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钢
-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第二届中欧臂丛神经修复会议纪要
- 2010年
- 十月的上海正值金秋,秋高气爽。10月22日至25日,华山医院手外科和意大利Rovigo市的Santa Maria della Misericordia医院神经外科在华山医院花园大厅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欧臂丛神经修复会议。来自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的68位医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 张成钢
- 关键词:神经修复臂丛神经外科手外科
- 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后,在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基础上,同时引入新的动力神经并设计新的术式,以期加强患者屈指功能的恢复.方法 通过对10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和测量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及骨间前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1例臂丛神经下干损伤的男性患者,设计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至骨间前神经,联合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术.结果 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肌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三支型)6侧,Ⅱ型(二支型)2侧,Ⅲ型(单支型)2侧.但是无论旋前圆肌肌支发出类型为何型,最终都分成三支肌支进入旋前圆肌.1例临床病例术后证实,该术式对前臂旋前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18个月,患肢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肌力达M4,中、环指指浅屈肌肌力达M3,握力2.6kg.结论 利用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骨间前神经加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的屈指功能,该术式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 许彬董震张成钢
- 关键词: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神经移位旋前圆肌
- 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两种术式肌电随访结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对两种术式的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后的肌电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总结两者的各自规律 ,为临床选择术式和判断疗效提供肌电检测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对行两种术式病例的长期肌电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有效随访资料者 49例 ,其中膈神经加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主干2 1例 ;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肌皮神经束 2 8例。总结两者的肌电恢复有效率 ;用Kaplan Meier法估计最早出现有效再生电位的平均时间。结果 膈神经加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主干组的有效率为 90 .5 % ;最早出现有效再生电位的时间为术后 [(3 60 .0 0± 48.97)d , x±s x,下同 ]。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肌皮神经束组的有效率为 78.6% ;最早出现有效再生电位的时间为术后 (2 2 8.0 0± 5 9.10 )d。结论 膈神经加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主干组的肌电恢复有效率 ,高于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肌皮神经束组 ,但最早出现有效新生电位的时间要比后者晚 13 0d左右。
- 徐文东马建军沈丽英徐建光张成钢张家胜顾玉东
- 关键词:膈神经神经移位
- 大鼠改良颈_7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改良颈7移位术修复二组受损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建立大鼠颈7改良移位术模型(同侧颈7神经根后股,经同侧尺神经作为桥接神经分为两股与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缝合),并与传统单组移位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比较。结果移位神经的各项电生理指标显示:术后早期(2~6周),颈7二组神经移位组神经再生劣于同时间段单组移位组。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术后8周起, 二组神经移位组肌电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最大诱发电位波幅指标逐渐接近单组移位组和正常对照组,至12 周上述指标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改良颈7移位术电生理变化和传统单组移位术相近,说明颈7具有良好的再生潜力,可同时支配两组受损神经。
- 张成钢沈燕国糜菁熠徐建光顾玉东
- 关键词:臂丛脊神经根神经移位电生理学
- 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桡神经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显微解剖,为旋后肌肌支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设计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选择13侧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肘以远桡神经及各肌支,记录旋后肌肌支及骨间后神经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直径。结果旋后肌肌支一般有3支,旋后肌Frohse弓近端2支,旋后肌肌管内1支,管外肌支恒定,可直接与骨间后神经缝合,且口径匹配。结论旋后肌肌支可用来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神经移位方式。
- 张雷董震张成钢陈亮
- 关键词:桡神经臂丛旋后肌肌支骨间后神经
- 颈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撕脱伤两根受损神经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 探索利用颈,神经移位同时修复两根受损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颈,移位同时修复两根受损神经的动物模型,并与传统C7单组移位术进行神经再生疗效的比较。结果各项指标显示:术后早期(2~6周)颈,修复两根神经组神经再生效果劣于同时间段单组移位组,但随观察时间延长,术后8周起各项再生指标逐渐接近单组移位组和正常对照组,至12周,多数指标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颈,神经根能提供足够再生纤维同时恢复两根受损神经功能。
- 张成钢沈燕国糜菁熠董震徐建光顾玉东
- 关键词:臂丛撕脱伤神经移位术显微外科
- 副神经移接肩胛上神经术后肌电恢复规律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索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后冈下肌肌电恢复的规律。方法 对 46例副神经移接肩胛上神经者 ,于术后不同时期测定冈下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CMAP)的波幅及潜伏期 ,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率的分析及数据、方程式的拟合。结果 (1)术后冈下肌出现新生电位的平均时间为 3 11.98± 3 5 .87d ;(2 )不同随访时间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潜伏期 (L)、波幅 (A)及术后时间 (x)的关系 ,即经验方程式为L =13 .8764 + 2 10 7.3 2 /x(Rsq =0 .3 78) ;A =0 .710 6+ (-0 .0 171)x + (2E-0 6)x 2 + (-1E -7)x 3 (Rsq =0 .64 8)。结论 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的预测可提供经验方程式 ,并为临床早期判断手术疗效提供量化依据。
- 张成钢徐建光沈丽英徐文东
- 关键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肩胛上神经冈下肌肌电图
- 大鼠肱肌肌支的脊髓神经根定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比较逆行示踪法及肌电图检测法在定位肱肌肌支及肱肌脊髓神经根起源中的价值,并探讨将肌电图检测法运用于定位人类肌皮神经肱肌肌支脊髓神经根起源的可能性。方法在大鼠臂丛神经根切断-保留模型中运用神经元逆行示踪法定位肱肌肌支及肱肌的脊髓神经根起源;通过分析刺激大鼠各臂丛神经根时肱肌记录到的CMAP指标定位肱肌肌支及肱肌的脊髓神经根起源。结果大鼠桡神经肱肌肌支的运动纤维主要来源于C7神经根,大鼠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的运动纤维主要来源于C5、6神经根;在定位大鼠肱肌的脊髓神经根起源时,肌电图法与逆行示踪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分析逆行示踪和肌电图检测的结果,能够精确定位大鼠特定神经、肌肉的脊髓神经根来源;在临床研究中,肌电图检测法可以用于定位人类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的脊髓神经根起源。
- 周文俊张成钢胡韶楠朱艺徐建光
- 关键词:臂丛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电生理学
- 膈神经移位术后神经元再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通过观察膈神经移位术后大鼠神经元再生情况及其形态学改变,了解该神经移位术后运动和感觉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方法采用SD成年雌鼠(10~12周龄,n=11只),一组大鼠膈神经切断后用荧光示踪剂快蓝溶液标记,一周后经心脏灌注4%副甲醛溶液,取出C_(2-5)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切片在荧光显微镜放大250倍下计数快蓝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并测量荧光标记的神经元截面积。另一组大鼠行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经过6个月的神经再生后,在吻合口远端切断肌皮神经,采用同样方法逆向标记已经完成再生的神经元,一周后如上法取材,计数神经元及测量胞体截面积。结果1.正常大鼠膈神经核含运动神经元[(344.3±10.0)个,(?)±s,下同],截面积为(588.5±31.9)μm^2;含感觉神经元(427.0±54.6)个,截面积为(881.9±86.9)μm^2。2.膈神经移位术后,约有95%的运动神经元(326.0±16.3)个完成了再生,再生的运动神经元胞体表现出轻度肿胀(673.6±25.8)μm^2;只有约60%的感觉神经元完成了再生(255.8±45.2)个,再生的感觉神经元表现出胞体萎缩(668.8±51.1)μm^2。结论膈神经移位后具有良好的神经元再生能力,尤其表现在运动神经元,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 张成钢马建军徐建光顾玉东WIBERG M
- 关键词:臂丛损伤膈神经神经移位神经元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受损臂丛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索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受损臂丛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颈7神经根切断后1周)、未用药组(颈7腹根切断后未用药)、低剂量组(颈7腹根切断后予腹腔注射NAC一日150mg/kg)和高剂量组(颈7腹根切断后予腹腔注射NAC一日750mg/kg)4组,每组各6只,观察NAC对受损运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未用药组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为7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83.5%和91%。与未用药组相比,高剂量组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结论NAC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为临床臂丛损伤治疗提供依据。
- 张成钢董震孙培龙
- 关键词:臂丛运动神经元N-乙酰半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