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勤
- 作品数:281 被引量:2,53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SSE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对 5例SSEH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诊断和手术较早的患者恢复较理想 ,2例诊断和手术较晚的患者恢复较差 ,1例症状较轻 ,行保守治疗 ,自行恢复。结论 :SSEH发病率低 ,由于缺乏认识 ,有时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延误 ,影响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典型症状者应尽早行MRI检查 ,明确诊断。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 ,尽早行血肿清除术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症状轻 ,停止进展或有恢复迹象者应行保守治疗。
- 李雷杨礼庆王志为李兴洲付勤王海义
- 关键词: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 一种骨科关节镜手术辅助器具
- 一种骨科关节镜手术辅助器具,涉及一种手术辅助器具,在所述左套环(2)和右套环(6)内均设有松紧绳(7),在所述左套环(2)和右套环(6)上部分别设有扇形结构的左挡板(1)和右挡板(5),在所述左挡板(1)与右挡板(5)和...
- 刘盛业付勤
- 文献传递
- 甲状旁腺素抑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终末期分化的实验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PTH)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终末期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和培养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将其进行分组(PTH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经PTH和盐水处理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检测ALP的分泌,RT-PCT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促终末期分化因子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具有终末期成熟分化的特征,与对照组相比,PTH明显降低ALP染色的强度,显著降低细胞内促终末期分化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PTH具有抑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终末期分化的作用。
- 田野徐莹付勤
- 关键词:甲状旁腺素软骨细胞骨关节炎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例,ⅢB型29例,Ⅳ型11例;A组34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B组31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3个月,两组的住院时间、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时间、在院并发症发生率、功能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两组病例卧床时间短、在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但PFNA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避免了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及翻修等问题。
- 王广斌付勤刘忠厚李建军贾长青许晓军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愈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 神经肽P物质调控脊髓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RANKL/OPG的表达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源性成骨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SP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6w龄SD大鼠制作脊髓损伤模型。3w后测定胫骨骨密度,收集股骨髓腔细胞悬液,MSCs诱导成骨细胞培养至第二代,用10-8mol/L SP进行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RANKL和OPG的染色并定量分析;用半定量RT-PCR分析RANKL、OPG、Col1α1、OCN基因的表达变化;用EI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RANKL和OPG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3w时SCI组胫骨的骨密度明显低于SHAM组,骨密度的下降既发生在胫骨近端干骺端(-26.3%,P<0.05),又发生在胫骨干(-21.2%,P<0.05)。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显示,SP处理后比不加处理因素的MSCs源性成骨细胞表达RANKL显著增加(P<0.05)。SP作用72h后MSCs源性成骨细胞RANKL的表达显著上调(+160.2%,P<0.01),OPG的表达显著下调(-45.5%,P<0.01),OCN的表达显著下降(-42.9%,P<0.01)。结论 SP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偶联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对成骨细胞产生直接作用(抑制OCN的基因表达),又可以通过成骨细胞间接的作用于破骨细胞(促进RANKL表达,抑制OPG表达),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最终发生骨质疏松。
- 柳达黄瑛刘忠厚王广斌李彬许晓军付勤戴力扬
- 关键词:脊髓损伤P物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 以某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竞赛骨科成绩为基准的分析及培训方法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结合临床技能竞赛骨科项目及成绩的总结分析,探讨骨科临床技能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方法:总结某医科大学2017年所组织的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骨科项目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积累培训经验。结果:31支代表队分A组17支队伍(五年制组),B组14支队伍(长学制组)。A、B两组各队的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临床技能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骨科临床技能实际培训水平,对成绩认真分析总结,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培训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骨科整体的临床实践教学水平。
- 巴根于宏杨立宇刘亚枫林建贞陈思蕾李信阳杨清付勤
- 关键词:教学骨科
- 经后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前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发生前脱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术后前脱位的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03—2014-03采用THA治疗的1 586例患者,术后6例发生前脱位(试验组),随机选取6例未发生脱位患者(对照组),分析经后路THA术后发生前脱位的危险因素。对2组性别、髋臼假体外翻角、髋臼和股骨假体前倾角、股骨头大小、软组织张力及术后体位等脱位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2组性别(χ^2=7.40,P=0.667)和髋臼外展角(t=1.40,P=0.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髋臼和股骨假体联合前倾角(t=3.49,P=0.031)、股骨头大小(χ^2=24.00,P=0.025)、术后体位(χ^2=26.96,P=0.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5例手法复位成功,1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更换长颈股骨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 经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前脱位的发生率较低,但其发生时间较早。前脱位的发生原因为多因素,髋臼和股骨假体的前倾角较大,合并其他不稳定因素及其术后体位不当,是脱位发生的主要机制,针对脱位原因的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 田野徐莹史斌陈龙刚薛太阳付勤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脱位
- 颈椎病前路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 2007年
- 目的分析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四种融合方式对241例因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B组)(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CIFC)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D组)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年,经过随访,A组融合率为82.1%,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6%,D组融合率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 宫树一付勤杨礼庆许晓军
- 关键词:颈椎椎体间融合自体骨移植内固定器
- 不同分离方法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两种基本方法-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BMSCs成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兔双侧股骨骨髓,等分,一份(A组)用贴壁分离法,另一份(B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的生长情况,选择两组同代的BMSCs,用TGF-β1诱导其向软骨方向分化。诱导后的细胞用免疫组化检测II型胶原表达情况,用原位杂交检测II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最后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胞阳性率。结果A、B两组细胞经TGF-β1诱导后,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76.1%和77.7%,II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阳性率分别为70.3%和71.0%。结论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两种分离方法对BMSCs的生长和成软骨分化无显著差别。
- 王广斌贺明付勤李建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
- 脊髓损伤大鼠体内P物质变化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SCI大鼠双侧胫骨、股骨冲洗髓腔后收集细胞悬液,进行骨髓MSCs源性成骨细胞诱导培养。观察SP不同浓度(10-12、10-10、10-8、10-7、10-6M)、不同作用时间(1、2、3周)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观察SP与Spantide(SP抑制剂)、L703606(NK1受体抑制剂)配伍作用后细胞ALP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SP作用后细胞ALP活性均明显降低,10-8M浓度时最低,P均<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ALP活性降低明显,P<0.05。与SP单独作用比较,SP与Spantide和L703606配伍后细胞ALP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SP通过NK1受体对成骨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SP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使成熟的成骨细胞减少,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 柳达黄瑛李彬王广斌付勤戴力扬
- 关键词:脊髓损伤P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