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

作品数:7 被引量:17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雅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油菜
  • 4篇冬油菜
  • 4篇适应性
  • 3篇白菜
  • 3篇白菜型
  • 2篇英文
  • 2篇白菜型冬油菜
  • 2篇北移
  • 1篇越冬率
  • 1篇试验初报
  • 1篇亲和性
  • 1篇亲缘
  • 1篇亲缘关系
  • 1篇自交
  • 1篇自交亲和
  • 1篇自交亲和性
  • 1篇作物
  • 1篇芸芥
  • 1篇基因
  • 1篇基因型

机构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天水市农业科...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畜牧工程...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孙万仓
  • 2篇武军艳
  • 2篇范惠玲
  • 2篇曾军
  • 2篇刘秦
  • 2篇叶剑
  • 2篇张亚宏
  • 1篇张涛
  • 1篇燕妮
  • 1篇邵登魁
  • 1篇张金文
  • 1篇王保成
  • 1篇杨杰
  • 1篇王鹏
  • 1篇郭秀娟
  • 1篇杨仁义
  • 1篇曾潮武
  • 1篇王学芳
  • 1篇朱惠霞
  • 1篇赵玉昌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甘肃张掖灌区白菜型冬油菜适应性试验初报
张掖灌区位于黑河灌区上游,海拔1559.5米,纬度38°56′,1月份平均气温–10.2℃9.6℃,年平均温度7℃,极端最低温度–28℃,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100mm30mm。本研究以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试验...
刘秦雷建明范惠玲姚振良魏文惠康艳利郭绣娟杨杰孙万仓
文献传递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英文)
本研究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在西北旱寒区如张掖、酒泉等9个试点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500300m、年平均气温5.0.8℃、最冷月平均...
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刘秦杨仁义范惠玲叶剑代建民孟亚雄张金文
文献传递
白芥(Sinapis alba(L.) Boiss)自交亲和性分析(英文)
选择8个不同生态地区有代表性的白芥材料,通过亲和指数法分析了其自交亲和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白芥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平均自交亲和指数在0.01.10之间。这种差异既存在于品种间,也存在于品种内。参试材料中,自交...
范惠玲孙万仓燕妮朱惠霞武军艳张亚宏曾军叶剑刘亚利
关键词:CULTIVARSELF-COMPATIBILITY
文献传递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芸芥(Eruca Mill.)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芸芥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利用。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30份代表性的芸芥(ErucaMill.)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不同材料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聚类。结果不同芸芥亚种间表现出比较大的多态性,47个引物共扩增出486条DNA带,其中432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89.0%,来源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特征带。30个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1036~0.4511之间。结论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452处,30个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其中来源于中国的材料为一独立的类群,来源于西班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材料分属另外6个不同的类群。芸芥起源中心的西班牙及其毗邻地区的芸芥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中国可能是芸芥的次生演化中心。
孙万仓范惠玲孟亚雄张涛张金文王保成武军艳邵登魁朱惠霞燕妮赵玉昌
关键词:芸芥RAPD技术亲缘关系
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变异分析被引量:22
2006年
对不同来源的85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自交亲和指数研究表明,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自交亲和指数在0.00~9.28之间,这种变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品种内不同个体间。85份参试材料中,自交亲和指数小于1的有50个品种;35个品种自交亲和指数大于1,自交亲和指数在1.00~9.28之间,其中亲和指数大于4的材料有28、44、45、55x、75、119、123、139号品种等。依据自交亲和指数,可将参试材料分为4种类型:高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4.00);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1.00~3.99);自交不亲和类型(0.00< 自交亲和指数<1.00);高自交不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0.00)。自交亲和性因地区而异,一般西部地区的品种自交亲和性高于其它地区的品种。
孙万仓范惠玲叶剑张亚宏刘雅利曾军王鹏
关键词: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基因型
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适应性及利用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究冬油菜在甘肃张掖寒旱区种植的适应性,对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的越冬率、冬前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冬油菜不同播种期对越冬率、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冬油菜后茬复种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纬38°左右、海拔180 m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8.7℃的张掖及河西走廊,白菜型冬油菜能够露地正常越冬,且产量高品质好。冬油菜收获后,复种早熟大豆、马铃薯、油葵和蔬菜等作物,每667m2两季产值比单种小麦增收32.0%~154.4%,比单种玉米增收15.4%~108.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张掖及河西走廊发展冬油菜生产可以调整传统农业的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可增加冬春季土壤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源,改善生态环境。张掖及河西走廊宜选择抗寒性品种,并适当早播,播期以8月中旬为宜。
刘秦姚正良缪纯庆姚瑶毛成志孙万仓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播期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31
2007年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477~2300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mm、无霜期150~172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500.0~4400.3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000多公里,海拔由1000m提高到2300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刘秦杨仁义武军艳王学芳叶剑曾军张亚宏康艳丽郭秀娟魏文惠杨杰蒲媛媛曾潮武刘红霞
关键词:冬油菜适应性北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