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连
- 作品数:24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路径
- 2010年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特定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众进行传播,使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
- 何红连
-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互联网+课程思政”在测绘类课程中的探索被引量:17
- 2021年
-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提出了基于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在测绘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索.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特色建设具有专业教育、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解决课堂“课程思政”和网络“课程思政”教学的辩证关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 徐丽华杨伟何红连盛庆红
-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
-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回避的五大问题被引量:2
- 2013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面临着五大问题,需要深入讨论。
- 何红连傅艳蕾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避
-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日常生活向度被引量:1
- 2018年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根植于日常生活实践。日常生活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逻辑起点,也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适度介入。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有所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对日常生活问题的阐释力不够,遭遇日常生活化的情感抵触,以及网络媒介的消解和西方文化的话语挤压。要破除这种状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理论生长点,实现有效对话,并进一步优化话语表达。
- 何红连
-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
-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引导
- 2022年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体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有效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知、情、意、行的“四维”引导,即在认知层面,确保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情感层面,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在意志层面,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行为层面,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引导、情感引导、意志引导和行为引导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
- 何红连陈黎梅
-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人的发展追问被引量:5
- 2018年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内蕴人的发展诉求。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人的发展也存在制约,要突破这一问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需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保证人的发展的制度基石;坚持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人的发展的价值引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为人的发展奠定生存根基;努力提高个人能力,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内在条件。
- 何红连
-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歧及化解的可能路径被引量:1
- 2013年
- "三个倡导"构成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提供了新的起点和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方法、原则上,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从实践逻辑出发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 何红连傅艳蕾
-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梦被引量:2
- 2013年
- 自习近平在《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中国梦后,学界围绕中国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解读。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不太一样,中国梦的讨论尚未发生重大争执与交锋。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梦的情感叙述方式,以及其在内容上更多诉诸国家和人民对未来应然状态的期盼有关。正是这一宏大的叙述方式,容易让人对中国梦的阐释自说自话、趋于多元;也正是这一应然期盼,容易让人诉诸其极致包容性,而做非意识形态的解读。
- 何红连
-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之路应然状态
- 以“社会关系需求”融合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路径被引量:2
- 2013年
-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难以达成共识,原因之一是对国家与个人的主体定位存在分歧,借助"需求"这一分析工具,这一分歧具体表现为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之争。从必要性看,两种需求应同时满足并融合,这是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两种需求得以融合的可能性看,历史、现实与理论都提供了证明,并在"社会关系需求"上产生了交集。为此,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困境可以"社会关系需求"作为突破点,它立足于两个支撑:一是对"需求"进行分层,二是进一步对"社会关系"在"需求"中的定位加以理清和提升。
- 傅艳蕾何红连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中国梦:一种历史视角的解读
- 2016年
-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提出是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回顾近代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怀揣梦想不断前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中华民族始终在不断地寻梦、追梦和圆梦的过程中得以前进。
- 何红连
-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