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龙
- 作品数:18 被引量:12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Ph^+/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自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Ph^+/BCR-ABL^+病例,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5例原发Ph^+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位年龄39岁。2例脾肿大。5例均可检测到BCR-ABL^+,其中2例伴有其他分子生物学异常。4例Ph^+中1例为复杂核型,另有1例未检测到Ph染色体。3例行传统化疗联合TKI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目前均存活;1例患者行单纯化疗,6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行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存活至今。结论:Ph^+/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石亚男高泓浩李文君陈晶姚子龙靖彧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PH阳性BCR-ABL阳性
- 回顾性分析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某院血液科的118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PEG-rhG-CSF组)25例、B组(rhG-CSF组)57例和C组(PEG-rhG-CSF联合rhG-CSF组)36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严重程度,开始G-CSF支持治疗时白细胞减少程度,G-CSF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药物注射次数。结果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患者,应用G-CSF治疗最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进展情况比较,A组与B组中Ⅰ/Ⅱ级白细胞减少及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者中,治疗后仍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中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最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5例Ⅳ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中有2例为感染性休克(B组和C组各1例);三组患者由于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不仅限于Ⅳ级白细胞减少时)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共出现G-CSF治疗相关的发热2例(B组及C组各1例),疼痛评分5级以上的骨痛3例(B组2例,C组1例),均给予口服镇痛药物后均可缓解。三组患者的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rhG-CSF对于AL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支持治疗较rhG-CSF更为安全、有效。对于ALL的化疗,推荐在Ⅰ/Ⅱ级白细胞减少时即开始使用G-CSF支持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采用PEG-rhG-CSF治疗或联合应用两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
- 李文君李菲石亚男陈晶姚子龙刘霞郑晨靖彧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被引量:32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杨华朱成英王全顺牛建花张琪朱海燕姚子龙徐媛媛靖彧于力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白细胞血症
- 急性红白血病13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3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13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表明,红系及非红系同时表达增高,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CD33、CD117、CD34,部分有核红系抗原表达Gly、CD71。核型分析显示3例有轻微核型异常,2例有复杂核型,1例为正常核型,在其余患者未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5例存在预后不良基因,其中3例MLL-MLL融合基因阳性,1例MLL突变,1例为NRAS基因突变,在其余8例中未检测出异常基因。经含地西他滨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患者CR率为53.8%(7/13),PR率为15.4%(2/13),最终8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OS率79%,3年RFS率78%。结论:AML-M6为急性白血病中特殊亚型,由MDS转化,含有不良基因,预后较差,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DAC相关化疗方案可以提高生存率。
- 郭玥潞周敏航曹婷婷窦立萍陆晓林张茜菲姚子龙王莉莉于力靖彧
- 关键词:急性红白血病复杂核型地西他滨造血干细胞移植
-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非化疗组7例(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均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方案。结果表明:化疗组与非化疗组PGS患者进展成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85.7%(P<0.05),化疗可以显著减少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化疗组与非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06±14.97个月和12.21±6.83个月(P<0.05),化疗可以延长PGS患者的生存时间,特别是2例经过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目前尚活存,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45个月。结论:采用AML化疗方案治疗PGS,可以降低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朱成英杨华牛建花张琪朱海燕姚子龙于力靖彧
- 关键词:原发性粒细胞肉瘤化疗手术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 以噬血细胞综合征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提高对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例以HPS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该患者在高度怀疑存在HPS时接受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方案化疗,确诊DLBCL合并HPS后继续相同方案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之后进行淋巴瘤治疗并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至截稿时移植后8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持续CR状态。结论淋巴瘤相关HPS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尽早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起决定性作用。
- 李艳芬李红华石亚男李文君姚子龙李艳贾明宇李猛靖彧于力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
-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6月至2018年5月间1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1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患者中位年龄32.5(23-73)岁;9例有慢性病史,中位慢性期17(4-84)个月。10例患者均有脾脏肿大,B超结果显示中位脾厚5.2(4-7.8)cm,中位脾长14.6(11.4-19.8)cm;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时中位外周血白细胞数41.705(11.9-344.41)×10^9/L,中位血小板数159(13-2326)×10^9/L。10例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及BCR-ABL1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结果中,5例可检测到附加染色体异常,1例为低二倍体,2例为复杂核型。10例患者中有6例进行了ABL1突变检测,其中2例检测到ABL1T315I突变;基因检查中1例合并P53缺失。中位随访时间10.5(0.2-78)个月。5例联合或不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TKI的化疗并序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3例达第二个慢性期(CP2),其中2例无进展存活至今(分别为移植后67和69个月),1例死于移植相关疾病(移植后7个月脑出血);2例在移植前为NR,移植后均死于疾病复发进展(分别移植后1和3个月)。5例联合或不联合TKI的化疗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均死于疾病进展,中位活存时间6(0.2-22)个月。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患者行联合TKI化疗诱导达CP2状态,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 余锋姚子龙李猛李艳芬李艳李文君李红华靖彧
- 关键词:PH^+造血干细胞移植脾脏肿大
-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以停用VP方案;在诱导化疗第28-33天复查骨髓形态及BCR/ABL融合基因定量判断疗效,达完全缓解(CR1)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l4例患者经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后全部达CR1,BCR/ABL:ABL比中位下降55.89(10.25-180.97)%,诱导化疗期间1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颜面部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14例患者中最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移植后髓外复发。结论:在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时期,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Ph^+ ALL可获得满意的CR率,并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期间并发症可控制,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为后续行allo-HSCT争取机会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 刘奎郭玥潞姚子龙金香淑张冉韩晓蘋高晓宁于力靖彧
- 关键词:PH染色体BCR/AB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S-腺苷蛋氨酸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防治疗效的观察被引量:15
- 2013年
- 本研究旨在观察S-腺苷蛋氨酸在白血病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中的防治作用。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期间,接受化疗治疗的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保肝药物治疗疗效。根据保肝药物不同分为A组27例及B组35例。A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2周后肝功能指标变化。B组5例化疗急性肝损伤患者换用了S-腺苷蛋氨酸作为补救治疗。结果表明,A组保肝治疗后ALT、AS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无1例(0/27)患者出现急性肝损伤。B组14.29%(5/35)的患者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换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后肝功能均在中位时间8(5-14)日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S-腺苷蛋氨酸在防治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方面效果优于复方甘草酸苷。
- 田亚敏窦丽萍姚盛姚子龙张茜菲于力靖彧
- 关键词:S-腺苷蛋氨酸复方甘草酸苷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白血病
- HBsAg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疗效个例报告被引量:9
- 2014年
- 本研究通过分析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过程,探讨HBsAg阳性原发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治愈的患者骨髓形态、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应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多重巢式PCR检测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乙肝D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发病时诊断为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分期Ⅰa期,aaIPI评分0分,低危,HbsAg(+),HBV DNA(-),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胃大部分切除后予6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0.6 g,d0,环磷酰胺1.2 g d1,表柔比星90 mg d1,长春地辛4 mg d1,强的松90 mg d1-5)达完全缓解,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美罗华)0.6 g单药维持化疗2次,末次化疗结束时间2009年8月26日,2009年9月10日-10月10日行胃部调强适形放疗,共20次。化疗及放疗期间一直服用恩替卡韦,放疗结束后1周(即化疗后2个月)患者自行停用恩替卡韦,半年后出现HBV DNA(+)及肝功能衰竭,接受了亲缘右半肝移植治疗,至今仍存活。目前患者肝移植术后3年余,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每3月复查PET-CT均为完全缓解(CR)。结论:HbsAg阳性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严密检测HBV DNA变化、肝功变化和乙肝再激活征象,化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治疗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维持治疗,发生肝损害时应保肝和积极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肝移植以获得长期存活。
- 牛建花杨华张琪朱成英朱海燕姚子龙于力靖彧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BSAG阳性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