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空白对照法,将60例已用安坦、金刚烷胺、维生素E联合治疗的早期PD患者分为司来吉兰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前者在原用药物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添加盐酸司来吉兰片5mg/d,疗程8周。采用改良Webster评分评价药物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司来吉兰组治疗后4周及8周时改良Webst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司来吉兰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司来吉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PD治疗用药。
- 赵鹏张本恕肖颖孔屏孙峰
- 关键词:司来吉兰帕金森病疗效疗程
- 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节区(壳核、黑质)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PD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4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壳核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为1.406±0.159,同侧为1.502±0.446,对照组为1.539±0.243。而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Cho/Cr比值、NAA/Cho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黑质的NAA/Cr、Cho/Cr和NAA/Cho比值与同侧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 MRS可以检测到PD患者壳核的NAA/Cr比值降低,这有助于PD的诊断;目前的1H MRS技术尚不能精准地反应PD患者黑质的代谢变化。
- 孔屏邢永红孙峰卫重娟张明义张本恕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学基底神经节壳核黑质
- 肝移植与Wilson病被引量:2
- 2007年
- 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青霉胺为代表的驱铜药物是目前WD最主要的对症治疗手段,但其对终末期WD治疗效果差,也无法挽救首发表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WD患者的生命。自1969年DuBois等首次为WD患者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以来,包括我国在内已有数百名WD患者接受了这一手术,肝移植为W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些移植中心报道肝移植能够逆转WD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铜代谢障碍,并有长期乐观的预后”。
- 赵鹏孔屏张本恕
- 关键词:WILSON病肝移植手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铜代谢障碍对症治疗
- 帕金森病人脑脊液神经毒性及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和多巴胺激动剂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目的:要证实PD病人CSF中是否具有毒性物质特异性地损伤DA能神经元,并且试用不同浓度的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多巴胺激动剂来拮抗PD病人CSF对胎鼠中脑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观察MAO-B抑制剂、多巴胺激...
- 孔屏张本恕
-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脊液多巴胺激动剂神经保护
- 文献传递
- 帕金森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1年
- 孔屏
-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女孩,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或合并帕金森综合征,呈昼间波动,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有明显疗效。结论 对幼年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或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首先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以筛选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使患者能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
- 张本恕洪雁孔屏石志鸿
-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左旋多巴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被引量:1
- 2008年
-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机体清除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保护系统之一。健康人脑内GSH含量丰富,细胞内GSH含量中度减少时不会导致细胞死亡,但是会增加细胞对毒性物质的易感性^[1]。现已证实,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中GSH减少约50%,而且GSH的减少具有疾病和部位选择性,
- 孔屏陈欣张明义赵鹏肖颖张本恕
-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GSH含量病患细胞死亡
-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被引量:2
- 2003年
- 孔屏张本恕
-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脊液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
-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培养及其纯度鉴定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方法用孕14d的胎鼠中脑嘴侧被盖部组织进行分散细胞原代培养,并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其纯度。结果本实验可观察细胞历时20~30d的生长过程,并观察到细胞生长的第7~11d是细胞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最适宜加入处理因素观察细胞变化。培养10d的神经细胞进行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棕黄色的细胞遍布视野,阳性率达90%。结论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可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特点,提供了体内生长过程在体外重现的可能,可广泛应用于P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孔屏张本恕
- 关键词: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纯度鉴定
- 帕金森病痴呆氢质子核磁共振波谱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早期PD患者(H&Y分级<Ⅲ级)38例(MMSE评分≥26分)、PDD患者(H&Y分级<Ⅲ级)33例和健康对照组(HC)25例行1H MRS检查,测定脑部壳核与额叶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比值。结果PDD组比HC组患肢同侧壳核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365±0.127)vs(1.522±0.188)(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患肢对侧壳核的NAA/Cr比值明显降低,(1.123±0.154)vs(1.393±0.195)vs(1.529±0.196)(均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患肢对侧额叶的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419±0.206)和(1.536±0.178)vs(1.633±0.198)(P<0.05)。3组的NAA/Cho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 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 孙峰邢永红孔屏张本恕张云亭
- 关键词:帕金森病痴呆磁共振波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