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涛 作品数:50 被引量:203 H指数:8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999中药注射液科研基金 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心排量与氧代谢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术后心排量与氧供、氧耗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0.5~2.75(1.25±0.68)岁,体质量5~13.7(8.68±2.49)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95~0.99(0.97±0.70),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力65~82(67.86±21.35)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麻醉时经颈内静脉置入4F Swan-Ganz漂浮导管,经桡动脉置入动脉测压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术后4 h、8 h、12h、24 h、48 h及72 h,由桡动脉及漂浮导管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热稀释法测定心排量(CO),PHLIPS M:8007 A计算心排指数(CL)、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结果:①术后DO2I与VO2I显著相关,术后即刻呈线性依赖;②术后8 h CI、DO2I、VO2I最低;O2ER最高。结论: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即刻存在着病理性氧供依赖,术后8 h既存在氧供不足又有氧耗下降,应积极提高心排量改善组织氧分。 刘承虎 苏俊武 李玲 张辉 侯嘉 吴永涛 魏丹 刘迎龙关键词:氧供 氧耗 肺动脉高压 婴幼儿 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临床报告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诊治方法。方法:自1993年3月~2004年11月共收治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患者,其中11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包括合并动脉导管未闭9例、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各1例;5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法乐四联症4例,室间隔缺损1例。4例未手术,12例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下行根治术。结果:16例中外科手术12例,10例治愈出院,手术死亡2例,1例术后24天死于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随访2月~9年,结果良好。结论: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易于漏诊,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苏俊武 罗毅 程沛 李玲 张辉 李磊 刘虎 吴永涛 伊放关键词: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肺动脉起源异常 升主动脉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方法矫治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一期矫治TECD患者48例(男性15例,女性33例),中位年龄0.9(3个月~ 22岁),中位体质量7.9(4.8 ~47) kg.心内畸形按Rastelli分型:A型38例、B型2例及C型8例.48例患者中10例合并Down综合征,其它合并畸形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0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法洛四联症1例,肺动脉狭窄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前共同房、室瓣反流程度为轻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5例.4例因重度肺高压于根治术前曾行肺动脉环缩术.结果:48例一期矫治患者中,采用改良单片法16例,双片法32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8.4±39.5)min,阻断循环时间(89.4±29.5)min.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42.0 h,ICU驻留中位时间4.5d;住院中位时间11.0d.1例早期死亡(病死率为2.2%),死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其他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缺损(VSD)残余分流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三尖瓣中度反流3例.另1例因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和1例因房间隔补片撕裂,致严重低氧血症而于围术期分别行再次手术,其余均顺利出院.存活47例患儿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 32个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4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3例三尖瓣中度反流,其余无或仅轻微量瓣膜反流,4例仍有小的VSD残余分流.结论:目前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一期矫治TECD患儿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风险低,近中期效果好. 刘迎龙 吴永涛 许耀强 范祥明 李志强 李玲 张辉 苏俊武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心内法与上翻法的手术比较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探讨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2011年7月至2019年8月,20例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完成矫治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A组心脏上翻法,12例;B组心内法,8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机械通气、术后天数以及术后吻合口流速等数据。结果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和机械通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14.7±2.9)天对(16.1±6.2)天,P<0.05],A组术后吻合口流速>120 cm/s者显著多于B组(7例对1例,P<0.05)。A组住院死亡2例,B组无住院死亡。18例生存患儿顺利出院,均定期随访,随访10~96个月。B组1例术后2个月死于误吸,余无死亡。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均无吻合口流速增快。结论心脏上翻法和心内法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心内法原位吻合,术后肺静脉梗阻概率低,可以优先选择。 吴永涛 王栋 金灿 王执一 程沛 苏俊武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手术经验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12月,行先心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外科矫治的22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原发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弓缩窄、右心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等。初次手术矫治年龄2个月~4岁(中位年龄0.85岁),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年龄1.6~15.9岁,平均(7.49±4.09)岁,与初次手术间隔1~15.3年,平均(6.22±3.63)年。结果:所有患儿均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无术中死亡;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从术前52~169 mm Hg (1 mmHg=0.133 kPa),平均(94.09±25.02)mm Hg降至术后5~47 mm Hg,平均(16.19±10.87)mm Hg(P<0.05)。1例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有患儿均常规随访1~8年,术后均无症状,心功能正常,无远期死亡。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主动脉瓣下狭窄考虑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其原发畸形复杂多变,再次手术时间间隔较长,且术后仍有复发可能。 王栋 吴永涛 王执一 刘迎龙 程沛 苏俊武 范祥明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下狭窄 再次手术 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心肌细胞凋亡参数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0min。将46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假手术组;(Ⅱ)对照组心肌缺血30min+生理盐水;(Ⅲ)对照组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0min+生理盐水;(Ⅳ)给药组心肌缺血30min+参附注射液;(Ⅴ)给药组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0min+参附注射液。以上各组分别采集相同部位的心室肌组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通过CIM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CIMAS系统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进行体视学分析。原位标记TUNEL法凋亡的心肌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凋亡心肌细胞、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给药组(Ⅳ、Ⅴ)心肌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Bax蛋白表达略增加(P>0.05)和显著降低(P<0.05),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心肌细胞组织结构损害明显减轻;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线粒体有显著变化(P<0.01),给药组(Ⅳ、Ⅴ)与假手术组比较线粒体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明显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和保护线粒体相关。 辛毅 吴永涛 顾云 黄益民关键词:参附注射液 心肌细胞 肺动脉窦壁“L”形切口冠状动脉移植在大动脉调转术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总结肺动脉窦壁“L”形切口行冠状动脉移植在大动脉调转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在肺动脉窦壁做“L”形切口的方法行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病儿25例,其中4例为快速两期ASO治疗,男16例,女9例;年龄6d~66个月;体重2.5~15.0ks,平均(4.7±2.9)ks。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19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0例,室间隔缺损(TGA-VSD)9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TBA)6例。术中冠状动脉移植采用在相应邻近的肺动脉窦壁做“L”形切口,形成“门板状”活瓣的方法。结果全组手术中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未发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和临床表现。术后早期循环均稳定。术后早期死亡4例,均与冠脉移植无明确关系。结论采用“L”形切口进行冠脉移植,可以相对增加冠状动脉的长度,减少游离冠状动脉范围,减小张力,同时可以减轻冠状动脉移植后的扭曲。 程沛 李京悻 吴永涛 罗毅 苏俊武 李磊 伊放关键词:大血管错位 冠状血管畸形 心肌血管重建术 升主动脉-左心室流出道异常通道的治疗 升主动脉-左心室流出道异常(ALVT)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特征是主动脉瓣周存在异常通道,此通道并不进入肌部室间隔.本文对升主动脉-左心室流出道异常通道的手术治疗进行了介绍. 李京 罗毅 程沛 刘虎 吴永涛 薛金熔 孙衍庆关键词:心脏畸形 心脏手术 瓣膜置换 文献传递 112例经右外侧小切口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体会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右外侧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与推广。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1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其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平均58.7个月(6~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6.6kg(4.8~69kg)。20例合并心脏畸形如三尖瓣关闭不全,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左上腔静脉。结果:术后2例出现早期血痰,1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引流偏多。均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无死亡,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无胸廓畸形。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以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恢复快及美观效果强。 吴永涛 李磊 范祥明 朱耀斌 陈哲 李志强 苏俊武 程沛 刘迎龙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右外侧小切口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心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对参附注射液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SD大鼠19只,分为2组,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10 min+参附注射液组。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收集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提取心肌细胞总RNA,利用Affymetrix Rat 230A芯片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用Microarray Suite 5.0软件读取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10 min后,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基因222条,明显下调基因246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的主要基因有,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热休克蛋白、钙通道电压依赖相关基因及金属硫因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心肌保护、抑制炎症及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钙超载等机制相关。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抗氧自由基损伤相关基因、炎症相关基因及钙转运酶等相关基因,进而参予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过程中细胞信号转导。通过抗过氧化脂质损伤作用,减轻缺血时被激活的白细胞聚集等炎症反应,抑制缺血/再灌注期间钙超载所致的细胞凋亡发生,从而提高心肌细胞的防御能力,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顾云 罗毅 吴永涛 辛毅 王盛宇 黄益民关键词:参附注射液 心肌细胞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