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贵州威宁蔡家人的民族认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威宁"蔡家人"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社会职业、服饰、语言等内容而建构了"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该群体呈现了对"蔡族"、彝族、汉族多民族认同现象。笔者调查发现,生活在多族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蔡家人,他们的认同并不是一个单一、孤立的文化因素或者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能够解释清楚的。他们的认同是历时与共时、内因与外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余舒
- 关键词:民族认同
- 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研究——以威宁县浆子林村为例被引量:3
- 2013年
- 彝族的很多活动伴随礼物馈赠,如节日,婚礼、丧礼等,但馈赠内容、规则、意义在不同活动有差别。本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背后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彝族社会文化互动和重视各民族的礼物馈赠理论。
- 余舒
- 关键词:彝族丧礼礼物馈赠
- 民族地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收集发现,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存在形式单一、结构欠合理和方法科学性低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残疾儿童教育观念,建立适宜于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构建合理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模式,培训适量特教教师等,是解决民族地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对策。
- 吴金航余舒
- 关键词:残疾儿童教育安置
- 彝族葬礼的文化教育内涵研究
- 2017年
- 葬礼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社区中发挥教育作用,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其教育过程通过教育施动者—祭司、受教育者—参加仪式活动的人和教育影响过程(即仪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三个因素完成。本文对彝族葬礼的文化教育,如道德文化、历史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从而揭示了仪式文化教育促进了家庭、家族以及社区等领域的社会网络关系建构,进而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笔者认为,在生活中研究活的文化教育有利于了解彝族社会和进一步证实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 余舒
- 关键词:教育
- 高校开设民族学课程的探讨
- 2014年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以及同一民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观念、不同历史经历等因素下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社会文化造就不同民族的文化自觉、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我们生活在这样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之中,面临民族问题是难免的。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摇篮,各专业大学生了解民族学知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鉴于此,笔者从民族学学科特点、高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立民族学学科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开设的建议等方面试作探析。
- 余舒
- 关键词:高校
- 彝族结婚仪式的文化观念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斗木村为例
- 2017年
- 符号是意义的浓缩,渗透生活的多个领域。斗木村彝族结婚仪式由物质、行为、事件、语言等象征符号系统构成,蕴含丰富的文化观念,如时间观、空间观、家族观等。文章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访谈、地方性知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结婚仪式如何表现观念文化,及其如何反映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等问题,从而指出仪式与人们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 余舒
- 关键词:彝族结婚仪式文化观念
- 彝族结婚仪式的道德文化探析——以贵州威宁县斗木村为例
- 2016年
- 斗木村彝族结婚仪式由一系列符号体系构成,如结婚规则、结婚行为方式、歌谣等。道德文化融汇于其中,长期以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团结,调节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彝族结婚仪式道德文化分析,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补充。
- 余舒
- 关键词:彝族道德文化结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