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党兆曌

作品数:16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宿州学院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音乐
  • 6篇教学
  • 4篇高校
  • 3篇普通高校
  • 3篇教学用具
  • 3篇高校音乐
  • 3篇传统音乐
  • 2篇多功能教学
  • 2篇音乐教育
  • 2篇音乐课
  • 2篇中国传统音乐
  • 2篇中国音乐
  • 2篇普通高校音乐...
  • 2篇文化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2篇乐教
  • 2篇高校音乐教育
  • 2篇国音
  • 1篇地名

机构

  • 13篇宿州学院
  • 4篇中国艺术研究...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党兆曌
  • 4篇李亚希
  • 1篇李杰

传媒

  • 4篇宿州学院学报
  • 2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音乐传播
  • 1篇音乐文化研究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多功能教学台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教学台灯,属于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用于教学的台灯不便携带的问题。本多功能教学台灯包括横杆一、横杆二、竖杆、罩板一、罩板二、脚板一和脚板二,罩板一和罩板二铰接在横杆一底面两侧,脚板一和脚...
李亚希党兆曌
文献传递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发展史“节点”意义管窥被引量:1
2019年
在梳理中国音乐史学学科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立足前贤丰碑,观察不同历史阶段学科发展脉络中显现的史观特征及相应变化。围绕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程,以今人求索之实践,探析治史观念与研究范式的变化:治史观念从进化史观向唯物史观,最终向文化史观的转变;研究范式从对西方音乐史研究范式的借鉴向对中国音乐史研究范式的探索转变。以探寻“时间节点”与“治史观念”的对应意义,以此丰富未来续写新史的理念、视角与方法。
党兆曌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文化文化史
为“诡辩”的嵇康“正名”
2011年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党兆曌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诡辩正名
地域行政区划的变更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刍议——以皖宿州籍文人音乐家嵇康为例
2010年
以皖宿州籍文人音乐家嵇康为例,将文献资料研究和逻辑推理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区域文化的研究视角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域划分情况的差异,将研究视角置于:通过深入发掘区域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利用区域历史文化名人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从地域的资源现状和地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探索更多地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途径,探讨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策略,以实现合理保护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的研究目标。
党兆曌李杰李亚希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
“诸野寻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视域下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内容的延伸被引量:8
2016年
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为依据,在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演变、传承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探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其内容及形式意义的拓延,目的在于以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在充分厘清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外延及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洞悉其特殊传播形态下的文化实质,以拓展其传承方式与途径,发掘其文化内涵。
党兆曌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学内容
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被引量:1
2007年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和内容。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兆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形态历史轨迹
《诗经》所涉乐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2012年
以目前学界所见涉及《诗经》中乐器问题的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经》所涉乐器研究成果的汇编,以学界对其中所涉乐器在总量与类别上的不同观点为切入点,揭示《诗经》乐器研究中尚且需要注意的问题。意在对此研究方向的成果进行归类和整理的同时,为后续课题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提供些许便利和供参考借鉴之据。通过对该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的梳理,在总结《诗经》音乐学视角下乐器方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又为尚待发掘的问题提供思路与依据,并提出笔者自身的见解。
党兆曌
关键词:诗经乐器
皖北鼓吹乐的“舞台化”与“生活景”——“迎生送死”仪式功能的变迁与解读
2019年
文章以安徽灵璧“菠林喇叭”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当下用乐场域的多元路径发展,解读皖北鼓吹乐在传统与当代碰撞的语境中,其表演形式、艺术功能、传统仪式功能的解构与变迁。分析“舞台化”在这一变迁历程中对新语汇的融成、形式结构的创新、文化自信的激发带来的动力源。舞台化作为载体激活了文化持有人长久沉淀内心的文化自觉。
党兆曌
关键词:仪式
“家班”的现代变迁与反思
2018年
文章以"家班"为研究对象,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双重视角,从明清之际家班延续的传统、传承方式与组织形式变迁等层面,探讨传统意义上"家班"形式变迁的历程及现代遗存的些许痕迹,分析其形式变迁的内外动因。基于田野考察发现,虽"家班"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质变,致其组织功能、运行机制地消解,但尝试延续这一"传统"痕迹的民间自发行为当下依稀显见,种种原因生存举步维艰,不得已再求其变。全文旨在通过对"家班"发展与变迁历程的梳理,基于音乐学学科日趋体系化的前提反思当下,认为当下"民间"活态的传统音乐研究议题应当"接通古今",将"对象"群体的特殊性纳入研究视野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学人学术身份的定位的再反思。
党兆曌
关键词:戏曲家班
21世纪以来艺术歌曲研究与“中国音乐话语”的构建被引量:1
2019年
以近二十年以来的艺术歌曲研究成果为对象,分析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的变化与发展,有助于解读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在当代艺术歌曲研究中所占比重渐增的原因及意义,并揭示当下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中,以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现象。其间也折射出中、西方音乐话语体系的显著差异,这是跨文化语境下后殖民问题的显性体现,反映了21世纪中、西方音乐话语体系博弈的历史事实及"中国音乐话语"的归位,是学术自信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回归的证明。
党兆曌
关键词:中西方比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