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良娟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水通道蛋白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
- 2011年
-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3(AQP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研究野生型和AQP3基因敲除小鼠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AQP3的表达特征。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3在小鼠嗅黏膜上皮层的基底细胞和支持细胞膜上表达强烈,并在嗅黏膜固有层中Bowman腺的基底外侧膜上表达;AQP3在嗅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组织中基底细胞的表达相延续;AQP3表达于犁鼻器非感觉黏膜上皮中的基底细胞。嗅黏膜组织急性分离后免疫荧光结果证实,AQP3不表达于嗅神经元。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可检测到AQP3的表达,而基因敲除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未能检测到相应条带。结论:AQP3广泛分布于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的非神经元细胞,可能参与嗅黏膜组织局部水、甘油平衡的调节,在嗅神经元兴奋性维持、鼻腔黏膜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小松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3鼻腔黏膜小鼠
- 水通道蛋白4在小鼠嗅觉系统中的表达及功能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在小鼠嗅觉系统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野生型和AQP4基因敲除小鼠嗅觉系统中AQP4的表达差异;采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嗅觉迷宫实验两种嗅觉行为学方法以及气体刺激性嗅觉电位记录(electroolfactogram,EOG)检测两组小鼠嗅觉功能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均证实了AQP4基因敲除小鼠嗅觉系统中没有AQP4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4主要分布于嗅黏膜上皮层中支持细胞膜、Bowmann’s腺管上皮细胞膜以及基底细胞膜上,还分布于嗅黏膜固有层中Bowman’s腺上皮细胞膜、嗅神经束周围的嗅鞘细胞膜,以及嗅球的嗅神经层和小球层。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和嗅觉迷宫实验中除对照实验外,野生型和AQP4基因敲除小鼠在所有测试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体刺激性诱发电位结果发现,两组小鼠嗅黏膜在不同气压强度饱和三甲胺(trimethylamine)作用下的嗅觉电位波形相似,波幅均随气压的逐渐增加而增大;而在相同气压作用下,AQP4基因敲除小鼠嗅觉电位的波幅低于野生型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4广泛分布于嗅觉系统包括嗅黏膜、嗅神经和嗅球的多个部位,其可能具有保护嗅神经束和促进神经信号传递的作用。
- 李小松唐玲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孙善全冉建华
-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嗅觉嗅黏膜嗅神经嗅球
- 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的断面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模型构建
- 2012年
- 目的: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petrous carotid artery,PCA)的三维立体形态学参数。方法: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中国首例女性)的数据集(该断层层厚较薄,重建图像更逼真,数据更精确),对颞骨及PCA进行断面解剖学观察,提取相关断面图像信息,分别应用Adobe photoshop CS3、Amira和Maya软件,对颞骨及PCA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通过3个典型的层面(即外半规管层面、前庭窗层面、咽鼓管层面),对其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毗邻关系进行描述。重建三维模型可清楚地显示颞骨内部结构和PCA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尚可任意角度旋转、切割、组合和整体显示相关结构。PCA水平段与PCA弯曲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平均值为67.5度。结论:采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的颞骨及PCA结构清晰,其构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揭示颞骨内部结构及与PCA的毗邻关系,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参考。
- 李小松钟东唐玲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 关键词:颞骨三维重建
- 小鼠嗅黏膜中水通道蛋白1对嗅觉形成的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小鼠嗅黏膜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嗅觉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野生型和AQP1基因敲除小鼠嗅黏膜中AQP1的表达差异;采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含对照实验)、嗅觉迷宫实验(含对照实验)2种嗅觉行为学方法以及气体刺激性嗅觉电位记录(electroolfactogram,EOG)检测2组小鼠嗅觉功能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均证实了AQP1基因敲除小鼠嗅黏膜中没有AQP1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1主要分布于嗅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嗅神经束膜上。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埋藏食物小球实验中第1、2天2组寻找食物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天和对照实验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嗅觉迷宫实验中2组除对照实验外,寻找食物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体刺激性诱发电位结果显示,2组小鼠嗅黏膜在不同气压强度饱和Trithylamine作用下的嗅觉电位波形相似,波幅均随气压的逐渐增加而增大;而在相同气压作用下,AQP1基因敲除小鼠嗅觉电位的波幅低于野生型小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1主要分布在嗅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嗅神经束膜上;AQP1基因敲除小鼠的嗅觉敏感性较野生型小鼠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嗅神经元兴奋性没有差异。AQP1可能在嗅觉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
- 李小松唐玲汪克建骆世芳漆伟侯良娟孙善全冉建华
-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1小鼠嗅黏膜
- 改良的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将现代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仪相结合用于改良的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来进行量化研究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扩大磨除的范围以及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材料:10%甲醛固定好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双侧共计30组数据)、64排螺旋CT(0.625mm层厚)、Mimics V10.0软件、神经导航仪等。方法:在神经导航仪的精确引导下模拟该手术入路,并进行逐层显微解剖定位,从后向前对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骨质进行安全磨除,以提高骨质磨除的安全性,并采用CT测量的方法来观察和测量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磨除范围以及三叉神经等结构的显露范围;并借助Mimics V10.0软件来三维重建内耳及颞骨,以此来估算岩骨骨质磨除相对比较安全的范围。结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在改良的RSSMA中,内耳道上结节前—后、中线一侧方的骨质可以全部磨除;岩尖的上—下(可磨除8.22mm骨质)、前—后:中线一侧方的骨质可以部分磨除;其中三叉神经在磨除后可增加显露9.26mm;内耳道前后壁夹角可扩大33.06°的手术视野;可显露上斜坡的范围约93.08mm2,中颅窝约148.76mm2。结论: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仪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改良的RSSMA较传统入路更简便、安全、实用、微创,改良的RSSMA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选择。
- 李小松钟东唐玲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岩斜区内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