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材料与神经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9 被引量:63H指数:3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脊髓
  • 9篇脊髓损伤
  • 3篇细胞
  • 3篇恒河猴
  • 3篇创伤
  • 2篇逆行
  • 2篇犬病
  • 2篇伪狂犬病
  • 2篇下肢
  • 2篇脑损伤
  • 2篇狂犬
  • 2篇干细胞
  • 2篇MRI图像
  • 2篇病毒
  • 2篇成像
  • 2篇创伤性
  • 2篇创伤性脑损伤
  • 2篇磁共振
  • 1篇电图
  • 1篇电信号

机构

  • 19篇北京航空航天...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康复科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4篇李晓光
  • 12篇杨朝阳
  • 8篇饶家声
  • 7篇赵璨
  • 5篇赵文
  • 5篇段红梅
  • 4篇郝鹏
  • 1篇宋桂芸
  • 1篇郑佳
  • 1篇郝飞
  • 1篇高阳
  • 1篇高明明
  • 1篇郝爱民
  • 1篇李中原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物理...
  • 3篇中国科学:生...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计算机辅助设...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医学信息学杂...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病理“金标准”标记脊髓损伤慢性期MRI图像坏死区域的方法被引量:1
2020年
脊髓损伤慢性期胶质瘢痕及其所包绕的囊腔所构成的脊髓坏死区域在磁共振成像(MRI)中形态各异,边界模糊。针对单纯根据图像无法准确识别脊髓坏死区域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病理切片"金标准"来标记MRI图像实际坏死区域的方法。双边滤波去噪并刚体配准脊髓损伤慢性期的多模态MRI图像,使用Snake模型进行脊髓的分离,并利用双三次插值法对脊髓进行拉直。采用双树复小波变换融合不同模态的图像后,基于病理切片的胶质瘢痕及囊腔区域与MRI图像的脊髓坏死区域具有空间相对位置一致性的特点,建立从脊髓病理切片到MRI图像的空间映射关系,最终实现MRI图像中实际坏死区域的标记。以圆度和偏心率作为形状评价指标,对本方法标记的MRI坏死区域与病理切片"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相似度分别达到了0.93±0.03和0.97±0.02。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构建的映射关系能较为准确、客观地标记MRI图像的实际坏死区域,为后期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分割MRI坏死区域奠定基础。
包星星赵璨赵璨饶家声杨朝阳饶家声
关键词:病理切片
机器学习在MRI图像脑肿瘤分割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介绍了MRI图像脑肿瘤分割的意义与困难,阐述了机器学习在非侵入性鉴别脑肿瘤中的优势,分析了模糊C聚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3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新兴的深度学习方法在MRI图像脑肿瘤分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比较了这4种方法各自的优势、缺点和适用情况。指出了未来应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脑肿瘤识别与分割应向更加多模态、高自动度、低复杂度、高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以及深度挖掘图像信息的方向发展。
包星星赵璨饶家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组织透明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背景:对生物体进行全身细胞分析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组织透明技术结合光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将整个器官或全身快速透明并进行结构和细胞分析,为在生命科学中应用先进的光学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目的:分析组织透明技术原理及过程,总结组织透明技术研究进展,介绍组织透明成像技术,讨论组织透明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方法:第一作者以“tissue clearing technique,tissue optical clearing,whole-body imaging,3D imaging”
田婷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三维成像光散射
溴化乙锭诱导的短暂脱髓鞘增强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2019年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9的PRV工具病毒注射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上;NS组将2μl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EB组将2μl 0. 1%的EB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大鼠注射PRV 5天后,灌流取材并制作冰冻切片,观察各级神经元的感染情况。结果:EB组大鼠L4-L5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DRG)、T8脊髓中间神经元、C4脊髓中间神经元、延髓、中脑、大脑皮层均有大量神经元被PRV标记。肌肉组和NS组各级神经元仅有少量被PRV标记。结论:EB诱导坐骨神经脱髓鞘后能够显著提高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刘法东段红梅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溴化乙锭脱髓鞘伪狂犬病病毒
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来源、数量、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
2025年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s,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95-2024年。共检索到1700余篇文献,最终纳入58篇文献用于综述。结果与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影响脑干和脊髓的下部运动神经元以及运动皮质的上部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不同种类干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评估了干细胞来源、细胞量、干细胞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等临床前研究关键,为未来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赵文毕玉琳付旭阳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
表面肌电与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评估中的比较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脑运动控制方案和基于经颅磁刺激(TMS)的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方法纳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21年3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临床诊断为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分别进行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控制检测和基于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27个(87%)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共测试了248块肌肉(每一例患者共测8块肌肉,分别是左右两侧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其中有79块(32%)肌肉可测量出通道排名4或5。62个肢体中的40个(64%)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中有21例(68%)有最高排名5的通道。然而,31例患者无一例能检测出运动诱发电位。结论sEMG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运动诱发电位。
萧演清高明明何泽佳宋桂芸宋伟李晓光饶家声
关键词:脊髓损伤表面肌电图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非人灵长类运动行为学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2022年
随着脊髓损伤治疗研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始向临床转化.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基因序列和相近的神经解剖结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的临床转化前阶段.运动行为学评价是脊髓损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几乎在所有的脊髓损伤相关工作中都有所应用,为评估诊疗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非人灵长类的运动行为学研究迅速发展,使得运动行为测试从单一、粗放的评估演变成复杂化、精细化的观测.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相关实验通过非人灵长类的运动行为测试来分析脊髓损伤程度的变化及有关干预方案的疗效.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独特的脊髓运动控制通路及运动行为能力入手,结合其在脊髓损伤相关研究中的应用,针对不同部位的运动行为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运动行为测试所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饶家声饶家声赵文赵文杨朝阳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非人灵长类
脊髓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近年来,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神经元中继的治疗手段为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等移植物作用于脊髓损伤区,可改善损伤区局部微环境,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因此成为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策略和基因调控等方法在修复受损脊髓的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脊髓损伤后新生神经元是否具有潜在的功能整合,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等问题.
王子珏高钰丹赵文郝飞郝鹏段红梅李晓光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再生微环境
不同类型翻转课堂在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3年
目的/意义针对医学信息学课程传统授课模式的缺点,探索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过程基于常规型和创造驱动型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以传统授课模式为对照,比较不同授课模式在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结论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造驱动型翻转课堂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饶家声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教学模式
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在脑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存在持续的神经发生。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不仅在正常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脑损伤或脑疾病的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过程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和缺血性脑卒中修复中的应用,讨论激活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修复脑损伤的策略及其促进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意义。
白天宇穆娇郝鹏段红梅郝飞赵文高钰丹王子珏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