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彦华

作品数:31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新生大鼠
  • 9篇新生儿
  • 9篇脑损伤
  • 8篇缺氧
  • 7篇缺血
  • 6篇蛋白
  • 6篇早产
  • 6篇细胞
  • 5篇早产儿
  • 5篇未成熟
  • 5篇细胞生成素
  • 5篇脑损伤后
  • 5篇产儿
  • 4篇血性
  • 4篇增生
  • 4篇缺氧缺血性
  • 4篇红细胞生成
  • 4篇红细胞生成素
  • 4篇高危
  • 4篇高危因素

机构

  • 30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31篇张彦华
  • 30篇徐发林
  • 22篇郭佳佳
  • 13篇王彩红
  • 12篇段佳佳
  • 5篇安蕊
  • 5篇夏磊
  • 4篇华敏敏
  • 4篇张晓丽
  • 4篇程慧清
  • 3篇李文丽
  • 2篇邢秋景
  • 2篇贾天明
  • 2篇张艳丽
  • 2篇李书津
  • 1篇董慧芳
  • 1篇朱慧英
  • 1篇宋娟
  • 1篇王举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国当代儿科...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新生儿科...
  • 2篇河南省第二十...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发育医学电子...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5
  • 3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肝巨大血管瘤并心力衰竭2例及文献复习
2022年
小儿肝血管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一种肝脏血管源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婴幼儿肝血管瘤及先天性肝血管瘤,临床表现不一,无显著特异性,且部分患儿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来说,无并发症的血管瘤随着时间推移大多可自愈,但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病死率较高。新生儿肝巨大血管瘤并心力衰竭者外科手术风险较大,临床需尽快控制心力衰竭症状,降低病死率,从而改善预后。本研究总结了2例先天性肝血管瘤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治疗、相关并发症及预后,利于提高产科医生及儿科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知。
张彦华李书津华敏敏夏磊徐发林
关键词:肝血管瘤新生儿动静脉瘘充血性心力衰竭
感染联合缺氧缺血所致未成熟脑损伤后HDACs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宫内亚临床感染(LPS)联合生后缺氧缺血所致未成熟脑神经损伤后HDACs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妊娠15天的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0.3mg/kg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继续妊娠至分娩,...
徐发林张彦华郭佳佳王彩红
机械通气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的临床高危因素,为早产儿PVH-IV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5例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NICU住院且应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徐发林段佳佳张彦华张晓丽郭佳佳
EPO对感染所致新生大鼠脑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
徐发林郭佳佳张彦华王彩虹安蕊
枸橼酸咖啡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枸橼酸咖啡因(caffeine citrate,C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CC组,每组1...
徐发林王彩红程慧清张彦华郭佳佳
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依据不同剂量更昔洛韦用药分为小剂量组(6.0 mg·kg^(-1))、大剂量组(7.5 mg·kg^(-1)),各25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肝功能、病毒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呕吐腹泻、黄疸、肝大、原始反射异常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人类巨细胞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CMV-DNA)、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免疫球蛋白G(CNV-IgG)、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免疫球蛋白M(CNV-IgM)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儿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和小剂量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当,但小剂量安全性更高。
郭佳佳霍婉莹雷冰张彦华
关键词: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韦用药剂量新生儿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2日龄新生大鼠2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LPS)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及EPO干预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5 000 U/kg EPO),各组均连续注药5 d,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 mg/kg,Qd,连续5 d),最后1次用药24 h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EPO干预组、LPS组脑组织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内神经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EPO干预组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干预组BrdU阳性表达较LPS组显著增多(51±9 vs 29±6),但仍较对照组(67±12)减少(P<0.05)。EPO干预组活化的Caspase-3阳性表达较LPS组显著减少(27.9±1.5 vs 34.0±1.3),但仍多于对照组(21.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可促进感染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的增生并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徐发林郭佳佳庄方莉张彦华王彩红安蕊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新生大鼠
宫内亚临床感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的增敏作用
:探讨宫内亚临床感染(LPS)、生后缺氧缺血(HI)单独作用及联合作用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孕15天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腔内注射低剂量LPS (0.3mg/kg)或等剂量生理盐水(N.S),继续妊娠至分娩,...
徐发林张彦华郭佳佳王彩红安蕊
机械通气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的临床高危因素,为早产儿PVH-IV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应用机械通气的205例早产儿,根据生后3~7 d床旁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PVH-IVH组(n=84)和无PVH-IVH组(n=121),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PVH-IVH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宫内窘迫、重度窒息、自然分娩、孕期感染、胎膜早破≥8 h、机械通气≥7 d、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9个因素与机械通气早产儿PVH-IVH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1500 g(OR=2.665)、宫内窘迫(OR=2.177)、重度窒息(OR=5.653)、孕期感染(OR=4.365)、VAP(OR=2.299)是机械通气早产儿PVH-I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重度窒息、孕期感染、VAP与机械通气早产儿PVH-IVH发生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以预防PVH-IVH的发生。
徐发林段佳佳张彦华张晓丽郭佳佳
关键词:机械通气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高危因素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ICC后发生CRBSI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细菌感染的患儿分为革兰阴性(G-)菌组和革兰阳性(G+)菌组, 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感染时体重、脂肪乳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70例CRBSI患儿, 检出70株病原菌。G-菌占50.0%(35/70), 以肺炎克雷伯菌(34.3%, 12/35)和粘质沙雷菌(34.3%, 12/35)为主,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更严重;G+菌占47.1%(33/70), 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45.5%, 15/33), 大多为耐甲氧西林菌株(86.7%, 13/15), 蜡样芽孢杆菌仅占6.1%(2/33), 但2例蜡样芽孢杆菌CRBSI均导致患儿很快死亡;真菌占2.9%(2/70)。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暂停,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休克, G+菌组与G-菌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G+菌组胎龄、感染时脂肪乳用量均大于G-菌组, 感染时体重小于G-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引起的CRBSI多为条件致病菌, 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生化检查难以判断感染菌种, 但胎龄较大、体重较小、脂肪乳用量较大者更易感染G+菌。
华敏敏夏磊张彦华徐发林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