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琳珊

作品数:12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溃疡
  • 7篇结肠
  • 7篇结肠炎
  • 7篇灸治
  • 7篇溃疡性
  • 7篇溃疡性结肠炎
  • 6篇药灸
  • 6篇针灸
  • 6篇隔药灸
  • 4篇药灸治疗
  • 4篇隔药灸治疗
  • 3篇针灸疗法
  • 3篇慢性
  • 3篇灸疗
  • 3篇灸疗法
  • 3篇间接灸
  • 2篇粘膜
  • 2篇针灸治疗
  • 2篇实验性溃疡
  • 2篇实验性溃疡性...

机构

  • 10篇上海市针灸经...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张琳珊
  • 10篇吴焕淦
  • 6篇施征
  • 6篇华雪桂
  • 6篇刘慧荣
  • 5篇陈汉平
  • 2篇施茵
  • 1篇杨允
  • 1篇赵天平
  • 1篇张卫
  • 1篇赵继梦
  • 1篇杨文英
  • 1篇廖柏松
  • 1篇李培成
  • 1篇潘英英
  • 1篇王景辉
  • 1篇秦秀娣
  • 1篇朱毅
  • 1篇李双
  • 1篇谭琳蓥

传媒

  • 2篇中国针灸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江西中医学院...
  • 1篇北京实验动物...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全国针法灸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7
  • 2篇1995
  • 2篇199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刘慧荣张卫谢建群吴焕淦黄建锋刘敏张琳珊
关键词: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表达肠道炎症易感基因差异基因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制备及隔药灸治疗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制备及隔药灸治疗的形态学研究吴焕淦,张琳珊,陈汉平,华雪桂,施征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自身免疫发病学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动物实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本...
吴焕淦张琳珊陈汉平华雪桂施征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动物模型隔药灸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IGF-1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观察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隔药灸组穴位选取“天枢”,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L1βmRNA、IGF1mRNA的表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mRNA、IGF1mRNA表达异常升高,隔药灸治疗能降低其表达。结论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β、IGF1基因的表达,消除UC大鼠肠道炎症,并可能起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
吴焕淦刘慧荣施茵杨文英李双张琳珊华雪桂
关键词:针灸天枢穴溃疡性结肠炎
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结肠粘膜免疫学研究被引量:18
1995年
本研究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O例,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75%)。结肠粘膜T 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肠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A—DR抗原表达,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隔药灸能有效纠正肠粘膜的异常免疫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式和消除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加T 细胞数,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有关。
吴焕淦王景辉陈汉平张琳珊施征
关键词:结肠炎肠粘膜免疫学
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
吴焕淦施征刘慧荣张必萌张金福华雪桂张琳珊李培成周丽斌潘英英
该课题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该研究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转录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与动物实验的系统研究;阐述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提示结肠粘膜免疫功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
关键词:
关键词:隔药灸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从长链非编码RNA角度探讨针灸治疗IBD的效应及调节机制被引量:6
2017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针灸在治疗IBD上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但其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和探讨。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s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尤其是可通过基因调控介导机体的免疫炎性反应,与包括IBD在内的多种免疫性疾病都有密切关系。IBD发生时有多种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表达和功能的异常可在IBD炎症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文章就lncRNA的功能及与IB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基于针灸对IBD的治疗作用,以期研究针灸能否通过调控相关lncRNA起到对IBD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从而为针灸治疗IBD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顾沐恩吴焕淦刘雅楠张琳珊刘慧荣赵继梦李晨李璟
关键词:IBD中医针灸长链非编码RNA疗效机制
隔药灸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及β-内啡肽的影响被引量:30
1997年
本实验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与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乱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因素,隔药灸大肠俞、气海穴不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血浆中β-内啡肽(β-EP),而且能调节其紊乱的免疫功能。
吴焕淦陈汉平廖柏松施征张琳珊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针灸疗法间接灸
艾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本研究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总有效率为96.66%,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13例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粘膜HE染色及HID—AB、AB—PAS粘蛋白染色观察结果表明,隔药灸能有效地纠正结肠粘膜病变,调整粘蛋白比例。并认为慢性粘膜炎症、杯状细胞减少、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及/或粘膜溃疡等组合为本病的病理等征,对诊断显得十分重要。
吴焕淦陈汉平华雪桂施征张琳珊程子成
针灸对克罗恩病大鼠P物质与神经激肽1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P物质(SP)和神经激肽1受体(NK1R)表达的变化,以及隔药灸与电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TNBS灌肠法制备克罗恩病模型,在确定模型成功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与电针组;隔药灸组与电针组分别予以隔药灸、电针“天枢”、“气海”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SP及其受体NK1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大鼠结肠SP、NK1R表达异常升高,隔药灸与电针对其有显著下调作用,尤以隔药灸作用显著,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针灸治疗可能是通过下调SP、NK1R的表达,消除肠道炎症,改善组织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刘慧荣华雪桂施茵谭琳蓥张琳珊
关键词:克罗恩病针灸疗法P物质
隔药灸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机理探讨被引量:20
1995年
本文报道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4例、慢性结肠炎2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95.65%,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对1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结果显示,隔药灸能抑制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异常比例关系,以纠正患者的自身免疫异常状态,从而使肠粘膜病变得以有效地纠正。
吴焕淦陈汉平华雪桂施征张琳珊陈及灵
关键词:针灸疗法慢性病间接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