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夜花
-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前ALIP”样结构的特征研究
- 目的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方法:以抽吸一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
- 俞夜花袁颖华李玲曹桂涛李静陶英姜华侯健石军
- 文献传递
- Myc诱导的核抗原通过调控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增殖
- 2024年
- 目的探讨Myc诱导的核抗原(Myc induced nuclear antigen,MINA)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对HL-60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AML数据集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AML的临床信息和MINA的表达水平。构建MINA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MINA基因过表达的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系,通过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NA对HL-60细胞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的影响。TCGA数据库分析MINA与mTOR在AML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析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MINA mRNA在AML中表达16.25±0.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0.20±0.29,MINA的表达水平与AML病人预后密切相关,相对于低表达者,高表达MINA的AML癌病人预后较差(HR=2.30,P=0.003)。成功构建稳定MINA高表达的HL-60细胞系,过表达MINA促进HL-60细胞增殖,第6天细胞数过表达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MINA可明显增加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Akt抑制剂哌立福新(Perifosine)可逆转过表达MINA导致的HL-60细胞增殖。MINA与mTOR的表达水平在AML中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6,P<0.01)。结论MINA在AML病人中高表达,高表达MINA的AML病人预后较差,MINA可能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促进AML细胞增殖。
- 杭海芳路伟俞夜花庞淯阳王海云
- 关键词:增殖
- 计算机网格计点法定量分析骨髓纤维增生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通过新型计算机网格计点法定量分析骨髓纤维化强度,并探讨其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抽吸-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33例初发成人ALL患者及31例正常者骨髓,塑料包埋后切片行Gomori染色,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依据网型测微器原理建立计算机网格记点软件,比较其与传统骨髓纤维化人工半定量评价等级的异同,进一步对所有骨髓网硬蛋白强度(RFD)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与ALL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我们建立的新型计算机网格计点法对骨髓RFD的定量与人工半定量纤维化等级法具有相同趋势(r2=0.792,P<0.05),但更精确;初发ALL患者骨髓RFD较正常者明显增高[(5.78±0.56)%∶(1.26±0.09)%,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ALL患者初发骨髓RFD为其预后不良因素,当RFD>3.64%时相对危险度最高,且该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少于RFD≤3.64%患者(P<0.05)。结论:新型计算机网格计点法能够准确定量骨髓RFD;ALL初发患者异常增殖的纤维组织是其预后不良的潜在高危因素。
- 翟元梅俞夜花吴振添万云章菁王慧刘四红石军
- 关键词:计算机
- 21例淋巴瘤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血液科收治的淋巴瘤合并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后出现IPFI的淋巴瘤患者共计21例,总发病率为2.7%,平均年龄60岁,男性占77.8%,其中确诊5例、临床诊断7例、拟诊8例,确诊患者的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80%)和曲霉菌(20%)。肺部CT影像特征不典型,大多表现为弥漫、散在的斑片状絮样密度增高影、结节影,双肺受累多见,在接受一线抗真菌治疗后有18例患者缓解,总有效率为90.4%,其中原发病终末期患者及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老年、男性、原发病控制不佳、高强度或大剂量化疗以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是淋巴瘤IPFI的高危因素,早期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常规病原学检出率仍较低,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结合肺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一线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庞淯阳袁丽粉俞夜花司阳邹丽芳
- 关键词:淋巴瘤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
- 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MR DLBCL)患者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OC-MR DLBCL患者临床资料,并与67例非OC-MR DLBCL患者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结果:60例OC-MR DLBCL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中位年龄64岁;non-GCB型占71.4%,Ann ArborⅠ/Ⅱ期占58.3%,60.0%患者属于IPI评分(0~2分)低危组。OC-MR DLBCL与非OC-MR DLBCL患者比较,性别、年龄及Hans分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Ⅲ/Ⅳ期及IPI高危患者占比均较低(P<0.05)。OC-MR DLBCL患者ORR为91.7%,其中CR率60.0%,1年OS率为91.3%,2年OS率为63.6%;非OC-MR患者ORR为88.0%,CR率53.0%,1年OS率为89.6%,2年OS率为75.6%。OC-MR与非OC-MR组DLBCL患者间OS及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IPI评分高危及起病于非韦氏环的OC-MR DLBCL患者预后不良,IPI是影响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非OC-MR组患者生存较韦氏环起病患者差,优于非韦氏环者,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MR DLBCL患者有特异性临床特征,多数处于早期及低危状态,整体预后不优于非OC-MR DLBCL。IPI及不同起病部位是影响OC-MR 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 俞夜花杭海芳庞淯阳路伟刘佳佳石军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韦氏环预后
- 小鼠脐血联合骨髓c-kit(+)细胞移植加快造血重建的研究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小鼠脐血与骨髓造血祖细胞联合移植以加快移植后早期造血重建作用,并达到脐血来源细胞长期嵌合的程度。采用MACS间接免疫分选法纯化BDF1小鼠骨髓中lin-sca-1-c-kit+(c-kit+)及lin-sca-1+(sca-1+)细胞群,用半固体集落培养结合细胞形态学方法比较二者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将60Coγ射线照射的BDF1小鼠(CD45.2)作为受体鼠;接受来自同基因小鼠(CD45.1)骨髓c-kit+细胞群与DBA/2新生小鼠外周血(NPB)的联合移植作为实验组,以NPB干细胞单独移植以及其与sca-1+细胞的联合移植作为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2天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60周内受鼠外周血粒细胞、T细胞、B细胞中供、受鼠来源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①与sca-1+细胞比较,c-kit+细胞胞体大,胞浆多,核仁明显,其体外集落体积明显小于sca-1+组,未见高增殖潜能集落(HPP)形成;②与NPB干细胞单独移植比较,当NPB干细胞与1×104、2.5×104或5×104细胞量的c-kit+或sca-1+细胞联合移植时,可使白细胞>1×109/L及血小板>100×109/L所需恢复时间从17天提前至12天;③联合c-kit+细胞的移植实验组至移植后60周时脐血来源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为(96.68±2.68)%、(92.55±3.04)%和(67.96±7.91)%,比第2周时有明显增加(p<0.01),与此相反,联合sca-1+细胞的移植对照组来自同基因供髓和残髓的细胞逐渐增多,而脐血来源细胞逐渐减少,至移植后60周时,脐血来源的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仅占(28.46±18.98)%、(17.75±13.17)%、(6.19±7.62)%,比第2周时明显减少(p<0.01)。结论:脐血与受鼠同基因骨髓c-kit+细胞联合移植可加快移植后早期造血恢复,并达到粒细胞、B细胞、T细胞中脐血来源细胞的长期完全或主要嵌合。
- 袁颖华李静俞夜花石军
- 关键词:脐血移植骨髓造血祖细胞造血重建
- 上海多家三甲医院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12家三甲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108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阴性(G^-)菌67株,占62.04%;革兰阳性(G^+)菌41株,占37.96%。G^-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34.26%(37株);G^+菌中葡萄球菌属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24.07%(26株)。所有致病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分布最多,共60株,占所有标本的55.5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9株(17.59%)、导管12株(11.11%)、血液10株(9.26%)、其他标本7株(6.48%)。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的菌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伤口标本则为产酸克雷伯杆菌,导管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而血液标本则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及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均不同程度耐药,但对磷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度可达92.9%~100%。G^-菌对部分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之外,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均较敏感。结论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分布较为广泛,多药耐药情况严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仍可作为G^+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可作为G^-菌感染的用药选择。
- 励菁菁朱琦王椿胡炯陈芳源施菊妹郝思国刘澎俞夜花
- 关键词:淋巴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耐药性
-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前ALIP”样结构的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本研究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以抽吸-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比较4种计算机图像分割技术,筛选最佳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识别、定位;结合形态学及面积法分割骨小梁;计算AML患者骨髓图像中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并以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其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与正常骨髓比较;分析在ALIP出现之前前体细胞定位、定量异常与AML的关系,探讨"前ALIP"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8-sobel算子、canny算子、分水岭法相比,本研究创建的基于形态学的计算机图像分割方法能准确识别骨髓切片中前体细胞,同时结合面积法实现了骨小梁的分割。检测CR组骨髓切片中单个前体细胞为(19.27±11.60)个/mm2,2个聚集前体细胞为(1.77±1.76)簇/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前体细胞与骨小梁间相对距离的结果显示,CR组单个前体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30.12±97.68)μm(523±222像素),与正常对照组(260.92±99.88)μm(593±227像素)相比明显靠近骨小梁(p<0.05);而CR组两个聚集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74.56±139.48)μm(624±317像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CR组单个前体细胞相比明显向骨小梁间区迁移(p<0.05)。结论:前体细胞从正常定位、定量到ALIP1结构出现之前存在更早期的骨髓异常状态,即"前ALIP"状态,其结构特征为定位或定量异常的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
- 俞夜花袁颖华李玲曹桂涛李静陶英姜华侯健石军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计算机图像识别
- 硼替佐米联合毛喉素诱导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与目的:硼替佐米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已成为新诊断和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硼替佐米产生耐药而影响其长期生存。近年来研究发现,提高细胞内环腺苷酸浓度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并延缓其生长,成为骨髓瘤治疗新途径。该研究通过观察硼替佐米联合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毛喉素(forskolin)对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的作用,探究克服骨髓瘤耐药的可能途径及其机制。方法:以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株H929-R和原代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来研究硼替佐米、毛喉素单独或联合处理对硼替佐米耐药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应用Rh123/PI双染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及抗凋亡基因Bcl-2和Mcl-1的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硼替佐米(20 nmol/L)与毛喉素(50 nmol/L)能够协同诱导硼替佐米耐药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毛喉素可协同硼替佐米促使耐药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并下调其Bcl-2和Mcl-1蛋白的表达。结论:毛喉素联合硼替佐米能够诱导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凋亡。
- 王莹莹钟瑶俞夜花唐勇杭海芳朱琦
- 关键词:硼替佐米骨髓瘤细胞凋亡
- AML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及其与骨小梁距离对白血病复发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本研究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CR)期骨髓"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的检测,探讨其与AML复发的相关性。对62例骨髓涂片示CR的患者骨髓活检塑料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随访,依据预后将其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计算骨髓塑料切片每平方毫米内单个、两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及二者的总和,结合计算机图像分割法测量其与骨小梁间的精确距离,明确"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分别为11±11.71和8.33±9.17个/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9±4.00)(P<0.01)。在"前ALIP"数量≥11个/mm2的17例患者中,复发前组12例,占70.6%,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9.4%,P<0.05);而复发前组"前ALIP"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为(341.31±266.16)μm,明显远于未复发组(242.41±174.65)μm(P<0.01),有向骨小梁间区迁移的趋势。在前"ALIP"与骨小梁之间平均距离≥341μm的18名患者中,复发前组14例,占77.8%,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AML患者CR期骨髓切片中"前ALIP"样结构平均数量超过11个/mm2或其与骨小梁间的平均距离超过341μm,预示AML可能早期复发,应及时进行再诱导缓解治疗。
- 俞夜花章菁吴振添袁颖华翟元梅陶英侯健石军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骨小梁白血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