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丹

作品数:38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土壤
  • 9篇色季拉山
  • 7篇东南
  • 7篇抗蚀性
  • 7篇藏东南
  • 6篇土壤抗蚀
  • 6篇土壤抗蚀性
  • 6篇群落
  • 5篇石流
  • 5篇水土
  • 5篇泥石
  • 5篇泥石流
  • 4篇植物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水土保持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主成分
  • 4篇主成分分析
  • 3篇演替

机构

  • 35篇西藏农牧学院
  • 4篇湖南省林业科...
  • 4篇西南大学
  • 3篇成都市农林科...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铁路总公...

作者

  • 38篇万丹
  • 33篇喻武
  • 12篇杨东升
  • 10篇梁博
  • 9篇张博
  • 4篇周小玲
  • 4篇汪书丽
  • 3篇丁晨曦
  • 2篇许忠坤
  • 2篇张涪平
  • 2篇徐清乾
  • 1篇任德智
  • 1篇董春英
  • 1篇周炼清
  • 1篇孙启武
  • 1篇郭其强
  • 1篇何丙辉
  • 1篇钱登峰
  • 1篇史舟
  • 1篇方江平

传媒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高原农业
  • 3篇科技创新导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林业科技开发
  • 2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河南科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9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东南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临界坡长随输沙能力的增加而变短,范围为3.27~8.31 m;坡度在15°~25°时,临界坡长大约稳定在5.0 m;(2)不同坡度下,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流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Tc=Aq);小坡度的输沙能力受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大坡度;(3)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坡度可以用指数方程较好地表示(Tc=-ae(-S/b)+c),输沙能力随坡度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逐渐过渡到平稳,当坡度达到15°时增幅平缓;(4)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可以用二元幂函数方程Tc=1697.83S0.491q1.043表示。通过本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ANSWERS模型在计算高寒土的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还值得商榷,本试验模型、Lei模型与Gao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高寒区细沟侵蚀输沙能力。
喻武任德智张鹏姚甜甜万丹程街亮
关键词:输沙能力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土壤类型的抗蚀性被引量:1
2020年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该研究以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灌丛土共4种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土壤团粒类、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类和土壤有机胶体类的11个抗蚀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土壤类型抗蚀性的研究,以期为高海拔寒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土壤容重、团聚体破坏率、>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草甸土(1.13)>荒漠土(-0.25)>灌丛土(-0.27)>草原土(-0.61)。
张鹏姚甜甜喻武万丹聂晓刚周金星
关键词:青藏铁路土壤类型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方式对雅江中游土壤理化性质及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8
2018年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稀疏灌丛>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随着土壤层次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均与容重规律相反;(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黏粒含量仅占到0.36%~4.27%,土壤质地偏砂性;(3)0~30 cm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稀疏灌丛。人工林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相对疏松、通透性好。而稀疏灌丛受到砾石影响,分形维数最小,但在保水保肥能力上最弱;(4)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3,P<0.01);与粉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0,P<0.01);与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3,P<0.01)。这表明,一定程度上,研究区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估水土流失的指标;(5)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各土壤单一物理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容重、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梁博林田苗任德智聂晓刚万丹喻武赵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
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
梁博聂晓刚万丹喻武杨东升汪书丽
关键词:藏东南泥石流群落演替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土壤容重、砾石含量、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人工林地(3.55)>农耕地(2.45)>撂荒地(1.78)>灌丛地(0.05)。但就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抗蚀性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建议该区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农耕地的科学施肥,增强其水土保持功能。
聂晓刚梁博喻武万丹
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0~15cm土层<15~30cm土层,人工林地(1.51g/cm^3)>农耕地(1.40g/cm^3)>草地(1.16g/cm^3)>河滩林地(1.12g/cm^3)>天然林地(0.92g/cm^3)。天然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壤体积质量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天然林地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均极显著大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除河滩林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天然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人工林地>草地。除草地外,其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渗透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有差异,其中天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人工林地较差,在进行土地利用时应减少人为干扰强度,避免对自然植被产生破坏。
梁博聂晓刚杨东升万丹方江平赵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渗透性
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研究高寒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大类、13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类指标和有机质能很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5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25 mm非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水稳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有机质7个指标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最为明显,是表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抗蚀性指标值基本表现出(0~15)cm>(16~30)cm规律.通过建立权重求和模型发现0~15 cm表层土壤抗蚀性能远远大于16~30 cm;最终,通过叠加法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评价从强到弱顺序为:灌木林地(SL)、天然林地(NF)、农耕地(CL)、河滩林地(BL)、人工林地(AF).
万丹何财基王玉民聂晓刚喻武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
四种优良四川桤木家系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4种优良四川桤木家系的日变化光合生理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种四川桤木家系Pn日变化都为双峰曲线,午休现象明显,影响Pn的主要是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造成午休现象既有气孔限制因素,也有非气孔限制因素。(2)4个家系全天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低依次为:J-05>H-01>J-10>H-12。(3)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4种家系的Pn影响因子分析,RH-R、Trmmol、Ci、Cond、PARi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重要因子。H-01对光照强度变化不是很敏感,J-10受胞间CO2浓度影响较小。
喻武周小玲许忠坤徐清乾万丹
关键词:四川桤木家系日变化光合特性
雅江流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壤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为20.19~37.99g/kg;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以<0.25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经湿筛后,团聚体以>0.25mm粒级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7.03%~24.95%。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范围在0.1563~0.2230,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生槐>高山松>巨柏>铁杆蒿。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
张鹏姚甜甜喻武万丹叶红
关键词: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EPIC模型
高寒区季冻土有机碳储量对坡位的响应特征
2022年
本文以藏东南具有典型垂直山地地带性的色季拉山为研究区,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山区季节性冻土有机碳储量对坡位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坡位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未来碳循环的预测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垂直分布、碳库组成和空间变异的影响。
丁宇浩黄莎琳王君惠万丹
关键词:季节性冻土有机碳储量坡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