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贤

作品数:10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皮肤
  • 5篇痤疮
  • 3篇炎症
  • 3篇皮肤屏障
  • 3篇皮肤屏障功能
  • 2篇炎症后
  • 2篇炎症后色素沉...
  • 2篇乙醇
  • 2篇乙醇酸
  • 2篇治疗痤疮
  • 2篇色素沉着
  • 2篇受性
  • 2篇强脉冲光
  • 2篇紫外线
  • 2篇外用
  • 2篇玫瑰痤疮
  • 2篇耐受
  • 2篇耐受性
  • 2篇换肤
  • 2篇激素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刘慧贤
  • 10篇孙楠
  • 10篇吴艳
  • 7篇仲少敏
  • 6篇牛悦青
  • 3篇郭建美
  • 2篇许月
  • 2篇陈璨
  • 1篇许玥
  • 1篇张子君

传媒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外用治疗黄褐斑:一种新型快速起效的美白物质
目的:黄褐斑是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累及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黄褐斑的治疗很棘手,长期控制的手段并不多.黑素是非常稳定的大分子聚合物,几乎没有办法将其破坏分解掉,因此外用药物多作用于抑制黑素的合成环节,而对于...
仲少敏孙楠刘慧贤牛悦青吴艳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诱导红斑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红斑的抑制效应。方法日光模拟器和紫外线光疗仪对30例受试者的后背部进行1~3个最小红斑量(MED)照射。照射前0.5h和照射后即刻抹药两种方式,照射后的4h、24h、48h用色度仪进行红斑程度评价。组内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日光模拟器照射前0.5h给药,2.5%和5%的氟芬那酸丁酯可以抑制1~3MED的uV照射后红斑(P〉0.05);双氯芬酸只对1MED紫外线红斑有抑制作用(4h和48h),P〉0.05;卤米松会增加红斑反应的强度(P〈0.05)。日光模拟器照射后即刻抹药外用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红斑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外线光疗仪照射后即刻抹药,2.5%氟芬那酸丁酯、5%氟芬那酸丁酯和卤米松在4h时,对于1MED的紫外线照射的红斑反应有抑制作用(P〈0.05);双氯芬酸对于1~3MED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红斑反应在4、24、48h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照射前外用氟芬那酸丁酯可以抑制1~3MED紫外线红斑反应。照射后立即给药,抑制红斑反应的作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双氯芬酸、氟芬那酸丁酯和卤米松。
刘慧贤孙楠郭建美吴艳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类紫外线红斑
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疗效分析及对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观察4%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痤疮的疗效,以及对皮脂、肤色和皮肤屏障功能等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4%的ALA-PDT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8周。分别计数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判定疗效。采用无创测试仪器测量皮肤生理指标。结果 3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炎症性皮损和非炎症性皮损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患者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生理指标如皮肤角质含水量、pH值和TEWL值等得到改善(P<0.05)。患者皮肤颜色L值和a值在治疗期间有变化,但治疗结束后1~2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 4%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肯定,并可以减少皮脂分泌,对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很小,对于肤色的影响是暂时的。
刘慧贤牛悦青仲少敏许玥孙楠吴艳
关键词:痤疮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生理
外用非甾体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在预防紫外线红斑反应方面的作用
目的 通过人体试验,观察外用不同非甾体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红斑反应的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日光模拟器和紫外线光疗仪对30例受试者的后背进行1MED,2MED,3MED剂量照射.采取照光后即刻抹药和抹药后...
刘慧贤孙楠郭建美吴艳
关键词:非甾体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紫外线照射红斑
面部白斑的鉴别与治疗
2012年
面部白斑是指累及面部的色素脱失或色素减退斑。对于有色人种来说,由于皮损处和正常皮肤的颜色差别较大,因此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容貌及身心健康。
吴艳仲少敏刘慧贤许月孙楠
关键词:面部白斑色素减退色素脱失正常皮肤
皮肤屏障与玫瑰痤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1年
1皮肤屏障功能皮肤的角质层位于表皮最外层,曾被大家认为是无用的死亡细胞形成的结构。然而近年的研究却发现,角质细胞及其细胞外成分彼此紧密嵌合,形成了特殊的砖-墙结构,为皮肤提供屏障功能。这个结构为人体提供了一个渗透屏障,可以防止皮肤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吴艳牛悦青陈璨仲少敏刘慧贤许月孙楠
关键词:皮肤屏障功能玫瑰痤疮细胞形成角质细胞细胞外
乙醇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及耐受性
目的:乙醇酸属于α-羟酸(AHA),是换肤最常用的浅层换肤制剂,非常适合亚洲人种.化学换肤与强脉冲光治疗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强的效果.目前对于中国人的化学换肤和其他美容治疗联合应用的研究数据很少,其副作用也是比较大的顾虑....
仲少敏刘慧贤孙楠牛悦青吴艳
胶原贴敷料对于面部轻度痤疮的屏障功能作用观察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评价胶原贴敷料对面部轻度痤疮患者面部屏障功能的作用,同时观察痤疮皮损、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变化。方法对36例患有面部轻度痤疮的受试者,采用自身左右面部对比的方法,采用胶原贴敷料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4周对比测试,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皮脂量、皮肤颜色进行测试;采用炎症性皮损和粉刺计数判定痤疮皮损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侧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经皮水分丢失明显下降(P<0.01),治疗侧发生皮肤红斑,粗糙和脱屑低于对照侧面部皮肤。治疗侧炎性丘疹数目减少,红斑指数下降,但与对照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胶原贴敷料单独使用可促进轻度痤疮患者的面部屏障功能的修复,同时对于炎症性皮损、皮肤红斑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郭建美孙楠刘慧贤张子君吴艳
关键词:胶原贴敷料皮肤屏障功能炎症
氨甲环酸对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对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对30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自身左右脸对照的方法,治疗侧外用3%氨甲环酸溶液,对照侧外用基质溶液,每天2次。2周后评价双侧红斑程度、炎症性皮损数量及屏障相关生理指标[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TEWL)、pH值1,并检测角质层完整性、角质层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以及LL-37表达。结果:治疗侧较对照侧红斑程度轻,炎症性皮损数量显著减少(P<0.05);皮肤屏障相关生理指标、角质层完整性及乳酸刺激试验结果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还可以明显抑制角质层丝氨酸蛋白酶活性(P<0.05)和LL-37的表达。结论:外用氨甲环酸可通过抑制角质层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及抗菌肽LL-37表达改善玫瑰痤疮患者受损的屏障功能,同时抑制炎症反应.可作为玫瑰痤疮治疗的辅助用药。
孙楠牛悦青陈璨仲少敏刘慧贤吴艳
关键词:玫瑰痤疮氨甲环酸皮肤屏障功能LL-37
乙醇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及耐受性观察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观察化学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以及耐受性。方法:对面部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受试者进行换肤和强脉冲光交替治疗,间隔时间为2周,共包括4次换肤和4次强脉冲光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面部成像以及颜色、水分、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皮脂等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经过强脉冲光和换肤联合治疗3次后,皮肤颜色相关指标L值比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1次后,a值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3次后水分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皮脂分泌量及TEWL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短暂而轻微,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乙醇酸换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是安全有效的。
仲少敏刘慧贤孙楠牛悦青吴艳
关键词:化学换肤乙醇酸强脉冲光炎症后色素沉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