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48 被引量:305H指数:8
- 相关作者:周成松张鑫段玉林庞晓燕陈爱松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陆地棉GhDAH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棉花黄萎病是制约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生产上未发现有效的根治办法,使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从基因库中挖掘抗黄萎病相关基因,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的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根据在GenBank中检索到抗黄萎病基因SDAHP(GU479467,1,3-脱氧-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从陆地棉基因组数据库中检索到3个同源基因(NM_016893351.1,XM_016849738.1和XM_0168151150.1),根据3个同源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陆地棉cDNA为模板进行克隆,获得3个目的基因,依次命名为GhDAHP-1、GhDAHP-2和GhDAHP-3。利用ProtParam和Prot Scale等在线软件对目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分析黄萎病菌诱导后目的基因在陆地棉叶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GhDAHP-1序列全长1983 bp,氨基酸总数为539,分子质量约59.45378 kD,理论等电点pI为8.7;GhDAHP-2序列全长1832 bp,氨基酸总数516,分子质量约57.02998 kD,理论等电点pI为7.68;GhDAHP-3序列全长1652 bp,氨基酸总数517,分子质量约56.95491 kD,理论等电点pI为8.52。系统进化树分析,GhDAHP与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indii)、木本棉(Gossypium arboreum)的亲缘关系最近。棉花叶片在黄萎病菌的处理下,GhDAHP基因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受到黄萎病诱导后,GhDAHP基因可能参与了黄萎病菌侵染的防卫过程。
- 荆珺张桦陈全家郭楠楠朱琦刘叶顾爱星
- 关键词:黄萎病基因克隆
- 2个分离自新疆不同枣树样本的花叶伴随病毒基因组测定
- 2024年
- 近几年来,新疆南部红枣各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疑似枣树花叶伴随病毒病症状的病害,造成枣树叶片出现花叶卷曲,枣果畸形失去商品价值,甚至大量落果,造成绝收绝产。对于引起此病害的病原现在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新疆南部红枣种植区采集病叶,通过高通量测序证实病叶中存在枣树花叶伴随病毒(jujub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uMaV),将JuMaV的2个分离株AKS和YPH的全序列(登录号分别为MW892537和OL739568),与已发表的枣树枣花叶伴随病毒(JuMaV-Z6)的全序列(登录号:KX852476.1)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99.54%和95.93%,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48%。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在反转录酶(RT)和RNA酶H(RNase H)编码区有较大差异,表明枣树花叶伴随病毒在新疆的红枣上正在发生变异,但还未成为新的种,暂时统一称为枣树花叶伴随病毒XJ分离株(JuMaVXJ)。上述结果为新疆红枣花叶病病原的确认并为该病害的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
- 单佳祁刘保军张李娅王澍李克梅白剑宇
-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枣树
- 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CAU1204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是核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研究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为防治核桃黑斑蚜提供新型农药。【方法】运用喷雾施药法,采用不同浓度处理的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评价。【结果】在7.5~60 g·ai/hm^2供试的剂量范围内,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作物安全,并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即随施药剂量的增加防效逐渐升高。60 g·ai/hm^2剂量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在药后9 d防效仍然保持在74.21%。30与60 g·ai/hm^2剂量与药效无显著性差异。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15g·ai/hm^2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5 g·ai/hm^2混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较等量的单剂处理增效38.83%,达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新型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吡虫啉混用可显著提高防效。
- 陈爱松秦耀果段玉林杨新玲马德英
- 关键词:防效
- 基于MaxEnt模型对新疆博州6种优势蝗虫潜在宜生区分析
- 2024年
- 以新疆博州为研究区域,采用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实地调查的6种优势蝗虫233个地理分布点数据,结合24项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其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因子和相关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筛选出的11个变量模拟效果较好,各模型的平均AUC值均大于0.85;贡献率分析表明,影响6种蝗虫宜生区分布的生境因子主要为海拔、土壤含水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累计贡献率均在40%以上,其他生境因子因蝗虫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整体而言,6种蝗虫高宜生区面积比例最小,其面积均小于全州面积的5%。不同蝗虫的高宜生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意大利蝗和黑条小车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西部(温泉县),宽须蚁蝗和小米纹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和西部(博乐市和温泉县),黑腿星翅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博乐市和精河县),西伯利亚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的赛里木湖(博乐市)。在高宜生区应进行蝗虫的长期监测和防治,中宜生区是蝗虫潜在暴发概率最大的区域,需要进行短期重点监测。
- 李金星邵路管廷贤黄晶晶靳茜道尔洪·毕亚克任金龙赵莉
- 关键词:生境因子蝗虫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哈密瓜和茄子中氟啶虫胺腈的残留量被引量:4
- 2017年
- 为满足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本文验证GB/T 20769-2008对哈密瓜和茄子样品中氟啶虫胺腈残留量测定的适用性并简化前处理步骤。果蔬样品用乙腈为提取剂,采用组织捣碎、固液提取法提取果蔬中的氟啶虫胺腈,通过盐析离心,氨基柱固相萃取净化,甲醇∶二氯甲烷(5∶95,v∶v)洗脱样品中的氟啶虫胺腈,甲醇∶水(1∶1,v∶v)定容,过0.2μm滤膜;在UPLC-MS/MS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分析。氟啶虫胺腈在哈密瓜与茄子两种基质中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8和0.9992。在500、200、50μg/L三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1.00%~107.76%,RSD在2.56%~3.82%范围内,方法检出限(LOD)在哈密瓜与茄子中分别为0.72μg/kg与0.62μg/kg。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而且高效、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确认性和实用性强,适用于氟啶虫胺腈在哈密瓜、茄子残留检测的常规方法。
- 陈爱松崔银仓羌松张强周成松刘淑华靳改龙张以和马德英
-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茄子哈密瓜残留量
- 棉花黄萎病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室内盆栽防效被引量:4
- 2018年
- 从南疆阿拉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团和北疆沙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4团连作10年以上且黄萎病发病严重的棉田采集24份棉花根际土,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对土样进行分离、筛选拮抗真菌。从中筛选出一株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编号为NJZ12-2。抑菌试验和室内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NJZ12-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率为58.67%,室内盆栽防治效果为52.41%~54.81%。并通过PCR扩增该拮抗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用MEGA5.0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最终将菌株鉴定为Acremonium sp.。
- 侯仙李海薇马小龙刘海洋邓亚辉顾爱星
-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拮抗真菌
- 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为明确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的拒食和胃毒效果,采用叶碟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2龄幼虫和3龄幼虫在10μL/mL浓度下的拒食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和对照处理,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拒食效果逐渐减弱;同一时段下,2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10μL/mL浓度下最高,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校正死亡率逐渐降低。表明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具有较好拒食和胃毒作用,可为马铃薯甲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 牛平胡恒志刘娟廖江花刘霞艾山吐尔·艾尔肯李超
-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拒食胃毒
- 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条中34号发生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17.5%、11.1%和11.1%,为当地的优势生理小种,其余的生理小种鉴出频率低于7%;致病类群以水源11、Hybird 46和贵农22类群为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25.4%和22.2%;毒性基因v9、vsu、v3b+4b和v10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5.7%、79.3%、43%和22.2%,其中v9和vsu发生频率高于75%,表明抗性在逐渐丧失。新疆新源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丰富,但演化过程滞后于内地;条中34号生理小种已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结果可对预测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刘琦马泽宇曾明昊吴伟董裕生陈利
- 关键词:鉴别寄主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 释放不同益害比多异瓢虫对设施豇豆豆蚜的防效及定殖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设施豇豆生产中常遭受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为害,蚜害可导致豇豆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出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为豆蚜的重要天敌,在豇豆生产用温室内,按多异瓢虫和豆蚜益害比1:10、1:20、1:40、1:60及1:80比例分别释放多异瓢虫成虫;同时,设置未释放天敌对照区。调查豆蚜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比较豆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多异瓢虫定殖率及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确定持续防治豆蚜的最佳益害比。结果表明,在按益害比1:10和1:20释放多异瓢虫5~35 d后,其对豆蚜防效可达90%以上;但防治后期多异瓢虫定殖率低,防治成本较高。按益害比1:80释放多异瓢虫3~7 d后,对豆蚜防效高于60%,释放后期防效持效期为7 d,防治后期瓢虫定殖率和种群定殖速度较高。益害比为1:60和1:80时防治后期防效低、持效期短,但定殖率高于其他益害比。益害比1:40则兼具防效好和定殖率高的特点,可持续控制设施豇豆豆蚜的为害,是最佳释放比例。推荐将1:40作为多异瓢虫防治豇豆上豆蚜的参考益害比。
- 郭佩佩帕提玛·乌木尔汗任豪辉图尔荪阿依·艾散马德英
- 关键词:多异瓢虫豇豆豆蚜
- 非寄主植物间套作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农田作物布局作为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田块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可持续防控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对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单作3种作物间套作模式进行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马铃薯单作第二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晚于两种间套作模式,第一代成虫为害高峰期早于两种间套作模式。第二代幼虫为害低峰期(8月26日-9月7日)时,马铃薯-玉米间套作幼虫量显著低于马铃薯单作(P<0.05),马铃薯-玉米间套作幼虫量显著低于马铃薯-向日葵(P<0.05),整个调查期间,马铃薯单作虫量要大于两种间套作。此外,天敌昆虫群落调查表明:间套作玉米异色瓢虫量显著高于马铃薯单作(P<0.05),间套作向日葵的草蛉、食蚜蝇虫量高于马铃薯单作。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对越冬代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有影响,马铃薯播种初期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扩散。
- 黄未末周晓静李超刘娟廖江花马虎丁新华
-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间套作种群动态生态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