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寿鹿

作品数:87 被引量:757H指数:1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生物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底栖动物
  • 24篇大型底栖动物
  • 24篇群落
  • 17篇潮间带
  • 15篇环境因子
  • 12篇浮游
  • 9篇植物
  • 9篇象山港
  • 9篇浮游动物
  • 9篇浮游植物
  • 8篇动物群
  • 8篇动物群落
  • 8篇养殖
  • 7篇典范对应分析
  • 7篇生态
  • 6篇群落结构
  • 5篇大型底栖动物...
  • 5篇底栖动物群落
  • 5篇多样性
  • 5篇物种

机构

  • 78篇国家海洋局第...
  • 11篇国家海洋局
  • 9篇南京师范大学
  • 8篇浙江大学
  • 7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宁波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3篇浙江绿维环境...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琼州大学
  • 1篇温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省环境信...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福建省海洋与...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 1篇杭州泓蓝环保...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87篇寿鹿
  • 62篇曾江宁
  • 60篇廖一波
  • 46篇陈全震
  • 37篇高爱根
  • 30篇徐晓群
  • 24篇江志兵
  • 21篇刘晶晶
  • 17篇杜萍
  • 15篇赵永强
  • 12篇汤雁滨
  • 10篇黄伟
  • 6篇杜卫国
  • 6篇黄逸君
  • 6篇徐旭丹
  • 5篇朱旭宇
  • 5篇胡锡钢
  • 5篇陈悦
  • 5篇高晓辉
  • 3篇郑平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10篇海洋学研究
  • 5篇海洋开发与管...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Curren...
  • 2篇水产学报
  • 2篇Zoolog...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第五届浙江省...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18
  • 9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16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潮间带生境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潮间带的破坏现状,分析了导致潮间带生境退化的四个主要原因:水质污染、底质破坏、生境破碎和游客活动,并指出其造成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净化水质、修复底质、保护区网络化及适度的旅游开发,旨在于为潮间带生境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汤雁滨寿鹿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
关键词:潮间带
近岸典型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瓯江口、洞头列岛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为更好了解和估算河口及岛屿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以近岸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河口-瓯江口、岛屿-洞头列岛为例,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3种Brey经验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并分析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重(ash-free dry weight,AFDW)计,Brey经验公式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48 g(AFDW)m^(-2)a^(-1)和0.70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51 g(AFDW)m^(-2)a^(-1)和1.55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25 g(AFDW)m^(-2)a^(-1)和0.99 g(AFDW)m^(-2)a^(-1)。(2)3种经验模型反映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一致:瓯江口海域有1高值区,位于瓯江口南部;洞头列岛海域有2高值区,分别位于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三盘岛与花岗岛之间和东黄岛东南部的岛屿之间。(3)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异蚓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 braunsi,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4.2%;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Raphidopus ciliatus、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7.1%。(4)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影响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而环境因子与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相关关系不显著。(5)瓯江口海域Brey�
贾胜华廖一波曾江宁寿鹿黄伟黄伟高爱根
关键词:次级生产力大型底栖动物
南麂列岛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0
2008年
南麂列岛作为观光旅游的休闲去处正在日益升温,其中沙滩游玩是最大的活动亮点,大沙岙是南麂列岛最具代表性的沙滩,沙滩内生活着较多贝类,随大量人员的涌入和沿岸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栖息地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危害、人为活动正影响着贝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近年来大沙岙贝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1992年)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对大沙岙贝类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沙岙沙滩12种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30.16g/m2和20个/m2,北断面开放区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3.98g/m2和11个/m2)明显少于受监控的南断面核心区(46.33g/m2和30个/m2),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低潮区(48.43g/m2和31个/m2)高于中潮区(28.03g/m2和20个/m2),贝类的平均栖息密度7月高于3月,北断面贝类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于南断面。与建区初期同季调查资料比对发现,2003年北断面贝类数量下降幅度(14倍)显著大于南断面贝类下降幅度(1倍)。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采捕是影响沙滩贝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外部因子。
高爱根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廖一波陈全震胡锡钢杨俊毅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沙滩贝类南麂列岛
蓝尾石龙子杭州和宁德种群繁殖生活史特征的差异
2006年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张永普杜卫国寿鹿
关键词:蓝尾石龙子种群差异
北草蜥种群间生活史变异的成因分析: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和体温的岛屿间差异被引量:9
2005年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规律,实验室温梯板中测定动物喜好体温。用陷阱法测定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以比较岛屿蜥蜴种群的食物可利用性。岛屿植被存在差异导致热环境的差异。洞头岛植被高于北麂岛,地表层光线透入率则低于北麂岛。因而,洞头岛郁闭地表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显著低于北麂岛,但两岛裸露地面的温度无显著差异。热环境的岛屿间差异进而影响北草蜥的野外体温。在春季,洞头岛的野外有效温度和基底温度显著大于北麂岛,而两岛北草蜥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在夏季,洞头岛的北草蜥体温、有效温度和基质温度均显著高于北麂岛;到秋季,北麂岛蜥蜴体温和环境温度高于洞头岛。地面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岛屿间差异表明北麂岛食物可利用性大于洞头岛。岛屿间北草蜥日活动规律和喜好体温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1)温度和食物可利用性存在岛屿间差异,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与之有关;(2)两岛屿北草蜥主要采取行为调节对策来适应自然界的热环境变化,尚未发现热生理学特征的进化性漂移[动物学报51(5):797-805,2005]。
寿鹿杜卫国陆祎玮
关键词:北草蜥热环境体温生活史
椒江口春、秋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2
2011年
2009年5月和10月对椒江口(121.35°E~121.85°E,28.50°N~28.80°N)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14大类50种,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为绝对优势种,秋季鉴定到14大类73种,优势种分别为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胸刺水蚤(Centropages sinens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多样性指数为秋季(2.59)高于春季(1.82),生物量和丰度为春季(972.66 mg/m3和1 743.54 ind/m3)远高于秋季(65.30 mg/m3和31.94 ind/m3).总生物量和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咸淡水交汇的出海口处;秋季有沿河口向外递增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为影响春秋季椒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异质性;各物种适宜的生态环境不同.与类似河口的现状相比,椒江口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可能与影响该河口的水团多样有关;与历史资料相比,椒江口4、10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类群保持相对稳定.
杜萍徐晓群刘晶晶曾江宁陈全震寿鹿廖一波周青松
关键词:浮游动物环境因子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17年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刘强徐旭丹黄伟徐晓群寿鹿曾江宁
关键词:生态效应海洋环境污染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被引量:3
2009年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表明各季节桡足类余氯LC50随ΔT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1),且多数种类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对于哲水蚤目桡足类,余氯LC50随其粒径增大而升高。同一种桡足类在相同ΔT下,随适应水温升高,余氯LC50显著降低(P<0.01)。亚热带海区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冷却系统轻微的升温即可加剧余氯对其的毒性。若以LC50×0.5来确定桡足类余氯安全浓度,则春、秋、冬季暴露时间≤30 min、ΔT≤12.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分别为0.21—0.86 mg/L、0.26—0.86 mg/L、0.31—4.55 mg/L;夏季暴露时间≤30 min、ΔT≤8.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为0.15—0.41 mg/L。当前电厂加氯浓度偏高对冷却水中桡足类造成较大影响,但排出水中余氯对其影响不大。基于生态安全考虑,根据对余氯较敏感的小型桡足类在不同季节下的余氯安全浓度,建议亚热带滨海电厂夏季余氯排放浓度不超过0.15 mg/L,其余季节不超过0.20 mg/L。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赵永强黄逸君
关键词:海洋桡足类半致死浓度
珊瑚藻类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珊瑚藻类对于其他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的影响,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条潮间带断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其生物状况进行了逐季调查,分别分析了中低潮区大型藻类、非珊瑚藻大型藻类、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并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Rao's Q。主要结果如下:(1)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藻类52种,其中珊瑚藻科藻类有5种;(2)珊瑚藻类在高潮区没有分布,在中低潮区均占据优势,占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的68.9%。四季中低潮区大型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8–4.044,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5–3.809,底栖动物为5.289–6.917;大型藻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19–0.971,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30–0.973,底栖动物为0.967–0.988;(3)大型藻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降低与珊瑚藻类优势度的增加相关,但珊瑚藻类优势度与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4)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与珊瑚藻类优势度均呈低潮区高于中潮区的变化规律,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推测珊瑚藻类通过竞争占据了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从而降低了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底栖动物则因其自身生活特点而使得珊瑚藻类的扩张未能影响其多样性水平。
汤雁滨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孙庆海
关键词: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春季长江口北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2
2018年
为了解长江口北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并对比了水采和网采两种采样方法所得样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水采浮游植物种类数(178种)和细胞平均丰度(270.32×103cells/L)均高于网采浮游植物种类数(154种)和细胞平均丰度(6.44×10~3cells/L)。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双角缝舟藻Rhaphoneis amphiceros为两种方法的共同优势种。水采样品优势种还包括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lineate、角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e、全沟藻Teleaulax spp.、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旋链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而网采样品优势种还有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水采浮游植物群落比网采浮游植物群落更聚集,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两种采样方法群落格局间非相似性高达68.2%,造成两种采样方法差异的主要判别种为旋链海链藻、角海链藻和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悬浮物浓度、温度、透明度和盐度。
高月鑫江志兵曾江宁陈悦寿鹿
关键词:长江口北支浮游植物环境因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