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玺涛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人工林
  • 2篇马尾松
  • 2篇马尾松人工林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凋落叶
  • 1篇亚高山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雨季
  • 1篇雨期
  • 1篇杉林
  • 1篇树种
  • 1篇树桩
  • 1篇土壤
  • 1篇年龄序列
  • 1篇贮量
  • 1篇岷江冷杉
  • 1篇岷江冷杉林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张玺涛
  • 3篇杨万勤
  • 3篇吴福忠
  • 2篇谭波
  • 1篇殷睿
  • 1篇高顺
  • 1篇张健
  • 1篇马志良
  • 1篇徐振锋
  • 1篇王滨
  • 1篇熊莉
  • 1篇汪沁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冬季土壤活性氮库及氮矿化潜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于2012年11月中旬-2013年3月中旬,分3个关键雪被时期(雪被形成期、稳定期和融化期)采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内不同厚度雪被处理(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的土样,测定土壤活性氮库、土壤硝化和氮矿化潜力以期了解高寒森林土壤氮素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冬季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冬季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各形态土壤氮库都以雪被融化期最高,而土壤氮硝化潜力(7.36-8.44 mg kg-1 d-1)和矿化潜力(7.22-8.23 mg kg-1 d-1)则以雪被融化期最小;硝态氮是冬季土壤无机氮库的主体,占无机氮总量的95%左右;雪被厚度对各土壤氮组分总体影响不大.亚高山森林土壤活性氮库及氮矿化随雪被进程发生显著变化,可见雪被覆盖可能改变亚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氮转化时间动态格局.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张玺涛唐仕姗谢承翰王滨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
马尾松人工林伐桩储量与分解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伐桩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地力维持、碳吸存、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其储量及其分解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该文作者基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采伐档案,2013年7月以1999–2013年间采伐残留的伐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5年伐桩系统的木桩(SW)、树皮(B)、根桩(SR),以及不同径级根系(R1:0 mm<径级≤10mm;R2:10 mm<径级≤25 mm;R3:25 mm<径级≤100 mm;R4:径级>100 mm)的储量与分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整个伐桩系统储量介于5–58 t·hm–2之间,根桩储量最大,木桩储量次之,树皮储量最小,根桩、木桩和树皮的储量均随着分解时间而降低。伐桩密度随分解时间而降低,但木桩、根桩和粗根径级均显著影响密度的变化。木桩、树皮和根桩的分解常数分别为0.061、0.027、0.036,R1、R2、R3、R4根系的分解常数分别为0.079、0.042、0.047、0.119。由此可见,马尾松人工林伐桩系统具有较高的储量,但分解较慢,且不同组分的降解速率具有显著差异。
汪沁杨万勤吴福忠张健谭波张玺涛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伐桩储量
马尾松人工林树桩贮量与分解特征
全球变化不仅改变着全球生物圈的生态结构与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所以全球碳汇、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国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粗死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
张玺涛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年龄序列
文献传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常见树种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期的分解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季节性干湿交替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但迄今缺乏相应的报道。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区最具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6种凋落叶在第1年不同雨热季节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a的分解,6种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27.90%)<柳杉(41.39%)<杉木(48.93%)<麻栎(49.62%)<马尾松(68.82%)<香樟(72.23%),6种凋落叶在不同干湿季节质量损失差异显著(P<0.05)。阔叶树种在旱季(MRS、SRS和WRS)的质量损失显著高于针叶树种。雨季(ERS和LRS)对6种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率(69.73%—89.68%)均明显大于旱季(10.32%—30.27%)。6种凋落叶在不同时期中质量损失速率差异显著(P<0.05),且6种凋落叶在雨季的质量损失速率明显高于旱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凋落叶质量损失及其速率均与降雨量和温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凋落叶质量损失与初始C、木质素含量及C/N、木质素/N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雨季温湿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谭波张玺涛
关键词:雨季亚热带凋落物分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