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武
- 作品数:79 被引量:471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拜登的人格特质及决策特点被引量:15
- 2021年
- 理解美国总统拜登的行为决策特点,是进一步分析美国内政外交走向的基础。领导人的决策行为具有其内在心理根源,通过人格结构分析可以推测拜登获得最高权力地位后的行为特点。基于大五人格框架以及对拜登过往经历的分析发现,亲和宜人与积极外向是拜登的两项核心特质,顺势而为、执着不弃和激励渴求为其三项重要特质。在明确描绘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内群体偏见、对外在约束的反应以及政治远见五个层次,拜登的政治决策具有人际导向、低主导性、谈判导向、约束适应和短期导向的特点。对拜登人格特征的描绘以及对其权力行为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探索拜登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也对中国如何发展新时期中美关系有一定启发。
- 李宏洲尹继武
- 关键词:人格特征政治决策美国政治
- 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社会认同的转化,成为中国外交转型和变化的非物质性动因。中国面对国际社会时,如何展现一个积极的国家自我,进行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内在认知差异和张力,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内容。中国外交的目标维度包括权力、地位和价值三个方面,但三种外交仪式具有多重性和模糊性特点,中国外交在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过程中,需要契合话语与行为、政府与社会以及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致性;权力、地位和价值仪式的挫折会产生中国的情感反应,以及外交的管理策略调整。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微观社会互动研究,对于中国公共外交、国际形象管理等具有启示意义。
- 尹继武
- 关键词:社会认同印象管理情感
- 国际安全困境的缓解逻辑:一项理论比较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安全困境是指一国追求自身的安全导致其他国家的不安全,进而总体安全环境的恶化,形成安全追求的非本意恶化的局面。国家安全受到战略互动的影响,安全困境是国家追求安全过程中的一种非本意和错误认知的结果。安全困境具有系列的核心特征和前提,比如国家都是追求自身的安全,而非进攻性和恶意的,其起源于国际社会的根本特性,即无政府状态,因此安全困境的起源是结构性的。缓解安全困境的理性主义和认知主义路径强调不同因素的作用,聚焦于理性成本与认知机制的不同来源。缓解安全困境的核心在于克服国家意图的不确定性,通过战略沟通增强国家意图传递的可信性与正确认知,有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以及管控中美战略竞争关系。
- 尹继武
- 关键词:理性主义认知主义战略沟通
- 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
- <正>主持人:阎学通发言人:尹继武点评人:唐小松张清敏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政治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政治学学科发展中已初见端倪。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心理学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两个层面才...
- 尹继武
- 文献传递
- 和谐世界秩序的可能: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被引量:10
- 2009年
- 和谐世界理念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究和谐的条件与机制。避免冲突是构建和谐秩序的一种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群际冲突与和谐的讨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国际冲突与和谐讨论的理论逻辑如出一辙。群体关系的研究经历了由群际冲突到和谐分析的演变;群体认同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由冲突决定论向非决定论的变化,亦即在国际关系层面,国家对社会认同的追求不一定会导致国家间的竞争,更不可能必然产生冲突。国家冲突的避免与和谐世界秩序的形成,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国家的能动性以及情绪与情感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
- 尹继武
- 关键词:和谐世界情绪
- 单边默契、权力非对称与中印边界战争的起源被引量:12
- 2016年
- 中印边界战争是中国领导人所不希望发生的一场战争。基于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印度的国内政治、领导人个性、领土争端以及中国对于边疆稳定的需求是影响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认为引发战争的诸多因素中,想象的单边默契这一独特的战略思维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之一是中国关于边界的"暂维现状"政策并未被印方所正确认识,后者在国内政治因素的驱动下,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中印边界冲突的升级;表现之二是印度对中印权力非对称结构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的战略协商与威慑未能奏效,只能选择以武力的方式回应危机。在权力非对称维度下,研究国家单边默契思维的战略效应,对于分析国家的战略文化以及解决与中国相关的领土争端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尹继武
- 关键词:威慑
- 说服工作与日本对华建交偏好的转变被引量:2
- 2024年
- 1972年9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过数日会谈,中日双方于同月29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然而,在日本国内亲台势力依旧强大、中日谈判立场尚存分歧、日美同盟关系恐受影响、国内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田中为何在7月7日上任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其对华政策偏好从渐进观望转向亲访复交——决定在短期内通过访华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既有的国际形势变化论、国内领导人更替论、中日互动论均无法全面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前景理论,提出了说服工作的分析框架,从手段和程度两个维度解释一国如何推动另一国领导人接受风险,改变政策偏好。对历史案例的过程追踪表明,中国通过对田中进行高度的施压与许诺,有效改变了其现状预期,使其接受风险,采纳亲访复交作为政策偏好。通过探索前景理论在合作性情境中的能动运用,本文建构了一国何以推动另一国加速开展关系重建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创新了战略互动中的偏好塑造逻辑,同时在实践上对于修复敌对关系、缓解战略竞争、改善国际环境具有一定的政策启发。
- 葛晓畅尹继武
- 关键词:中日关系正常化说服工作
- 情绪、理性以及国际政治世界被引量:11
- 2007年
- 在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性选择分析框架中,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变量与因素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由此,本文试图回答情绪在国际政治世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亦即情绪分析的路径,以及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情绪与理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情绪理性研究既有认知神经科学的微观实验基础支持,又得到了国际政治世界以及跨文化群体研究的经验证实。探讨情绪理性及其战略功能,已成为未来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情绪理性研究路径的展开与深入,有助于重构国际政治研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诸如认同、信任、威慑以及声誉等。
- 尹继武
- 关键词:情绪国际政治群体政治
- 中国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的战略决心信号表达被引量:8
- 2020年
- 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时期。从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到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美战略竞争的形式、程度和领域呈全面扩大加剧态势。2019年5月中美经贸磋商出现重大分歧和争端是中国战略决心表达的分水岭,美国低估中国的主权原则、民族情感与政策底线,引发中国升级战略决心信号,此前中国虽有反制,但较多以合作、磋商和诚意等策略应对。中国对美战略决心信号的升级,表现为冲突代价可接受度上升和战略专有资产的外交信号呈现增多,体现出模糊性、决心与合作信号并存等特性,是中美战略博弈中中国增强对美威慑与强制的重要非物质性因素。中国战略决心信号升级取得一定效果,但美国对华战略意图认知、政策调整受到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因素、对华战略共识、特朗普政治需求与策略的制约。中国对美战略决心信号成效的理性逻辑,取决于冲突代价的可接受程度以及战略专有资产信号呈现的结合。分析中国战略决心信号的类型、特性和成效,有助于建构新时期中美大国关系的战略互动基础,为促进中美良性战略竞争提供微观战略支持与政策建议。未来中国必须保持对美清晰、坚定的战略决心信号,推动中美关系稳健发展。
- 尹继武
- 关键词:经贸摩擦
-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外交被引量:7
- 2009年
- 尹继武
- 关键词:外交事务软实力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