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正
- 作品数:27 被引量:46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内镜下球囊扩张与放射状切开术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狭窄的短期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评价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RI)与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在治疗上消化道狭窄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5月-2020年1月,45例接受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43例接受ERI的上消化道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吞咽困难改善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等。结果:45例患者顺利完成球囊扩张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5例(11.1%)出现胸骨后疼痛(未使用止痛药物);43例均顺利完成ERI,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例(25.6%)出现胸骨后疼痛(未使用止痛药物),2例(4.7%)出现皮下气肿,予严密观察,气肿均自行吸收。45例球囊扩张术组患者术前吞咽困难评分(2.49±0.35)分,术后2个月降至(1.89±0.47)分(P<0.05),平均手术次数为(3.78±1.15)次;43例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组患者术前吞咽困难评分为(2.63±0.94)分,术后2个月为(0.77±0.28)分(P<0.05),平均手术次数为(1.28±0.21)次。比较两组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评分及平均手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具有更好的短期疗效,手术次数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 高华刘靖正何杰陈百胜周影姜琦
- 关键词:内镜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三年疗效评价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 刘靖正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
- 关键词:胃肿瘤癌前状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治疗752例被引量:11
- 2012年
- 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普遍认为胃肠道息肉易发生癌变,其癌变潜力除了与息肉的组织学分型、异型程度有关外,还与息肉大小有关,因此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胡健卫秦文政马丽黎蔡明琰
- 关键词: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治疗胃肠道息肉组织学分型消化道息肉多发病
- 贲门失弛缓症肠间质细胞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免疫组化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AC)与肠间质细胞(ICC)及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AC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6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中取活检组织作为实验组标本;选取非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手术患者15例,切取食管下括约肌作为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微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观察ICC和由一氧化氮合酶在两组食管下括约肌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计算肠间质细胞的个数和半定量判定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强度。结果光镜下观察,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中有肠间质细胞分布,呈梭形,两端细长突起,弥散分布在肌层中,与肌束平行走向,部分肠间质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每切片平均计数(11.2±7.4)个。实验组中肠间质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突起不明显,每切片平均计数(5.8±5.6)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下括约肌中也可见一氧化氮合酶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染色神经纤维粗大,染色深,实验组中神经纤维纤细,染色淡,分布稀疏,两组在染色强度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肠间质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中分布和表达异常,两者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有关。
- 李亮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蔡明琰胡健卫李全林刘靖正崔钊
-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肠间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 超声内镜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EA)患者在行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8月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共为34例拟行POEM的EA患者(EA组)和30例接受胃EUS检查者(对照组)进行食管EUS检查,分别测取贲门口、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固有肌层厚度、环形肌层厚度并计算环形肌层比例。比较组内和组间的肌层厚度差异。观察不同食管肌层厚度与EA患者POEM后并发症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EA组和对照组相同部位固有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贲门口、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的t=1.210、1.116、0、0.292,P均〉0.05)。EA组责门口、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环形肌层厚度分别为(1.72±0.49)、(1.86±0.81)、(1.56±0.47)、(1.41±0.48)mm,对照组则分别为(1.06±0.50)、(1.40±0.33)、(1.05±0.37)、(0.78±0.12)mm,相同部位比较,EA组皆厚于对照组(t=5.326、2.903、4.778、6.993,P均〈0.05)。相同部位环形肌层比例比较,EA组皆高于对照组。固有肌层厚度〈2mm的EA患者POEM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EA患者POEM前行EUS检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钟芸诗李亮周平红马丽黎时强徐美东任重朱博群刘靖正姚礼庆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内镜超声检查手术后并发症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是否对早期胃癌的预后有负面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经ESD治疗或胃切除手术治疗的10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4例为ESD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者[ESD追加胃切除组,追加胃切除的原因为:切缘阳性10例,淋巴管或血管侵袭5例,高分化黏膜内癌其肿瘤〉3 cm且有溃疡6例,低分化黏膜内癌期肿瘤〉2 cm 4例,肿瘤侵犯黏膜下层(SM1)且病灶〉3 cm 10例,肿瘤侵犯黏膜下层(SM2) 9例],63例行单纯胃切除手术者(单纯胃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经过评估,ESD追加胃切除组绝对治疗适应证和相对治疗适应证分别有19例(43.2%)和25例(56.8%),单纯胃切除组则分别有28例(44.4%)和35例(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7)。两组手术方式(P= 0.164)、淋巴结清扫方式(P= 0.330)、淋巴结清扫数目(P= 0.467)、淋巴结转移率(P= 0.690)、手术时间(P= 0.932)、术后发热或感染的发生率(P= 0.923)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 0.68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D追加胃切除组和单纯胃切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5.5±15.0)月和(29.5±18.1)月(P= 0.072);两组复发率分别为4.5% (2/44)和9.5% (6/63)(P= 0.229);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71)。结论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对早期胃癌的预后无负面影响,疗效与单纯行胃切除手术治疗相似。
- 朱俊宇时强周平红陈天音徐佳昕刘靖正姚礼庆徐美东张轶群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切除术
-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疾病术后出血,内镜下即可见出血部位;无内镜治疗史者,必须在内镜下迅速找到出血部位,了解其性质。内镜下首先应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肠腔,尽量吸引病灶周围血块,使镜下视野清晰,辨认出血部位;必要时可使用连续注水泵,以保证内镜下治疗视野的清晰。主要止血方法:(1)局部喷洒止血药物。(2)金属夹止血。(3)氩气离子凝固术。(4)硬化剂注射。(5)多技术联合止血。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术后出血84例、外科手术后出血16例、结直肠原发疾病出血4例。初次成功止血97例,24h内再出血7例(再次内镜下成功止血6例、止血失败转腹腔镜治疗1例),内镜下止血总有效率为99.04%(103/104)。内镜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患者复查肠镜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马丽黎胡健卫秦文政任重
- 关键词:结肠疾病直肠疾病出血内窥镜检查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恶病质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 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和非恶病质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总体患病率为15.7% (803/5 118),胰腺癌最高为34.0% (89/173).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67.1% (539/803)与74.5%(3 214/4 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术后住院时间增加[(11.5±6.2)d比(9.4±4.9)d,P=0.003],术后排气时间延长[(3.4±0.9)d比(3.2±0.8)d,P=0.013],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延长[(4.4±1.5)d比(3.9±1.3)d,P=0.002],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1.3% (169/539)比26.3% (845/3 214),P=0.014],围术期输血率增加[8.9% (48/539)比5.8% (186/3 214),P=0.006].恶病质组术后转入ICU比例高于非恶病质组[24.3% (131/539)比20.0%(646/3 214),P=0.026].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再手术率、呼吸机支持率、病死率分别为3.2%(17/539)比1.5% (48/3 214)、8.0% (43/539)比5.7% (184/3 214)、2.4% (13/539)比1.1%(35/3 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42、0.011).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常存在恶病质,特别是胰腺癌.恶病质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
- 孙延东刘靖正蒋奕付为高韩寓嵩庄秋林吴国豪
- 关键词:恶病质消化系统肿瘤患病率
- 上消化道出血146例的胃镜治疗分析被引量:19
- 2013年
- 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短期内再发出血风险高,且对动脉性出血无效。对于难以控制的上消化道出血,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目前,胃镜下止血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首选措施,可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止血治疗,对动脉性出血、静脉性渗血、胃镜治疗术后创面出血、息肉残端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 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任重
-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下止血动脉性出血止血治疗出血原因创面出血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探被引量:1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研究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6~62岁,平均43岁,病程2-20年,平均8.4年。POEM的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术,手术时间45-115min,平均68.5min,黏膜下隧道长度8~13cm,平均9.5cm,环形肌切开长度7~11cm,平均8.5cm,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4个月,平均2.5个月,7例吞咽困难明显得到解除;1例术后15d出现进食困难及呕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窦道形成,行内镜下窦道切开。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POEM治疗AC短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解除AC患者吞咽困难,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观察。
- 周平红姚礼庆蔡明琰钟芸诗任重徐美东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李亮刘靖正王萍秦新裕
- 关键词:吞咽障碍食管失弛症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