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斌 作品数:18 被引量:77 H指数:5 供职机构: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BRMS1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BRMS1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和CK-19联合检测8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所有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86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89淋巴结中有48粒(6.97%)检测到微转移,其中阳性病例22例(25.58%),BRMS1的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病例率(43.24%)和术后复发率(54.05%)远高于BRMS1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12.24%,8.16%),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BRMS1与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可以成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指标,并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李晓杰 曹慧秋 蒋莎莉 陈灿斌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 BRMS1 腋窝淋巴结 微转移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有71例检测到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微转移率为47.65%,且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肿瘤TMN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分型无关(P〉0.05);BRMS1在术后的乳腺癌组织中有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约37.58%,其中BRMSl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外周血出现微转移的病例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28.57%)和55例(阳性率为5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明显负相关(r=-0.296,P〈0.01);伴随着BRMS1蛋白染色阳性强度的逐渐增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在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BRMS1阳性的患者的复发率(12.5%)显著低于BRMS1阴性的复发率(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的失表达与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BRMS1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指标,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对预后的判定。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 人乳腺珠蛋白 外周血微转移 乳腺癌 结肠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BRMS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份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肿瘤>5 cm)BRMS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BRMS1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1);结肠癌组织中BRMS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块的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0.01)。结论 BRMS1蛋白在结肠癌中表达降低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BRMS1表达有助于判断结肠癌的侵袭转移情况及预后。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李晓杰 曹慧秋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 结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Tiam1-Ra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正常组)、20例乳腺增生组织(增生组)及97例乳腺癌术后标本(乳腺癌组)中Tiam 1和Rac1表达。分析Tiam1和Rac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增生组和乳腺癌组Tiam1和Rac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增生组(P<0.05);Tiam 1和Rac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无关;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共表达及其表达强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Tiam1和Rac1可促进乳腺癌的转移,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Tiam1和Ra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阳性强度对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何雄斌 方力 胡雄强 吴海燕关键词:乳腺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RhoC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Rho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乳腺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RhoC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与RhoC蛋白的相关性。结果Rho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2%,而在癌旁乳腺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RhoC蛋白阳性患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C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MVD信相关. 其表达上调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方力 何雄斌关键词:乳腺癌 RHOC蛋白 微血管密度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9例报告 2011年 目的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 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漏诊,均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诊后改行甲癌根治术。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结节时,临床上应高度怀疑有合并甲状腺癌之可能。本病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何雄斌 胡雄强 方力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癌 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0例,行传统淋巴结清除术;观察组患者28例,行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恢复良好,颈部外观无塌陷,术后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发生耳周、肩部、枕部、颈外和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淋巴结清除术效果。 胡雄强 何雄斌 严婕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手术效果 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影响因素观察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有效性,寻求提高此期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75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术前联合抗炎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治疗组进行不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治疗组Ⅰ期愈合率为62.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P=0.017)。治疗组中三个使用不同抗生素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965)。结论术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提高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率。 严婕 海健 毛杰 李燕 何雄斌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 抗生素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的效果 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2岁;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即刻假体乳房再造,对照组15例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各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之间差异及评价术后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成功完成假体乳房再造。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8、23.9,均P<0.05)。两组在术后皮瓣缺血坏死、皮下血肿、术区感染及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美容效果评价显示再造乳房外形饱满,与对侧基本对称,优良率83.3%,患者对乳房外观比较满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数24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即刻应用硅胶假体行乳房再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屈洪波 朱芳 胡雄强 谢海清 何雄斌 严婕 何建怀 宋达疆 李赞关键词:乳房成形术 硅胶假体 乳房再造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皮瓣铆钉缝合与腋窝成型加粗大引流管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皮瓣铆钉缝合加粗大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皮瓣铆钉缝合加腋下置粗大引流管178例,观察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并与前期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缝合加压包扎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应用皮瓣铆钉缝合加粗大引流管负压吸引的178例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2.81%,皮瓣坏死发生率6.17%;常规缝合的150例皮下积液发生率10.67%,皮瓣坏死发生率22.67%,两组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皮瓣铆钉缝合加粗大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 何雄斌 杨晓文 崔明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并发症 皮瓣坏死 皮下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