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方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观察其术后疗效及椎间盘融合率。结果50例患者1年后均达到椎间盘融合,症状明显缓解,ODI评分及VAS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MED术后疗效良好,椎间盘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
- 孙东方张春霖孙海东王经宇
- 关键词: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融合术融合率疗效
- 伏立诺他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促进软骨炎症修复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伏立诺他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应用于促进软骨炎症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首先进行大鼠体内实验, 设置为对照组和退变组, 造模成功后进行软骨取材, 取大鼠软骨, 进行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HDAC-2染色, 继而提取c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HDAC-2的基因、蛋白检测。然后于体外实验部分,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软骨细胞, 设置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组、白细胞介素-1+伏立诺他组, 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HDAC-2、Ⅱ型胶原(Col2a1)、蛋白多糖(Acan)的基因表达, 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乙酰化及总H3组蛋白表达, 使用免疫荧光法标记HDAC-2蛋白。确定伏立诺他的效应后, 最终使用大鼠退变模型, 设置为退变组和退变+伏立诺他组, 于注射7 d后进行取材, 并做番红O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退变组大鼠软骨的HDAC-2免疫组化蛋白分布高于对照组, 其基因转录活性显著升高(0.96±0.05比1.34±0.12, t=5.83, P<0.01)。体外实验部分, 白细胞介素-1诱导HDAC-2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0.87±0.11比1.88±0.64, t=3.12, P<0.05)且免疫荧光强度增加。伏立诺他处理后, 软骨细胞的H3组蛋白乙酰化比例升高(对照组0.41±0.17比伏立诺他组1.09±0.12, t=5.63, P<0.01)。白细胞介素-1可抑制软骨细胞的Col2a1及Acan转录活性(4.86±0.64比2.28±0.49, t=5.53, P<0.01;2.72±0.75比1.29±0.31, t=3.06, P<0.05), 而加入伏立诺他后, 软骨细胞的Col2a1及Acan转录活性恢复(2.28±0.49比4.05±0.72, t=3.53, P<0.05;1.29±0.31比2.58±0.58, t=3.38, P<0.05)。后续体内实验设置退变组及退变+伏立诺他组, 可见退变+伏立诺他组软骨的缺损、平整度、胶原纤维分布均优于退变组。结论伏立诺他抑制HDAC-2活性, 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 提高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 促进骨炎症损伤修复。
- 孙东方戴磊靳宜楷马占华
- 关键词:蛋白多糖
- 颈后路锚钉置入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脑梗死:对脑循环的影响较小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高龄颈椎手术同时合并脑梗死风险较高,保守治疗又往往无法解决严重的颈椎病变。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脑梗死患者后路锚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收治的21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经过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侧块带线锚钉固定并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6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的随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急性严重脑梗死病例的出现。治疗前JOA评分为(7.6±2.0)分,内固定后1年JOA评分为(13.3±1.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优11例,良7例,有效率为95%(20/21),优良率为86%(18/21)。结果说明此手术对合并脑梗死患者风险较大,但不是绝对禁忌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带线锚钉固定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对脑循环影响较小,可降低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临床疗效满意。
- 李登娄朝晖孙东方孙海东李莹张春霖
-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脑梗死颈后路
- 超声骨刀辅助对称减压改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超声骨刀辅助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依据超声骨刀应用与否分为超声骨刀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超声骨刀组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行椎板切除减压操作,常规对照组应用椎板咬骨钳等传统工具行手动椎板减压操作。比较两组围手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93.66±18.76)min、(78.71±44.03)mL、(54.57±21.84)mL]均少于常规组[(166.23±44.24)min、(257.71±105.47)mL、(159.43±50.17)mL],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ODI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超声骨刀辅助内聚式对称减压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其应用符合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共识所提出的原则,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对比传统方法具有其独特优势。
- 刘松姜岩戴磊李鹏飞滕元平孙东方
- 关键词:椎管狭窄超声骨刀
- 比较单开门及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锚定法)、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IL)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患者54例(A组);应用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CSM患者71例(B组)。术后即刻、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均可彻底减压并保持椎管成形后稳定,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低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
- 孙海东张春霖孙东方严旭
-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SM轴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