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博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普萘洛尔不同给药途径对浅表型小面积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浅表型小面积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的60例浅表型小面积(小于7.0 cm×7.0 cm)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口服普萘洛尔片剂(口服组,n=20)和3%普萘洛尔凝胶外涂(外涂组,n=20)以及减量口服加外涂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口服+外涂组,n=20)。用药1个月后监测血药浓度;随访6个月,动态观察用药部位皮肤、瘤体变化及不良反应;按Achauer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例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被迫停止治疗。对完成治疗的58例进行疗效评价:Ⅰ级1例(1.72%),Ⅱ级16例(27.59%),Ⅲ级20例(34.48%),Ⅳ级21例(36.21%)。口服组与口服+外涂组的疗效优于外涂组(P<0.05),口服组与口服+外涂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外涂组的血药浓度(21.69±11.48)ng/ml与外涂组(13.32±5.30)ng/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低于口服组[(109.25±16.42)ng/ml,P均<0.05]。不良反应:外涂组1例(5.00%),口服+外涂组1例(5.00%),口服组6例(33.33%)。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外涂组和口服+外涂组(P均<0.05)。结论普萘洛尔的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浅表型小面积婴幼儿血管瘤,口服联合外涂的疗效优于单纯外涂;口服联合外涂的血药浓度较单纯口服更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性更高。
- 陈剑伟原博张再重张敏新陈淑明鲁阳春王烈
- 关键词:普萘洛尔给药途径
- 细胞注射法建立裸鼠血管瘤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血管疾病。目前有口服激素、激光、核素注射及手术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和创伤,近年来口服普萘洛尔的疗效已获得证实,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建立有效的血管瘤模型成为研究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方案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学及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采用细胞注射法建立血管瘤的体外模型成为一种理想方法。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陈淑明陈少全张再重谈华敏郭良原博王烈
-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体外模型注射法细胞裸鼠实验动物学
- 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小儿血管瘤的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优越性。方法选取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9月手术切除的13例血管瘤标本进行分析,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进行过激光、冷冻或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病理表现。结果经普萘洛尔凝胶治疗的瘤体表面未见明显瘢痕形成,病理切片下见少量管腔狭窄,管壁薄的血管,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少量增生,增生的组织排列较整齐。畸形的静脉少且细小,尽管血窦仍不规则,但血窦较小,且血窦之间腔隙相通较少。而激光和冷冻疗法后复发的患者,病灶表面可见瘢痕形成,光镜下纤维组织增生杂乱,可见炎性细胞密集浸润。同时,在较厚的纤维组织下可见密集的微血管管腔,管腔内血窦相通。结论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较激光、冷冻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 陈剑伟原博张再重陈淑明高建余英豪王烈
- 关键词:血管瘤病理切片
- 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评价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1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治疗,观察其瘤体大小、颜色、质地变化,检测瘤体血流阻力、血流峰值变化,检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结果59例获长期随访,按Achauer分级标准评定疗效:有效率为96.61%(57/59),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血管瘤瘤体静脉阻力系数增大,血流峰值减小(P〈0.05),用药1、3、5、7个月的血药浓度分另0(166.94±40.75)n∥mL、(164.74±42.31)ng/mL、(152.38±47.49)ng/mL、(174.51±56.67)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势。
- 陈淑明宋洪涛陈少全张敏新张再重原博唐玉娟王烈
- 关键词:普萘洛尔凝胶类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