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长生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2
供职机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盐碱
  • 2篇盐碱地
  • 2篇油菜
  • 2篇碱地
  • 1篇地栽
  • 1篇冬前
  • 1篇冬油菜
  • 1篇盐碱地栽培
  • 1篇油用
  • 1篇油用向日葵
  • 1篇栽培
  • 1篇症状
  • 1篇生态区
  • 1篇适应性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结构
  • 1篇品种(系)
  • 1篇向日葵
  • 1篇离子含量
  • 1篇芥菜

机构

  • 4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巴彦淖尔市农...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包头市种子管...

作者

  • 4篇张长生
  • 2篇王积军
  • 2篇杨满红
  • 2篇王志功
  • 1篇武军艳
  • 1篇刘自刚
  • 1篇王月
  • 1篇赵彩霞
  • 1篇杨宁宁
  • 1篇曾秀存
  • 1篇何丽
  • 1篇孙万仓
  • 1篇方彦
  • 1篇马军成
  • 1篇张志军
  • 1篇张晓红

传媒

  • 2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世界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印度芥菜型油菜黑斑病
2013年
黑斑病是由芸薹链格孢菌引起的油菜病害,世界主要油菜产区均有发病报道。十字花科作物是黑斑病菌的主要寄主,目前,由于在油菜及其近缘种资源中未能筛选出黑斑病的有效抗原,因而该病的发生常造成油菜生产的严重损失。该病菌受天气影响非常明显,在潮湿季节和相对降水量高的地区该病菌的致病率最高。在寄主所有生长阶段均可被黑斑病菌侵染;发病症状特点是叶、茎和角果上形成斑点。诱导抗性的信号分子的识别、生物配方的发展以及疾病预报模式将能够触发环保的疾病管理的新机制,提供更安全的抗黑斑病油菜产品并提高油菜健康。
P.D.MeenaR.P. AwasthiC. ChattopadhyayS.J. KolteArvind Kumar张长生
关键词:黑斑病芥菜型油菜症状病原生物学存活率
不同品种油用向日葵盐碱地栽培适应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为明确不同油用向日葵品种在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栽培适应性,收集国内外21个向日葵品种作为材料在灌区盐碱地进行栽培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生育天数、株高、茎粗、盘径4个因子的主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91.23%,主成分归类当中第一类为单株个体因子,第二类为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类为单盘因子,第四类为生育期因子。聚类分析中,阀值为1 280时,21个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含7个品种,总体表现为中晚熟、籽实黑色、茎秆粗壮、籽仁率70%以上、百粒重6g左右、盘径大;第二类含11个品种,表现为早熟、矮秆、百粒重7g左右、叶片向上、茎粗、耐密植、籽仁率70%以上、籽粒黑色;第三类含3个品种,表现为早熟、矮秆、结实率高。逐步回归分析中茎粗、盘径、单盘粒数、单盘粒重、百粒重、籽仁率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
杨满红融晓萍张长生王积军贾利欣马军成王志功张志军
关键词:盐碱地油用向日葵栽培适应性
掺沙对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离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明确掺沙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盐离子含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掺沙利于大直径土壤微粒的形成。掺沙后0-40cm耕层土壤的容重明显减小,中重度盐碱地的孔隙度已接近于轻度。全盐含量总体表现为20-40cm略高于0-20cm土层。轻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1.6%,Mg^2+为26%;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50%,SO4^2-为29.5%;中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6.3%,Ca^2+为27.5%;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37.7%,SO4^2-为30.6%;重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3.3%,Ca^2+为37.2%;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40.1%,SO4^2-为27.0%。中重度盐碱地中Ca^2+取代Mg^2+成为主要的致盐离子,Na^+、Mg^2+、Cl^-、SO4^2-为主要致盐离子,掺沙能显著改善盐碱地耕层土壤的性状。
张长生融晓萍杨满红王积军贾利欣张晓红王志功
关键词:土壤结构盐碱地耕层离子含量
不同生态区冬前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的比较被引量:35
2014年
以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原种植区(甘肃天水)及北移区(甘肃临洮、兰州和永登)设置田间试验,采用田间记载、光合参数测定和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参试品种(系)在4个生态区的苗期形态、光合参数及气孔形态。结果表明,与原种植区(天水)相比,冬油菜北移后苗期生长习性由半直立逐渐变为匍匐生长;冬前低温阶段叶片Gs、Ci明显下降,Tr明显上升,弱抗寒的天油品种冬前低温下叶片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Pn下降,而强抗寒的陇油品种叶片气孔仍完全开放、Pn明显升高;北移区冬油菜日出叶数减少,根长、根直径增加。冬油菜北移后,苗期匍匐生长,强抗寒品种叶片光合作用增强,弱抗寒品种减弱,有机物被优先分配到根部。
刘自刚张长生孙万仓杨宁宁王月何丽赵彩霞武军艳方彦曾秀存
关键词:光合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