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湘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网膜
  • 4篇视网膜
  • 3篇营养因子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因子
  • 3篇内障
  • 3篇屈光
  • 3篇细胞
  • 3篇晶状体
  • 3篇白内障
  • 2篇形态学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摘除
  • 2篇植入
  • 2篇人胚
  • 2篇人胚胎
  • 2篇神经细胞
  • 2篇术后
  • 2篇胚胎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张湘
  • 6篇李根林
  • 5篇刘月月
  • 4篇雷祥
  • 3篇施玉英
  • 1篇王良海
  • 1篇张诚玥
  • 1篇王津津

传媒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儿童白内障术后的近视漂移被引量:5
2006年
儿童眼球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结构较不稳定,白内障手术后常发生近视漂移;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近视漂移加剧,而视觉剥夺与弱视、手术刺激、单侧患病等多种外界因素均可能导致患儿眼发育异常,进而增加白内障术后近视漂移的个体间差异,尤其在手术年龄不足2岁者,使术前选择植入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更加困难。目前不同文献关于研究对象的手术年龄、随访期长度、对近视漂移的度量方法差异较大,研究结论之间缺乏可比性;部分研究者发现儿童白内障术后眼屈光状态随年龄增长遵循对数衰减曲线,并进一步归纳出术后患儿各年龄屈光状态的预测方法应用于临床。
张湘施玉英
关键词:屈光儿童白内障晶状体植入眼内
人眼玻璃体切除液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玻璃体切除液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新技术。方法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和48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后获得的玻璃体切除液标本,行0.5%荧光素钠反相标记玻璃体凝胶,经10^3U/L透明质酸酶和10^6U/L胶原酶Ⅰ联合消化,取沉淀混悬液接种于预置的0.01%多聚赖氨酸培养瓶中,倒置法培养24h后,置入含3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中正置培养6d,期间半量换液1次,动态观察增生膜片边缘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在0.01%多聚赖氨酸预置条件下,玻璃体切除液中的膜组织块经倒置培养24h后均可半干燥贴壁,78例玻璃体切除液标本按上法贴壁,成功率100%。7d培养期间均未出现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经0.5%荧光素钠标记,透明质酸酶联合胶原酶Ⅰ作用30min,78例标本中玻璃体凝胶均被消化,消化率100%。部分增生膜边缘可见细胞迁移而出,呈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和增生趋势。30例RRD标本中,细胞生长率43.33%(13/30);48例PDR标本中,细胞生长率37.50%(18/40),其中24例PDR—V标本中,细胞生长率41.67%(10/24)。结论酶解联合倒置半干燥细胞培养法可确保增生膜贴壁,短期培养既可避免污染,又可观察增生膜组织内细胞生长特性;该方法可用于增生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判断,有望成为一种预测增生性眼底疾病术后复发风险的新技术。
李根林刘月月张湘张诚玥王良海
关键词:玻璃体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增殖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儿童人工晶状体眼近视漂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训练和评价人工神经网络(ANN)用于预测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各年龄的屈光状态。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6月至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白内障中心复诊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以符合条件的41例患儿(70只眼)为研究对象,回顾病史与检查、手术治疗经过及术后随访情况,记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双眼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术前预留度数、人工晶状体度数、单/双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年龄、随访期末年龄及屈光度;将70只眼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组和检测组,建立一个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P)算法的ANN,训练组55只眼的临床数据训练该网络,调节网络的权重和阈值,检测组15只眼的临床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网络获得对随访期末屈光度的预测结果,并与McClatchey等提出的对数回归法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P-ANN对检测组的仿真结果与目标输出之间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603,P=0.017),仿真结果与目标输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70);BP-ANN与对数回归法之间预测误差(+0.69D和+1.03D)及误差的绝对值(1.34和1.98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之间比较预测误差的绝对值,P值接近0.05;两种预测方法均对近视漂移量估计不足,对数回归法偏离程度更大。结论对儿童人工晶状体眼在各年龄屈光状态的预测BP-ANN优于对数回归法,BP-ANN可以做为预测儿童人工晶状体眼近视漂移的很好工具。(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87-995)
张湘施玉英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术近视
人胚胎7个月视网膜超微结构特点
2009年
目的探讨胚胎7个月时人视网膜组织结构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内核层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发育特征。方法以胚胎7个月(27~28孕周)因外伤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2例(4只眼球)为研究对象,每只眼球于后极部定位取视网膜组织片4个,常规电镜标本处理程序后分别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胚胎7个月视网膜分两层。外层为感光细胞层,内含大量线粒体,胞浆远端可见不完整外界膜,偶见纤毛结构,但未见感光细胞外节段。感光细胞层外侧面多见"棘突样"和"圆形"结构,散在"蘑菇状"形结构。部分感光细胞核呈分叶状,多数胞核以常染色质为主,核仁多偏心分布。外网状层疏松成网状,突触联系少见。内核层内可见胞核各异的多种细胞,部分胞核常/异染色质比例接近,核仁偏心分布。内网状层内可见细胞间电子致密带,但数量较少,未见典型的"突触结构"。神经节细胞数量稀少,部分核内异染色质多见,常染色质密度均匀,核膜清晰。神经纤维层内可见成束神经丝和较紧密排列的神经纤维。内界膜菲薄,部分结构呈节段样外观,其间散在直径为2~3μm的微孔。结论胚胎7个月时,人视网膜神经细胞结构幼稚于正常成熟期视网膜,神经细胞间功能联系不完善,提示此期人视网膜处于发育重塑的关键时期。
李根林刘月月张湘雷祥王津津
关键词:视网膜胚胎超微结构形态学
人胚胎九个月视网膜组织超微形态学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人胚胎9个月时视网膜组织结构,探讨出生前期视网膜内神经元发育特征及意义。方法取因外伤自愿终止妊娠的9个月人胚胎2例4个眼球,1例孕周为35周,1例为36周。胎龄根据孕妇的末次月经及测量胚胎坐高而确定。每只眼球于后极部定位取材视网膜组织片4个,常规电子显微镜标本处理程序后进行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共观察视网膜样本8个。结果胚胎9个月时,外核层内含有5~6层感光细胞,外界膜外侧散在分布直径为2~3μm的球形膜性结构。感光细胞内节段排列紧密,其间可见含粘连小带的外界膜,内含线粒体,其外侧可见纤毛。外节段较小,其内可见少量排列欠整的盘膜结构。感光细胞为多形核,常和(或)异染色质比例接近。感光细胞轴突分支少而细,与内核层细胞间联系较少,未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内核层含4~5层胞体,多种胞核常和(或)异染色质密度不均,部分为分叶核,核膜清晰。内网状层内各神经细胞分枝细小,神经突起间联系较少,少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较少,胞膜完整,胞浆内可见大的细胞核和粗面内质网,核膜为连续的双层膜性结构,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视网膜内界膜为双层膜性结构,其内侧可见排列整齐的神经纤维层,表面分布直径2~3μm的微孔,其间散在4~5μm的较大孔隙。结论胚胎9个月时,人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已经形成,但部分细胞结构和细胞联系尚未成熟,提示此期人视网膜发育仍处于发育重塑的重要时期。
李根林刘月月张湘雷祥
关键词:显微镜检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
张湘雷祥刘月月李根林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湘李根林
关键词:视网膜炎色素性神经生长因子类视网膜变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细胞bcl-2蛋白动态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新生小牛视网膜神经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新生小牛视网膜为研究对象,传代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培养细胞传至第2代,以加入BDNF为BDNF组,不加任何药物为正常对照组。在接种后第3天BDNF组加入终浓度为50μg.L-1的BDNF,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给药后第2天、第4天、第6天BDNF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以及两组间对应时间点bcl-2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BDNF组bcl-2蛋白的表达在给药后第2天、第4天、第6天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447±0.052、0.355±0.039、0.287±0.031,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2天与第4天(t=2.788,P=0.016)、第2天与第6天(t=4.844,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4天与第6天(t=2.056,P=0.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314±0.033、0.300±0.004、0.299±0.060,第2天与第4天(t=0.411,P=0.688)、第2天与第6天(t=0.441,P=0.667)、第4天与第6天(t=0.030,P=0.976)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给药后第2天,BDNF组bcl-2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2,P=0.002),第4天(t=1.645,P=0.126)、第6天(t=0.381,P=0.710)与相应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DNF能在短期内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bcl-2蛋白表达,提高细胞抗凋亡的能力,对延缓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中的凋亡形成,开展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神经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雷祥张湘刘月月李根林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视网膜神经细胞新生小牛
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球发育和屈光状态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儿童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为合理选择儿童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41例(70眼)2.72~12.31岁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术后随访期大于6个月患儿术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术眼在平均2.54年内(6个月~11.71年)发生-1.48±1.97D的近视漂移,按手术年龄分为2~3岁(13眼)、4~5岁(30眼)、6~7岁(20眼)及9~12岁(7眼)4组,各组术眼屈光变化速度为-0.92±0.68,-0.53±0.83,-0.60±0.55,-0.18±0.51D/年,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随访期内眼轴平均增长0.52±0.85mm,角膜屈光力无显著变化(P=0.983)。结论3岁以上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手术年龄较小患儿术眼屈光变化速度较快,眼球发育接近于正常儿童,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仍应根据不同手术年龄采取低度欠矫正。
张湘施玉英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眼白内障摘除屈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