屈艺彭芝兰魏大鹏王霞
- 关键词:KAI1基因宫颈癌CASKI细胞肿瘤转移
- DNA疫苗引发局部肌肉组织DCs、CD4^+T细胞的聚集浸润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在注射DNA疫苗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肌肉注射部位细胞的聚集情况,并对细胞表型进行检测,为阐述DNA疫苗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机制提供直接的组织学证据。方法分别于DNA注射小鼠后6h、12h、1d、2d、3d、4d、5d、6d切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细胞聚集情况;LSAB法检测聚集细胞CD205、CD4及CD8分子的表达。结果疫苗注射后6h~6d,在肌肉组织间隙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早期主要以巨噬细胞样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晚期巨噬细胞样细胞占优势。在疫苗注射后24h的肌肉组织中有少量的CD205阳性细胞,第3d时数量稍多,其余时间段CD205染色均为阴性。对浸润的淋巴细胞的亚型进行鉴定发现,在6h~6d的肌肉切片中只检测到CD4+T细胞,未发现CD8+T细胞的细胞。结论DNA疫苗免疫注射引发的细胞浸润与一般的炎症反应不同,有其特有的特征。DCs、CD4+T细胞参与DNA免疫并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DNA免疫激活的CTL发挥免疫效应可能不在肌肉组织。
- 邓小玲王霞魏大鹏张平蔡美英毕建红胡丽娟
- 关键词:DNA疫苗树突状细胞CD4^+T细胞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