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运梁

作品数:60 被引量:385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归责
  • 14篇客观归责
  • 11篇刑事
  • 9篇刑法
  • 9篇犯罪
  • 7篇因果关系
  • 6篇要件
  • 6篇客观归责理论
  • 6篇构成要件
  • 6篇故意
  • 6篇归责理论
  • 4篇权力
  • 4篇被害
  • 4篇被害人
  • 4篇不作为
  • 4篇不作为犯
  • 3篇刑事被害
  • 3篇刑事被害人
  • 3篇刑事被害人国...
  • 3篇刑事被害人国...

机构

  • 43篇北京航空航天...
  • 1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6篇孙运梁
  • 1篇石少敏
  • 1篇宁鲜鲜

传媒

  • 6篇刑事法评论
  • 3篇法学
  • 2篇求索
  • 2篇政治与法律
  • 2篇政法论坛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比较法研究
  • 2篇临沂师范学院...
  • 2篇清华法学
  • 2篇刑法论丛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中外法学
  • 1篇法学杂志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法学评论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现代法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被引量:1
2013年
引言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危险较低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人死亡,但由于被害人具有特殊体质(如某种疾病),危害行为导致疾病发作,二者共同作用下产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伤害行为与死亡后果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死亡结果能否归责于行为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考验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归责理论实用性的试金石。被害人具有特殊体质是在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同时存在的条件,并且一般是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相结合,引发最终的死亡结果。行为人加害于具有特殊体质的被害人,致使被害人死亡。
孙运梁
关键词:行为犯结果加重犯客观说行为客体
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德国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对我国的借鉴被引量:4
2012年
故意被认为是对实现构成要件的知与欲,行为人必须认识到客观上有实现构成要件可能的事实,即有可能侵害法益的风险。如果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不是客观上可能实现构成要件的事实,故意就不成立。否定客观构成要件,即否定了故意,客观归责理论使得故意犯认定的重心移转到客观构成要件上。针对过失责任,客观归责论提出较有体系的限制标准。违反注意义务在传统过失理论当中是和过失划上等号的概念。相对于注意义务的违反,客观归责理论有较详细的具体内容,且其提出有说服力的标准,有助于一般人清楚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内涵。注意义务这个用语在法律上不明确,如果以客观归责的内容作为判断标准,将能清楚表达过失犯的意义。
孙运梁
关键词:客观归责故意客观构成要件过失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被引量:13
2018年
刑法教义学不仅具有解释刑法的功能,而且具有批判刑法立法的功能。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现象不断增生,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帮助行为正犯化存在的理论前提是区分制参与体系,因为单一制参与体系中,不存在正犯共犯之分,也就无所谓帮助(共犯)行为的正犯化。应当构建合理的共犯教义学体系,并以此评价和批判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现象。德日单层区分制参与体系有着内在的逻辑纠结,我国共犯教义学可以吸纳其正犯概念,但应建立双层的区分制参与体系,即以正犯共犯解决参与人的定性问题,以主犯从犯解决参与人的量刑问题。在这种双层区分制参与体系看来,帮助行为应当回归到共犯教义学的框架中得到评价和惩罚,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并无必要。
孙运梁
关键词:刑法教义学
非法占有目的的两个侧面及其功能
2022年
非法占有目的由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两个侧面组成。排除意思是指排除权利人对财物的使用、以合法占有者的意思支配他人的财物。从本质上来说,排除意思就是试图造成可罚的妨害利用的意思,成为判断法益侵害之危险的基础素材,被视为主观违法要素。在控制使用盗窃的处罚范围上,排除意思作为主观违法要素发挥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占有转移的时点,如果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是轻微地妨害权利人使用财物,那么行为人就没有排除意思,这种行为只是轻微的暂时使用,并不可罚,因此排除意思起到了限制入罪的机能。利用意思就是享受财物本身效用的意思,至于是按照经济用途利用还是按照本来用途利用,则无关紧要。在出于毁坏的意图而夺取他人财物的情形中,行为人不存在对财物予以利用的意思,不成立盗窃罪。转移占有时带有利用意思的,是出于更为强烈的动机而实施法益侵害行为,具有更重的责任。利用意思不仅是为取得罪奠定违法性的主观要素,还带有主观责任要素的性质。对于财产罪,我国刑法也未明文要求具备非法占有目的,评析日本刑法理论上的各种观点和审判实务的做法,对于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审判实务来说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孙运梁
关键词:非法占有目的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被引量:14
2017年
有必要将客观归责理论适用于不作为犯领域,在先行行为的限定上发展出一套教义学规则体系与判断标准。首先,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的一般规则是:第一,先行行为制造了一个法不允许的危险,在其启动了面向法益损害的因果流程时,行为人为避免损害发生须切断该因果流程;第二,先行行为与法益损害结果间须具有规范保护目的关联性,即其产生的危险正好在构成要件该当结果中实现;第三,先行行为创设的危险处于被害人或第三人答责范围时,排除保证人地位的成立。其次,以该理论限定先行行为的具体运用是:合法驾驶行为、餐馆正常售酒行为、生产销售产品、正当防卫不产生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紧急避险、故意犯罪行为可以产生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孙运梁
关键词:不作为犯客观归责
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的刑事归责问题被引量:13
2012年
对于行为人以较轻的殴打行为造成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一般认为行为人的殴打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死亡结果能否归责于行为人则存在争议。如果将结果归因与结果归责相区分,将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层序化,笼罩在因果关系理论上的迷雾将散去,归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客观归责理论不仅为我们判断归责提供了规则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论上的启迪,也许能够推进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向前迈进并逐渐融入追求刑法精确化、精细化、精致化的潮流中。
孙运梁
关键词:被害人特殊体质归责
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包括信赖利益被引量:7
2019年
关于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中外学者提出了诸多观点,对此通说认为对职务行为的信赖是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虽然对此在学理上有一定质疑,然而这些观点皆可被一一反驳。也就是说,信赖是值得保护的独立法益,其内容明确并且是客观实在的,对其的认定并不会脱离职务关联性;还有将信赖作为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符合当下放宽受贿犯罪处罚范围的刑事政策的要求;再有有明确内容的信赖法益具有犯罪的界分功能,只是在对其进行判断时应当客观、事后以社会一般人的标准,所以其能合理说明基于合法职务行为的受贿、事后受贿;最后法治社会中的职务行为值得被信赖,对职务行为的制约、监督也正是为了促进信赖的实现。
孙运梁
关键词:受贿犯罪保护法益公正性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核心问题研究被引量:83
2019年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客观上要求为他人犯罪提供帮助,与其他帮助性质的正犯一样,该罪的罪状自然要求依附于他人的犯罪,起码他人实施了侵害法益的行为,才能对该帮助行为人予以处罚,这是由该罪的实质帮助犯性质决定的,不能以此否定该罪是独立的罪名。本罪明知的含义只能是明确知道,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明知,不能为了减轻证据证明的困难便背离刑法解释的基本原理,任意扩大明知的认定范围,可以通过推定来认定明知。从罪状表述上来看,本罪的帮助对象只限于犯罪而不包括违法行为,这可能导致该罪的适用范围过于限缩。有必要着眼于行为的客观面进行考察,将犯罪解读为符合刑法分则客观构成要件特征的行为,而不是在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意义上解读本法条中的犯罪。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刑事责任的独立性由弱到强,以共犯责任与正犯责任组成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刑事责任体系,从司法解释中对个别罪名实现帮助行为正犯化到最终在立法上统一设置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基础性罪名。
孙运梁
关键词:量刑规则明知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合同诈骗罪主观上要求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但该目的不是目的犯之目的,合同诈骗罪并非刑法理论上的特定目的犯。因为在主观故意中存在目的,所以合同诈骗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合同纠纷不易分清,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这需要公安司法机关运用推定方法进行认定。
孙运梁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目的犯直接故意推定
刑法中违法性认识的应然对象与实然认定
2024年
刑法中讨论的违法性认识指的是认识到违反了刑法的禁止规范、评价规范。违法性认识属于责任要素,故必须结合责任论来讨论违法性认识的对象。在自然犯的场合,形式违法性认识与实质违法性认识之间的位阶关系不明显,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就能认定其具有实质违法性认识,同时也存在形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法定犯(行政犯)的场合,只有在明知行政违法性的基础上,还(可能)认识到行为的刑法禁止性,才能说具备刑法上的违法性认识。形式违法性认识与实质违法性认识存在明显的位阶关系,只有认识到形式违法性才能认识到实质违法性,而且,形式违法性具有明确的刑法规范标准,故处于优先位阶,若能断定行为人具有形式违法性认识,就能认定存在违法性认识。在法治国家,形式判断优先于实质判断,形式违法性认识是优先的,若认识到了形式违法性,但未认识到实质违法性或者不认可实质违法性,也能肯定违法性认识。
孙运梁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刑事违法性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