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 作品数:29 被引量:122H指数:6
- 相关作者:许蓓蓓尤翠翠张海祥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不同Wx基因型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 Wx 基因是调控水稻稻米中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不同等位基因型品种间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食味品质性状有显著差异。本试验选取6 个常规粳稻(Wx-b)与6个半糯粳稻(Wx-mp)品种,分别对花后5d、10d、15d、20...
- 顾明超张善磊姚姝周丽慧赵春芳张亚东朱镇赵庆勇赵凌王才林
- 关键词:籽粒灌浆淀粉合成关键酶食味品质
- 水稻突变体D12W191多分蘖表型产生与细胞分裂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D12W191与野生型‘武育粳3号’的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差异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并探究分蘖生长抑制剂萘乙酸(NAA)处理对其分蘖芽形态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方法]以野生型粳稻‘武育粳3号’及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突变获得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编号为D12W191)为供试材料,测定分蘖芽及分蘖节的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并分析细胞分裂素合成、降解和响应调节子基因及生长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D12W191分蘖芽的玉米素(Z)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均高于‘武育粳3号’,在分蘖节中未出现显著差异;与细胞分裂素变化趋势不同,突变体材料D12W191分蘖芽中IAA含量和‘武育粳3号’相比没有差异,而分蘖节中的IAA含量低于‘武育粳3号’。IAA与Z+ZR比值分析表明,突变体D12W191分蘖芽和分蘖节的IAA/(Z+ZR)值均低于‘武育粳3号’。与野生型相比,D12W191的分蘖芽和分蘖节中的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Os IPT4、Os IPT5、Os IPT7表达上调,细胞分裂素降解基因Os CKX4、Os CKX5、Os CKX9表达下调,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子基因OsRR6、OsRR7、OsRR11也呈现下调的趋势,而且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Lovastatin能够完全抑制多分蘖突变体分蘖的发生。生长素合成基因Os YUCCA3、Os YUCCA4在突变体分蘖芽和分蘖节中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显著差异,而Os YUCCA6在突变体分蘖节中显著下调,在分蘖芽中的表达与野生型处于同一水平。水稻Os TB1基因负调控分蘖的发生,其在突变体分蘖芽中表达明显下调。外源NAA处理抑制了2个材料分蘖芽的生长,并且使Os IPTs基因表达下调,Os CKXs和Os TB1基因表达上调。[结论]D12W191突变体Os IPTs表达上调及Os CKXs表达下调使分蘖芽中内源CTK含量上升,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负调控因子A型OsRRs基因表达量下降,又�
- 黄文晓翁飞査满荣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水稻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基因表达
- 长江下游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钾不同养分限投对稻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明确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能力,为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精确施肥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当地主推稻麦品种,以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设置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不施钾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4种周年养分限投模式,开展多年定位试验,研究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结果]氮是水稻、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最主要限制养分,不施氮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处理的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较低。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下降,并可分别用多项式方程(y=a-bx+cx^(2),P<0.01)进行描述;而受田间气候条件不确定性的影响,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并不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规律性下降。水稻养分吸收受钾肥限投的影响,但不受磷肥限投影响。钾肥限投处理的水稻钾吸收量显著低于磷肥限投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32%和28%),同时水稻钾吸收量随钾肥限投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y=0.61+0.89lnx,P<0.05)。与水稻表现不同,磷肥限投影响小麦产量,而钾肥限投不影响小麦产量;磷肥、钾肥限投均降低了小麦磷和钾吸收量,磷肥限投使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减少27%和23%,钾肥限投分别减少17%和38%。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随磷、钾肥限投年限增加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结论]氮肥投入在作物施肥管理中不可或缺;在一定年限内,土壤养分供应可以缓冲磷、钾限投对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但具体限投养分应针对不同作物区别对待。
- 张国发侯朋福章建伟周燕徐磊李刚华丁艳锋
- 关键词:稻麦轮作作物产量养分吸收
- 粳稻栽培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及群体结构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为了明确粳稻栽培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及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状况,以国内外181份粳稻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34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185个SSR/Indel标记分析其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34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共检测到74个等位基因,变幅为2~4个,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 17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 011~0. 494,平均0. 148;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 011~0. 399,平均0. 128,中度多态位点(0. 25 0. 50),表明粳稻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群体结构分析及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分为3个亚群(POP1~POP3)和1个混合群(Mixed),地理位置相近的品种大都聚于同一亚群中。可为水稻食味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为后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与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
- 张善磊岳红亮赵春芳陈涛张亚东周丽慧赵凌梁文化王才林
- 关键词:粳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 不同Wx基因型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 Wx基因是调控水稻稻米中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不同等位基因型品种间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食味品质性状有显著差异。本试验选取6个常规粳稻(Wx-b)与6个半糯粳稻(Wx-mp)品种,分别对花后5d、10d、15d、20d和...
- 顾明超张善磊姚姝周丽慧赵春芳张亚东朱镇赵庆勇赵凌王才林
- 关键词:籽粒灌浆淀粉合成关键酶食味品质
- 文献传递
- 不同Wx基因型水稻新品系粒重差异分析及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 水稻Wx基因不仅是调控稻米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而且对籽粒粒重的形成有关键影响。本研究对以半糯粳稻品种宁0145(携带Wx-mq)为母本,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1(携带Wx-b)为父本来源的437份粳稻高代育种品系进行了Wx...
- 胡庆峰赵春芳周丽慧姚姝赵凌梁文化赵庆勇陈涛张亚东朱镇王才林
- 关键词:水稻蜡质基因粒重直链淀粉含量
- 文献传递
- 水稻GW2基因的遗传效应研究
- 粒型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性状,研究粒型的遗传效应对水稻高产育种有重要意义。我们曾筛选到一个含有GW2 基因稀有突变位点的特大粒粳稻TD70(单籽粒重约70mg),并鉴定出小粒型籼稻Kasalath(单籽粒重约17mg)含...
- 王建胡庆峰张善磊张亚东赵春芳王才林
- 关键词:水稻转基因粒型粒宽
- 刍议新时期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 2023年
- 以较低的生态代价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能力是目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目标。发展“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应当成为新时期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农业生态系统具生产和生态两大功能,坚持生态优先,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更加长久的生产效益,是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基于粮食生产与生态压力转移的区域间耦合与系统优化,解析区域性生产生态潜力的变化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无废弃物乡村,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李凤民
-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生态压力农业现代化
- 2种不同Wx等位基因型水稻粒质量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被引量:1
- 2017年
- 以携带Wx^(mq)基因的宁0145为母本,携带Wx^b基因的武运粳21为父本构建的F3和F4群体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类,测定籽粒千粒质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特征值等性状,分析不同Wx等位基因型各性状值的差异。结果表明:Wx^(mq)Wx^(mq)与Wx^bWx^b基因型间千粒质量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Wx^bWx^b基因型的稻米千粒质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均大于Wx^(mq)Wx^(mq)基因型,而崩解值小于Wx^(mq)Wx^(mq)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质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不同基因型的淀粉粒精细结构和淀粉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淀粉密度差异可能是导致千粒质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携带Wx^(mq)Wx^(mq)基因型的稻米因具有较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起浆温度和峰值时间,较高崩解值,而使米饭呈现柔软性和弹性等较好食味品质的特点。
- 胡庆峰胡庆峰赵春芳周丽慧周丽慧赵凌梁文化赵庆勇陈涛张亚东朱镇姚姝
- 关键词:水稻千粒质量直链淀粉含量蒸煮食味品质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设计研究——以农业推广学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及支持移动学习的优点,随着无线网络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目前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农业推广学课程为例,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的优势。此平台能够创新微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卓越农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及质量。
- 陈兵林陈长青郝佩佩
- 关键词:农业推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