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手术
  • 4篇肿瘤
  • 4篇肠癌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肠肿瘤
  • 2篇蛋白
  • 2篇营养支持
  • 2篇增殖
  • 2篇直肠肿瘤
  • 2篇术后
  • 2篇胃癌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增殖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B

机构

  • 8篇海口市人民医...
  • 2篇海口市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孙光
  • 10篇彭勃
  • 6篇徐超
  • 4篇王春芳
  • 4篇刘兵
  • 2篇谢权
  • 1篇宋文渊
  • 1篇王芳
  • 1篇冯远德
  • 1篇李建旺
  • 1篇刘丽英

传媒

  • 4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肿瘤药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方某大型医院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和营养支持情况调查被引量:5
2013年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措施,只能通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是恶液质的出现,如何预防恶液质的出现,或者延迟其出现,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作用。调查显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0%~85%出现恶液质,20%的患者直接死于恶液质。消化道肿瘤更容易出现恶液质,如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肠癌,胃癌尤其严重,约85%的胃癌患者出现恶液质。
徐超冯远德孙光刘丽英王芳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营养风险营养不足
42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4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0.24%(85/420);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占75.29%(64/85),深部切口感染占22.35%(19/85),器官腔隙感染占2.35%(2/85)。共分离病原菌98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5株,56.13%)。超重或肥胖(BMI≥23)、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3.5 h、Dukes分期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超重或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长和Dukes分期高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孙光彭勃
关键词: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医院感染
某院普通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综合干预效果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了解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10月入住该院普通外科>48 h的患者进行MDRO目标性监测,2016年1月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DRO感染情况。结果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 406例,MDRO感染155例(2.42%),感染部位以腹腔(积液、胆汁)(76例,49.03%)和手术部位感染(43例,27.74%)为主。干预前(2015年3—12月)MDRO感染率为2.79%(99/3 549),干预后(2016年1—10月)下降至1.96%(56/2 857)(χ2=4.612,P=0.032)。干预后MDRO病原菌无明显变化,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该院普通外科MDRO感染发病率。
孙光徐超王春芳彭勃
关键词:普通外科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综合干预干预效果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对老年胃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Hp)对老年胃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7例、浅表性胃炎48例、胃溃疡38例;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包括PGⅠ和PGⅡ)和胃泌素17的含量。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含量和Hp感染阳性率,以及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含量与Hp感染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血清PG I、PG II和胃泌素17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 I、PG II和胃泌素17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含量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前病变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含量与Hp感染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含量升高,Hp感染阳性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王春芳刘兵孙光徐瑜杰彭勃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胃癌前病变
日间手术模式下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51例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1例高龄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均于手术后24 h内治愈出院,出现阴囊积液1例,脂肪液化1例,随访1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开展高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是较安全的,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减低住院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有推广价值。
谢权孙光徐超彭勃
关键词:日间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高龄腹股沟疝
二甲双胍影响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二甲双胍处理体外常规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5、COLO205,通过MTT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d、Bcl-2、Cleaved caspase-3及信号通路蛋白Akt、p-Akt、m TOR、p-m TOR、S6K、p-S6K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作用HCT-15、COLO205细胞72 h后细胞活力明显受到抑制,并呈现浓度依赖性;经流式细胞术分析,二甲双胍能够促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同时上调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所占比率;Western blot分析发现,Bad、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升高而上调,Bcl-2表达量随着二甲双胍浓度升高而下降;同时,p-Akt及p-m TOR、p-S6K的表达量均明显被抑制,但Akt、m TOR、S6K总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Akt及m TOR通路活性有关。
王春芳刘兵孙光徐瑜杰彭勃
关键词:二甲双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联合肠粘连松解的操作技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联合肠粘连松解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0min(50~100min),平均住院4d(3~7d)。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中位随访9个月(5~2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掌握好手术指征及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前提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联合肠粘连松解是比较安全可行的方法。
孙光彭勃宋文渊
关键词:腹腔镜术阑尾炎肠粘连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序贯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腹腔镜结、直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于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行腹腔镜结、直癌根治术的患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至实验组(静脉营养制剂中加入ω-3PUFA)和对照组(静脉营养制剂中不添加ω-3PUFA)。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1和6天血清炎症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营养学相关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及其他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不同时间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术后第6天炎症因子水平较低,相对控制炎症效果较好;两组炎症因子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序贯应用ω-3PUFA可以抑制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级别,促进术后恢复。
孙光徐超谢权彭勃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炎症因子
沉默泛素特异性肽酶22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8年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肽酶22(USP22)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合成针对USP2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片段,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筛选抑制效率最高的siRNA片段以备后续实验;抑制USP22后,噻唑蓝(MTT)法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抑制USP22后,Western blot检测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设计、合成针对USP22 siRNA片段,其抑制效率高达80%;USP22抑制后,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停滞于G0/G1期[(52.87±1.41)%比(73.73±1.78)%,t=15.491,P=0.000]。同时凋亡率显著增加[(19.63±0.82)%比(4.54±0.46)%,t=58.051,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显著上升(t=9.580,P=0.00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pro-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t=6.674、7.269;P=0.000、0.000);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下游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13.512、6.846;P=0.003)。结论抑制USP22后,可能通过影响Akt活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王春芳刘兵孙光徐瑜杰彭勃
关键词:胃癌增殖脱噬作用蛋白激酶B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两种早期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70例)与肠内营养(EN)组(270例),营养支持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按等热量[125 kJ/(kg.d)]和等氮量[0.25 g/(kg.d)]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的营养情况、细胞免疫情况和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营养指标方面,术后PN组转铁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E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免疫指标方面,PN组NK细胞水平高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而EN组术后CD3,CD4,CD8,NK细胞和IL-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并发症与预后方面,PN组与EN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3%和28.9%(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N组并发症持续时间,术后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优于PN支持,EN支持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孙光彭勃徐超
关键词:胃肠肿瘤营养支持手术后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