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坚

作品数:324 被引量:1,241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1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7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5篇食管
  • 40篇内镜
  • 36篇细胞
  • 30篇基因
  • 28篇干细胞
  • 26篇肝硬化
  • 25篇脂肪
  • 23篇酒精
  • 23篇酒精性
  • 22篇间质干细胞
  • 22篇非酒精性
  • 2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0篇骨髓
  • 18篇骨髓间质
  • 18篇骨髓间质干细...
  • 17篇胆管
  • 17篇BARRET...
  • 16篇慢病毒
  • 15篇逆行
  • 15篇缺血

机构

  • 163篇南京军区福州...
  • 11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6篇福州总医院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建省药品检...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中南大学
  • 2篇解放军第47...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省卫生防...
  • 1篇福建省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322篇张志坚
  • 87篇王雯
  • 68篇林克荣
  • 52篇张捷
  • 51篇李达周
  • 38篇朱金照
  • 27篇王蓉
  • 27篇乐桥良
  • 27篇刘建强
  • 27篇吴秋萍
  • 26篇文晓冬
  • 25篇吴秀丽
  • 23篇李海涛
  • 21篇王伟
  • 20篇许国英
  • 19篇王志强
  • 17篇林红
  • 16篇陈施艳
  • 15篇陈东平
  • 15篇高河元

传媒

  • 43篇福州总医院学...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15篇中华消化内镜...
  • 15篇福建省第十七...
  • 12篇临床消化病杂...
  • 11篇中国疼痛医学...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6篇山东医药
  • 6篇福建医药杂志
  • 5篇中国内镜杂志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临床神经病学...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5篇中华胰腺病杂...
  • 4篇医学综述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生物工程学报
  • 4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10篇2015
  • 18篇2014
  • 27篇2013
  • 5篇2012
  • 28篇2011
  • 10篇2010
  • 23篇2009
  • 19篇2008
  • 32篇2007
  • 23篇2006
  • 12篇2005
  • 25篇2004
  • 17篇2003
  • 11篇2002
  • 23篇2001
  • 7篇2000
3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2004年
余良宏康德智林建华张志坚
关键词:脊髓损伤静脉移植BBB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离
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和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带有大鼠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获得可表达具有生物活性Ang-1蛋白的rMSCs(Ang-rMSCs)。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ng-rMSCs组及空载体-rMSCs(pNL-rMSCs)组。脑栓塞术后24h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1周、1月及3月用mN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周应用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荧光激发及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并经组织学观察有无成瘤迹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周、1月,pNL-rMSCs及Ang-rMSCs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1),Ang-rMSCs组明显优于pNL-rMSCs组(P<0.001)。移植后3月3组间的mNSS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EB检测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在pNL-rMSCs及Ang-rMSCs组低于对照组(P<0.01),Ang-rMSCs组低于pNL-rMSCs组(P<0.01)。移植后1周、1月及3月,Ang-rMSCs和pNL-rMSCs组在荧光激发下均见移植细胞在梗死灶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示Ang-rMSCs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Ang-1,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或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未观察到移植细胞异常增殖等成瘤迹象。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分化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并较长期存活。MSCs移植与其分泌的Ang-1蛋白可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陈柏龄陈东平张志坚黄东煜吴秀丽张彦定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慢病毒载体血管生成素-1
携带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观察TH基因的表达。方法:RT-PCR方法获得大鼠TH基因,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包装出病毒上清,鉴定滴度。感染r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转染效率,RT-PCR、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TH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NL-TH—IRES2-EGFP经双酶切鉴定正确,所获TH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生产的病毒浓缩后滴度为4.1×10^7TU/ml;感染rMSCs结果显示荧光激发可见绿色荧光,TH-rMSCs、空载体-rMSCs组5d转染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免疫印迹法显示TH基因成功在rMSCs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带有EGFP和大鼠TH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获得THrMSCs基因工程细胞。
张阳张志坚郑明辉陈东平吴秀丽
关键词:酪氨酸羟化酶慢病毒载体基因克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睡眠障碍与慢性头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调查慢性头痛患者中睡眠障碍所占比率,同时评估其与精神共患病和慢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和204例间断头痛组患者先进行年龄、性别和头痛类型的匹配,然后进行睡眠障碍和精神共患病的结构式访谈。结果: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中,148例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与间断头痛组相比,慢性头痛组患者失眠(68.6%vs 39.7%)、白天过度嗜睡(34.8%vs 2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6.7%vs 31.9%)的发生率较高。慢性头痛组患者中92例(43.8%)有精神共患病(焦虑和/或抑郁),而间断头痛组仅有55例(27.0%)。多元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低龄开始头痛、失眠与慢性头痛独立相关。结论:慢性头痛患者常伴睡眠障碍。失眠可能是头痛慢性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论与抑郁或焦虑是否相关,重视睡眠障碍治疗有利于阻止间断头痛慢性化。
陈东平侯淑红张志坚陈衍贵陈明生
关键词:慢性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被引量:36
2007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120例NAFLD患者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者32例(DFL组),不伴T2DM者88例(FL组),所有NAFLD患者根据B超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测定NAFLD患者及42例健康对照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水平;采用稳态模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反应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指标(HOMA-IS)等指标.结果:NAFLD患者的FINS,HOMA-IR均显著升高,ISI显著低于NC组(P<0.01);FPG,FINS,ISI,HOMA-IS是IR抵抗的主要相关因素;DFL组的FINS,HOMA-IR较FL组为高,ISI,HOMA-IS较FL组为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NAFLD患者轻、中度两组间HOMA-IR无显著差异(P>0.05),而重度脂肪肝患者的HOMA-IR明显升高(P<0.01).NAFLD患者血清TNF-α显著升高,APN显著降低(P<0.01);APN与TNF-α,IR呈显著负相关,与ISI呈显著正相关;TNF-α是影响APN水平的重要因素;TNF-α与APN,ISI呈显著负相关,与FPG,FINS,IR呈显著正相关,ISI,APN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NAFLD患者普遍存在IR,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现象更为明显;TNF-α与APN呈显著负相关,且均与IR密切相关.APN作为保护性因子而TNF-α作为损害性因子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林克荣杨慧莹张志坚王雯乐乔良朱金照李达周刘建强柳刚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坏死因子-Α脂联素胰岛素抵抗
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前后大鼠脏器组织中的分布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骨髓章质干细胞通过局部直接注射或经静脉、动脉移植均可有效趋化到达脑缺血、损伤组织,但目前除了对到达靶部位的干细胞分布有一定了解外,对干细胞在非损伤组织或损伤组织之外的其它部位迁移分布与生存情况的研究较少。观察经静脉移植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前后大鼠体内的生存与分布,为干细胞移植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近交系F344大鼠48只,体质量250~300g,由中国利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移植组、脑缺血前移植组、脑缺血后移植组,每组16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①体外培养扩增2月龄F344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传至第三四代备用。用带增强型绿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②建立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局灶缺血模型。取增强型绿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正常移植组:细胞移植前大鼠未经任何处理;脑缺血前移植组:先在正常大鼠静脉移植细胞,24h后行大脑中动脉闭搴术;脑缺血后移植组:大鼠先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24h后移植细胞。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取大鼠骨髓制作涂片,同时取脑、心、肺、肝、脾、肾、骨骼肌、小肠组织标本制作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增强型绿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分布情况。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前移植组和脑缺血后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在移植后12周内均有明显恢复,但脑缺血后移植组恢复较快,术后1,3,12周明显优于脑缺血前移植组(P<0.01,P<0.05)。②在正常移植组和脑缺血前前移植组大
陈东平张志坚吴秀丽林建华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脑缺血
偏头痛患者头痛缓解初期血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
2000年
张志坚林华慕容慎行许国英方玲
关键词:偏头痛血管活性肠肽
bcl-2基因家族与实验性脑缺血被引量:2
2003年
陈龙飞许国英张志坚
关键词:BCL-2基因家族实验性脑缺血病理
胃黏膜剥离术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胃黏膜病变行ESD的连续性患者120例、术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将患者分为Hp阳性组、Hp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以及ESD后4周、8周的溃疡大小、分期及瘢痕愈合率。[结果]对ESD后8周溃疡愈合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病变部位、局部合并溃疡或瘢痕、伴有Hp感染、术后创面大小与溃疡瘢痕愈合显著相关;随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术后创面大小、伴有Hp感染与溃疡瘢痕愈合显著负相关(P<0.05)。ESD后4周时,Hp阴性组的溃疡面积显著小于Hp阳性组(P<0.05);Hp阴性组的S1期愈合率高于Hp阳性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后8周时,Hp阴性组的溃疡面积显著小于Hp阳性患者,而且S1期瘢痕愈合率显著高于Hp阳性组(P<0.05)。进一步对不同时间的溃疡分期进行分析,术后4周、8周Hp阴性组的的整体溃疡愈合质量均显著高于同期Hp阳性组(P<0.05)。[结论]Hp感染是胃黏膜病变ESD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而且影响了ESD后医源性溃疡的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
刘建强王蓉李达周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江传燊李海涛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瘢痕愈合
单纯胰液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流(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流(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流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李达周王雯张志坚王蓉
关键词:胰液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