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8 被引量:283H指数:11
相关作者:方燕陈应龙杨凌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水分
  • 5篇小麦
  • 4篇植被
  • 4篇水土
  • 4篇水土保持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2篇地貌
  • 2篇冬小麦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入渗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农业
  • 2篇水分分布
  • 2篇隧道
  • 2篇隧道工
  • 2篇隧道工程
  • 2篇铁路

机构

  • 28篇黄土高原土壤...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陕西省灾害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王全九
  • 3篇邵明安
  • 2篇上官周平
  • 2篇张志霞
  • 2篇许明祥
  • 2篇李凤民
  • 2篇方燕
  • 2篇张兴昌
  • 2篇徐炳成
  • 2篇韩凤朋
  • 2篇杨凌
  • 1篇史文娟
  • 1篇周蓓蓓
  • 1篇李占斌
  • 1篇毕远杰
  • 1篇王明玉
  • 1篇马守臣
  • 1篇张光辉
  • 1篇张步翀
  • 1篇邵瑞鑫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工程...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0
  • 2篇199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水分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产量和竞争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研究了黄土塬区两个旱作冬小麦品种(长武135和平凉40,前者是后者的换代品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竞争能力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设2种土壤水分条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和40%~45%),采用生态替代法设计了同一播种密度的6个播种比例组合的盆栽试验。低水分单播条件下,长武135具有较高的产量(长武135为27.59g/pot,平凉40为24.91g/pot),而混播条件下平凉40在产量和相对产量上较长武135品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高水分条件下,平凉40产量随播种比例的减小下降较快(长武135产量曲线斜率35.468,平凉40为36.237)。平凉40低水分单播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少(长武135为0.67g/pot,平凉40为0.55g/pot),而混播时较多(长武135各比例均值0.58g/pot,平凉40为0.71g/pot),导致了平凉40品种单播时产量较低和混播时产量较高。平凉40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长武135(高水分条件下,长武135为10.03g/pot、平凉40为11.51g/pot;低水分条件下二者分别为8.41g/pot和10.69g/pot),且耗水量大(高水分条件下平凉40多耗水2.72kg/pot,低水分条件下多耗0.98kg/pot),而耗水量/地下生物量的比值平凉40低于长武135,从而平凉40品种单位根量消耗的水分低于长武135。总之,在两个生长属性接近的冬小麦品种中,老品种以较大的根系生物量赢得了较高的竞争能力,消耗了较多的水分,而新品种虽然根系生物量较低,耗水量较少,但籽粒产量却较高。亦即,小麦新品种籽粒产量的提高是与根系的减少和对水资源竞争能力的下降相伴随的。
刘琳徐炳成李凤民马守臣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被引量:12
2020年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任甜胡斐南胡斐南许晨阳许晨阳王子龙王子龙
关键词:土壤胶体植被恢复黄土高原
纳米碳混合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水分分布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通过室内一维垂直土柱试验,利用TDR和张力计分别研究土壤中纳米碳混合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土壤水分分布以及纳米碳混合层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含有纳米碳的土壤在相同入渗时间内累积入渗量减少,湿润锋推进距离明显减小,施加纳米碳具有明显的减渗作用。利用Philip入渗模型拟合入渗数据,吸渗率S随着纳米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纳米碳含量的增加,水分入渗初期的累积入渗量逐渐减小。对湿润锋分层进行线性拟合,在湿润锋进入第2层土壤时,入渗速率有了显著的降低,纳米碳混合层有着明显的阻水效果。(2)随着纳米碳的加入,纳米碳混合层的含水量明显提高,纳米碳混合层下层的土壤含水量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土壤含水量更低;当纳米碳含量为0.5%时,纳米碳混合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3)随着纳米碳的施入,在土壤脱湿状态下,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运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公式中的土壤的滞留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及与进气值相关系数较不加纳米碳的土壤明显增加,形状系数n则小于不加纳米碳的土壤。
薛文强周蓓蓓毛通陈晓鹏王全九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持水性土壤水分分布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与合理取样数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到0.200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到0.26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个,平原区为110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张志霞许明祥刘京李强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统计学地貌类型
小碎石与细土混合介质的导水特性被引量:11
2010年
含碎石土壤的导水性质研究有利于这种多孔介质水分运动的模拟。本文采用室内定水头法和离心机法分别测定两种质地土壤(壤土、黏壤土)和三种岩性小粒径(2~10 mm)碎石构成的土石混合介质的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计算各土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分析碎石对土壤导水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风化程度低的碎石对黏壤土具有明显的增大饱和导水率的作用,且碎石含量愈高,增加的效果愈明显;而风化程度高的碎石对土壤结构无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对黏壤土具有减小饱和导水率的作用。风化程度低碎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随土壤水吸力的增加呈现了先大于土壤和土石介质的后迅速减小到低于土壤和土石介质的变化过程。风化程度低的河卵石和风化程度高的粉泥页岩碎屑分别构成的土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较土壤的低,而风化程度中等的片麻状花岗岩碎块构成的土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较土壤的高。近饱和状态下,碎石含量高的土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也相应的高,而较大的土壤水吸力下,土石介质的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随碎石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变化趋势。试验结论可为含碎石土壤水分平衡研究提供参考。
王慧芳邵明安王明玉
关键词:风化程度土壤质地
密度和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不同时期根修剪对黄土旱塬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系时空分布、土壤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该地区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长武135。试验设定4个密度处理:SR1、SR2、SR3和SR4,分别为180、225、280和340株/m2,其中SR2为常规密度;以及4个根修剪处理:CK(不剪根处理)、W(越冬期根修剪)、S(返青期根修剪)和B(越冬期根修剪+返青期根修剪)。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期、孕穗期和花期根系总干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根修剪处理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期冬小麦根系总干重,不同处理间排序为CK>W>S>B。种植密度和根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总长度的影响与根系总干重类似,各处理间根系总干重和根系总长度的差异主要来自于0—20 cm表土层。冬小麦表土层(0—20 cm)中的根干重密度(DRWD)和根长密度(RLD)都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根修剪降低了返青期、孕穗期和花期冬小麦DRWD和RLD在0—20 cm表土层中的分布,但增加了花期60—100 cm深土层中的DRWD和RLD。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消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根修剪显著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根修剪处理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产量,且W处理的产量最高,同时根修剪也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此可见,越冬期根修剪(W)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冬小麦产量。考虑到经济效益,建议旱地雨养农业区在较高的密度下进行越冬期根修剪处理,从而达到生产上高产高效的目的。
方燕徐炳成谷艳杰刘倩倩李凤民
关键词:AESTIVUM根系土壤含水量黄土旱塬
互惠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被引量:5
2020年
所谓互惠共生微生物(mutualistic symbiotic microbes,MSM)是指能定殖其他生物构建互惠共生体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互惠共生细菌、互惠共生放线菌和互惠共生真菌等。MSM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涉及原核生物界和真菌界等。MSM定殖人体、动物、植物、藻类或其他真菌,可构建各自相应的互惠共生体系,进而形成范围更加巨大的共生网络,发挥不可替代的生理生态功能。本文在介绍MSM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MSM多样性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应该开展的工作,MSM多样性研究成果可望为研发MSM应用技术提供依据和材料。
蔡昕悦刘耀臣解志红陈应龙刘润进
关键词:共生细菌共生真菌宿主动物寄主植物
黄河支流非点源污染物(N、P)排放量的估算被引量:25
2006年
为了估算黄河支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为今后黄河流域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黄河流域的6个子流域(渭河流域、泾河流域洛河流域、无定河流域、窟野河流域、黄甫川流域)进行了水样、土样和泥沙样的采集分析;结合6个子流域的多年水文资料,利用已经被证明了的平均浓度法对黄河6个子流域的氮磷污染物进行了定量描述,估算出各个流域的氮磷排放量.结果表明,95%的全磷、大于53%的全氮来自于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是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各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硝态氮主要来自于渭河,铵态氮主要来自于泾河,其次是渭河.从全氮看,绝大部分氮来自于渭河和泾河.全磷则主要来自于泾河,其次是渭河.泾河和渭河是6条河流中对黄河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大的2条河流.
韩凤朋郑纪勇王云强张兴昌
关键词:黄河非点源污染排放量估算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调查监测探讨
本文选取旬阳县和郧西县境内的两个渣场重点监测点,从两者的异同点,对襄康(襄樊—安康)东线增建二线铁路隧道工程(安康段),开展调查监测。针对调查监测的现状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①勘探设计与实际施工矛盾;②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
尹娜; 李占斌; 李鹏;
关键词:隧道工程水土保持
文献传递
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被引量:12
2017年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依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因素选取了36个采样点,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为评价依据,研究了As,Cd,Cr,Cu,Ni,Pb,Zn 7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Cd超标率高达13.9%,是东部水蚀区最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As,Cr,Cu元素的污染概率较高,为5.6%;(2)长江以南地区的坡耕地重金属污染程度显著高于长江以北地区,南方山地丘陵区是我国水蚀区六个二级分区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次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区、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3)湖南宁远和广东湛江两点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分别为2.73和2.51,属中污染水平;(4)36个采样点中污染水平处于安全、警戒线、轻污染、中污染的比例分别是77.8%,8.3%,8.3%和5.6%,表明我国东部水蚀区绝大多数坡耕地(86.1%)重金属含量未达到污染水平,但仍有13.9%的坡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结果对明确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马芊红张光辉耿韧王兵
关键词: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坡耕地水蚀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