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霞
- 作品数:31 被引量:44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长江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3
- 2008年
- 对长江口4个柱状岩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4个岩芯中的正构烷烃分别来源于不同的物源输入.来源于不同种类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的比值反映了长江流域呈现出寒、暖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条件,且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长江口4个岩芯沉积物中的长链正构烷烃没有经过明显的成岩演化,而短链正构烷烃较低的CPI值则更多的归因于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 吕晓霞翟世奎
- 关键词:正构烷烃环境指示意义沉积物长江口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层教学改革研究
- 本文根据大学的办学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要求,以及高校的教学现状,探讨了高校部分专业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设想,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建设思路,指出了由此而带来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方向,并进一步对学生...
- 逄礴吕晓霞黄菊刘福江龚伍军
-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育质量
- 文献传递
-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5
- 2003年
-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 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 (OC)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 (E0h,E0s,Fe3+/Fe2 +比值 )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 .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 0 3 9— 0 86 %之间 ,一般在表层 次表层含量变化较剧烈 ,在下层变化较缓 .相关分析说明 ,在中层 ,一般沉积物的还原性相比表层有增强 ,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共存 ,有机质被氧化 ,OC浓度变得趋于减小 ,Fe3+/Fe2 +也趋于减小 ,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 ;在下层 ,还原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 ,导致大量OC不能被氧化 ,就被保存了下来 ,而Fe3+/Fe2 +却明显减小 ,所以在下层OC Fe3+/Fe2 +呈较强的负相关 ;在表层又掺杂了生物化学与物理扰动等因素 ,使OC Fe3+/Fe2 +的相关性变得复杂 ,且不规律 .表层 次表层OC主要取决于物质来源和物理搅动 ,变化较复杂 ;中、下层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 ,矿化作用明显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下层除C3区和A区外 ,有机碳含量也逐步降低 .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受不同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与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共同影响 .从C区的断面分布看 ,表层 次表层呈垂直叠层分布 ,主要是逐步垂直沉降沉积的结果 .2 5cm以下呈水平推进式梯度分布 。
- 袁华茂吕晓霞李学刚李宁孙云明詹天荣宋金明
- 关键词:有机碳渤海沉积物沉积物
- 黄河口外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表征被引量:6
- 2004年
- 为了评价黄河口外石油开发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特征,本文根据2002年9月航次所取得的黄河口外41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该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特征参数Fe3+,Fe2+ Fe3+/Fe2+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的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Fe3+,Fe2+,Fe3+/Fe2+及Eh,Es和有机碳、氧化还原度(ROD)等在表层沉积物中各站之间的差别不大.Fe3+和Fe-在0~40 cm深度范围内变化比较复杂,40 cm以后变的相对比较稳定.而Eh和Es有随深度减小的趋势,ROD在整个研究区都小于1,有机碳的含量高于整个渤海的平均值.综合所有氧化还原特征参数的特征,可确认该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为还原性,该还原性特征主要是由有机碳控制的,而活性铁的贡献不明显.
- 李学刚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詹天荣李宁
- 关键词:氧化还原环境
- 长江口内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3
- 2005年
- 通过对长江口内外9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碳、氮、磷含量的测定,得到了长江口内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的营养元素在河流段的分布波动较大,在口门附近海域分布较平缓。在三种营养元素中,IC、ON和IP分别为C、N、P的优势形态。在影响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分布的因素中,沉积物的粒度和上覆水体的盐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受到近岸排污和海洋生物生产的影响。
-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张怀静
- 关键词:营养元素表层沉积物长江口
- 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被引量:2
- 2018年
- 为探究全球变暖对于高纬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采集的BL16柱样沉积物中的脂类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检测到丰富的饱和烃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其组成和分布显示,该沉积柱中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其中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饱和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细菌,短碳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烃的浓度相互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海源短链正构烷烃与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比值∑C_(15-21)/∑C_(23-33)在0.14~0.90之间,表明该沉积柱中正构烷烃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柱中短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浓度,以及脂肪酸中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组分与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变化与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变化一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对全球变暖做出了灵敏的响应.
- 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阮小燕
- 关键词:白令海饱和烃气候变化
- 卡拉胶寡糖与甘露醇衍生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
- 宋金明袁华茂詹天荣李学刚李宁吕晓霞高学鲁
- 本研究开展了对甘露醇、卡拉胶的高附加值化研究,以甘露醇和卡拉胶为原料,应用酸降解和凝胶渗透色谱制备得到了分子量范围较窄的卡拉胶寡糖,并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对甘露醇和卡拉胶寡糖进行化学修饰,首次制备得到了一批新型甘露醇衍生物...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物活性
-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163
- 2003年
-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O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 马红波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
-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氮生物地球化学
- 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及沉积环境变迁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分析辽河三角洲获取的长41.4m的ZK2孔岩心的岩性、粒度、有孔虫丰度及分子标志物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精确的测年数据、海面变化等资料,并与其他钻孔资料分析对比,构建了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33ka BP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将ZK2孔自下而上划分为U1-U4这4个沉积相段:U1为河道相,U2为河漫滩相,U3为海相(全新世海侵)和U4为上三角洲平原相。U3段的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又可进一步分为U3~1、U3~2、U3~3、U3~4、U3~5 5个沉积层,分别对应了河口湾相、浅海相、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下三角洲平原相(潮坪相)。沉积物的粒度、有孔虫及生物标志物BIT等指标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变化趋势相似,揭示了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33ka BP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历史,其中U3段沉积物(15.75~2.65m)沉积连续,地层完整,测年数据可靠,较完整地反映了辽河三角洲9 100cal.a BP以来全新世海侵期的沉积历史。
- 袁红明赵广明赵广明吕晓霞叶思源
- 关键词:辽河三角洲层序地层晚更新世
-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8
- 2008年
- 长江口4个岩芯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的分布各不相同。有机氮和总氮在8号站位的含量远高于其他3个站位,而不同形态C、P的含量在不同站位间的差别不大。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主要受生源要素的来源、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物粒度对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有机生源要素的分解速率常数远大于中国近海其它海区,其中在水动力活跃的海区分解速率常数最大。沉积速率是控制生源要素埋藏通量的主要因素,在沉积速率较大的站位其埋藏通量相应较大,埋藏通量与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含量关系不大。
- 吕晓霞翟世奎逄礴
- 关键词:生源要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物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