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龙
- 作品数:22 被引量:24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一般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开发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WHO推荐的GHQ-12问卷对2018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正在国外执行援外医疗队任务的1015名队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808名队员完成调查,其中25.9%(209/808)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GHQ-12总得分≥3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国前家庭生活不顺心(OR=1.928,95%CI:1.162~3.197)、国内工作不顺心(OR=2.069,95%CI:1.210~3.538)、父亲健在(OR=1.703,95%CI:1.060~2.736)、有腹泻发热等症状(OR=2.087,95%CI:1.363~3.194)、担任队长职务(OR=1.996,95%CI:1.128~3.532)、未适应文化差异(OR=2.439,95%CI:1.621~3.671)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大(OR=0.736,95%CI:0.571~0.949)、文娱活动满意(OR=0.654,95%CI:0.490~0.872)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此外,每天饮酒(OR=7.439,95%CI:1.290~42.900)、孤独感(OR=4.094,95%CI:2.438~6.875)、在医院受重视(OR=0.783,95%CI:0.610~1.004)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结论援外医疗队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队长与年轻队员为重点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保障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 王金龙殷文渊张洪龙王晓春
-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欧洲五国计算机辅助传染病暴发探测预警系统的实践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过去10年中,欧洲多国探索开展了计算机辅助传染病暴发探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本研究对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英国卫生防护署、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公共卫生研究所、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和瑞典传染病控制研究所共6家欧洲的传染病控制研究机构实际运行的预警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尽管各系统采用的暴发探测算法或工作流程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这些预警系统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以上系统的实践应用经验,本研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预警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建议清单,该清单重点介绍了预警系统的完整性、实用性、标准操作流程及其效果评价等内容。
- 张洪龙
- 关键词:传染病暴发预警系统传染病控制公共卫生
- 2011-201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28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中国CDC通过预警系统在20个省份的208个试点县(区)同时应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根据发病水平对16种传染病分两类进行预警分析,结合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16种传染病个案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及时性等指标,比较两个模型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 对于16种传染病整体而言,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23%(153/159)和90.57%(14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4,P=0.109);时间模型的错误预警率(1.57%,57 068/3643 279)高于时空模型(0.64%,23 341/3643 279)(Z=-3.408,P=0.001);两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d和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对于发病水平较低的6种Ⅰ类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均为100%(8/8,8/8),错误预警率均为0.07%(954/1 367437,900/1 367 437),二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和3.0d,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2.29%(23条)预警信号.对于发病水平较高的10种Ⅱ类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风疹、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03%(145/151)和90.07%(136/151),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59.36%(56 656条)预警信号,各病种信号数和错误预警率均低于时间模型,时空模型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1.0 d)短于时间模型(3.0 d).结论 总体上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预警效果较好,
- 赖圣杰廖一兰张洪龙李小洲任翔李夫余建兴王丽萍余宏杰兰亚佳李中杰王劲峰杨维中
-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
- 信号强度指数在传染病自动预警中的应用及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为改进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研究引入预警信号强度指数(SSI),以评估SSI在改善预警信号灵敏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全国2007—2011年痢疾病例报告数据和2010~2011年的预警信号数据,并计算SSI和疑似事件预警信号关联比(ER)。分析SSI与ER的相关关系,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SSI对ER的影响。结果2010—2011年CIDARS共发出的9620个预警信号中,传染病暴发疑似事件信号数74条(0.77%)。SSI分级与ER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疑似事件相关联的信号的SSI中位数为4.0,远高于非疑似事件相关联的信号(1.7);随着SSI的增加,事件关联比增加(r=0.917),当SSI超过20时,事件关联比可以高达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SSI与疑似事件信号的0R(95%CI)值为2.52(2.04~3.12);流行季SSI对疑似事件概率的指示作用高于非流行季。结论SSI与ER的相关性很好,尤其是对于暴发规模相对较大的传染病暴发事件,且流行季的作用较非流行季明显。
- 周鼎伦杨维中孙乔赖圣杰张洪龙李中杰吕炜兰亚佳
-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爆发流行信号强度
- 移动百分位数法分地区设定预警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 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分地区采用不同预警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模型的预警阈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16种传染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和响应处理结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个案数据,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相关突发事件作为数据来源.采用灵敏度最高、暴发探测时间最短且预警信号数最少作为最优预警阈值的设定标准,比较分析每种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设定统一预警阈值(全国阈值)与分省份设定不同预警阈值(分省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的预警信号数、灵敏度和及时性的差异.结果 16种进行预警的传染病中,痢疾、登革热、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戊型肝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10种传染病的最优全国阈值和最优分省阈值相同,均为第90百分位数(P90);其余6种传染病(包括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最优全国阈值均为第80百分位数(P80),而最优分省阈值有所不同.这6种疾病采用最优分省阈值与采用最优全国阈值的预警结果相比,暴发预警灵敏度和探测时间维持不变,信号数分别减少23.71%(45 557条)、15.59%(6 124条)、14.07%(1 870条)、9.44%(13 881条)、8.65%(1 294条)和6.03%(313条).结论 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通过分地区分病种优化预警阈值,可在维持暴发探测灵敏度和及时性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减少预警信号,下一步预警系统可考虑增加各省预警阈值设置灵活性,
- 张洪龙孙乔赖圣杰任翔周鼎伦叶先飞曾令佳余建兴王丽萍余宏杰李中杰吕炜兰亚佳杨维中
-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
- 基于不同基线数据的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效果比较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基线数据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6个省(市)报告的手足口病(HFMD)病例和暴发为数据来源,对CI、C2、C3三种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均选用基于“区分与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两种基线数据进行运算,以暴发探测时间(TTD)和错误预警率(FAR)作为算法功效的评价指标,比较C1、C2和C3分别基于两种基线数据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2009年6个省(市)共报告了HFMD病例405460例,工作日期间每县每日平均报告1.78例,周末每县每日平均报告1.29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时,C1、C2和C3的最优阈值分别为0.2、0.4和0.6,TTD均为1d,FAR分别为5.33%、4.88%和4.50%;采用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时,C1、C2和C3的最优阈值分别为0.4、0.6和1.0,TTD均为1d,FAR分别为4.81%、4.75%和4.16%,三种方法的FAR均低于采用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结论HFMD在工作日与周末报告的病例数有显著差异;C1、C2和C3三种异常探测方法采用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可降低FAR,提高暴发探测的准确性。
- 赖圣杰李中杰张洪龙兰亚佳杨维中
- 关键词:传染病
- 2016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分析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对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预警系统的改进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预警系统主要采用固定阈值法和时间模型方法进行异常探测,工作流程分为预警信号发送、预警信号初步核实和现场调查确认3个步骤。收集2016年预警系统在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生的预警系统纳入全部预警病种的预警信号数量、响应情况和判断结果,分别从不同地区和不同疾病的维度分析预警信号的响应率和响应时间及疑似事件数和疑似事件率等指标。结果 2016年预警系统共发出325 208条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24 h内响应率、疑似事件率分别为99.40%、92.44%和4.91%。预警信号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山东省、河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疑似事件率最高,为22.33%。其中,固定阈值预警方法产生97 689条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响应率为98.83%,19省(自治区、直辖市)响应率达到100%。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72 h(P25=0.16 h,P75=4.09 h),2 h内响应率为65.66%。时间模型预警方法共产生227 519条预警信号,疑似事件率、预警信号响应率和24 h内响应率分别为1.49%、99.65%和93.23%,响应时间中位数(P25~P75)为0.99(0.50~2.44)h。24 h内响应率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贵州省、湖南省和上海市,疑似事件率最高的3种疾病为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风疹。结论 2016年预警系统可稳定地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自动运算并及时生成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和响应及时性较好,但疑似信号比例较低,预警系统可通过区分疾病的不同发病水平地区和不同流行季节,探索新的预警数据源,缩小空间探测范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预警系统的探测效果。
- 张洪龙曾令佳赖圣杰王丽萍李中杰
- 关键词:预警传染病
- 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状况分析被引量:59
- 2011年
- 目的了解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全国的运行情况,为推进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预警系统产生的预警信号量、信号响应率、响应时间、信号核实方式及响应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范围内,预警系统中28种传染病共产生533829条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为97.13%,平均响应时间为1.1h。其中,固定阈值预警方法产生2472条预警信号,涉及9种传染病,通过初步核实、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排除2202条预警信号,最终确认霍乱246例、鼠疫15例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9例以及39起霍乱暴发事件;移动百分位数法共产生531357条预警信号,涉及19种传染病,全国平均每县每周约产生预警信号1.65条,其中6603条信号(1.24%)经初步核实后判断为疑似事件,经过进一步现场调查最终确认1594起暴发。预警系统中各病种的疑似事件信号占总预警信号的比例与暴发相关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比例成正相关(r=0.963,P〈O.01)。结论预警系统中预警信号响应率和响应及时性较高,预警信号可作为传染病暴发的提示信息。
- 杨维中李中杰赖圣杰金连梅张洪龙叶楚楚赵丹孙乔吕炜马家奇王劲峰兰亚佳
-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系统
- 传染病暴发探测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在传染病暴发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暴发探测时间等指标,分析比较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5日预警系统在20个省的221个试点县(区)采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进行暴发探测的效果。结果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灵敏度相同(均为98.15%),但时空模型较时间模型减少了59.86%(15702条)的预警信号,时空模型的错误预警率(0.73%)低于时间模型(1.79%),时空模型的暴发探测时间(0d)也短于时间模型(1d)。结论预警系统中的时空模型较时间模型具有更好的暴发探测效果。
- 李中杰廖一兰赖圣杰张洪龙叶楚楚赵丹金连梅马家奇兰亚佳王劲峰杨维中
- 关键词:传染病
- 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基层应用效果初步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初步了解同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fCIDARS)在基层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在云南和湖南两省共选取4个市(县、区),对2008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预警相关病种的报告病例数、预警信号数、预警信号初步核实结果反馈时间间隔和初步核实方式、预警信号初步核实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省4个市(县、区)共报告了纳入预警系统的28种传染病病例12346例,预警系统共发m2096条预警信号,共涉及19种疾病,平均每个市(县、区)每周预警信号数为4.94条。预警信号初步核实结果反馈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70h(P25~P74为0.06~1.29h),预警信号初步核实的主要方式是监测数据分析(占63.07%)。预警信号经过初步核实后,共有4种传染病的34条预警信号被判断为疑似事件信号,占总预警信号的1.62%;4个市(县、区)的疑似事件信号占预警信号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其中湖南省双峰县比例最高(4.71%)、昆明市西山区比例最低(0.58%),长沙市岳麓区为1.88%、云南省个旧市为0.95%。疑似事件经过进一步现场调查后确认了12起暴发,其中风疹事件5起,流行性腮腺炎4起,流行性感冒2起,伤寒1起。结论C1DARS能够辅助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期发现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但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的预警效果存在差别。
- 余斐张洪龙赖圣杰叶楚楚赵丹李中杰杨维中
-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