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为
- 作品数:41 被引量:382H指数:9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 汽车发动机振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为实现发动机振动的主动控制,建立了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模型。应用xPC目标构建了发动机振动自适应实时主动控制的硬件在环系统并进行了实车试验。分析了系统的控制效果,验证了控制器的跟踪性能。试验表明,应用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动控制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发动机的振动。
- 华春雷靳晓雄蔺玉辉彭为
- 关键词:振动神经网络XPC目标
-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轿车后桥疲劳寿命预测
- 实测道路载荷时间历程,结合后轿有限元模型和材料属性,用LMS FALANCS 软件来预测轿车 后桥的疲劳寿命,其分析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 彭为靳晓雄左曙光
- 关键词:ELEMENTPREDICT
- 道路模拟试验中道路载荷谱的选择方法
- 基于远程参数控制技术的道路模拟试验在汽车开发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对实测道路载荷谱进行名义疲劳损伤计算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一种道路载荷谱的实用选择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道路模拟试验打下了基础。
- 彭为靳晓雄孙士炜
- 关键词:远程参数控制
- 道路模拟试验中道路载荷谱的选择方法被引量:33
- 2004年
- 基于远程参数控制技术的道路模拟试验在汽车开发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对实测道路载荷谱进行名义疲劳损伤计算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一种道路载荷谱的实用选择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道路模拟试验打下了基础。
- 彭为靳晓雄孙士炜
- 关键词:远程参数控制
- 汽车通过减速带动力学响应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为弥补以往根据经验设计减速带的不足,建立了汽车通过减速带时的振动模型,利用状态空间法对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进行求解;编制MATLAB程序对系统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车速和减速带截面尺寸与最大振动加速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汽车通过减速带时的振动加速度与减速带高度成线性正比关系;随着车速与减速带长度之比的增大,最大振动加速度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侯臣元彭为靳晓雄张强
- 关键词:减速带状态空间法动力学响应振动加速度
- 紧凑型缩尺模型风洞流道设计及其仿真验证
- 2022年
- 汽车风洞设计中,地面积不足是常见的工程难题,因此为了符合风洞喷口和试验段长度设计的标准,不得不采用紧凑型流道设计来减小风洞占地面积,以保证流场品质和风洞能量比等风洞核心技术指标不降低。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方法,分析评估被压缩的扩散段内流动分离及二次流风险,优化转角导流片尺寸和间距,确保转角4出口的流场均匀性和湍流度指标最优。提出汽车风洞工程经济性指标风洞占地面积比,对比基础设计方案,紧凑型流道设计风洞占地面积减少近30%。
- 庞加斌李田田刘晓晖彭为王建新
- 关键词:汽车模型风洞流场品质计算流体动力学
-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轿车后桥疲劳寿命预测被引量:44
- 2004年
- 利用实测道路载荷时间历程 ,结合后轿有限元模型和材料属性 ,用LMSFALANCS软件来预测轿车后桥的疲劳寿命 。
- 彭为靳晓雄左曙光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轿车后桥
- 对于新型车轮力传感器的试验验证被引量:1
- 2011年
- 以车轮力传感器(WFT)技术为核心的汽车道路试验,在车型开发和优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WFT产品在欧美等国已经趋于成熟,而在国内仅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国内新型车轮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对WFT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国外产品进行了同车对比试验,通过采集和处理不同路况的路面信息,从时域、频域和循环计数等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全面对比,验证了国产新型WFT原理的正确性.
- 赵朕靳晓雄彭为何剑峰
- 关键词:功率谱
- 四缸发动机隔振分析及实践
- 2009年
- 研究了直列四缸汽车发动机的振动隔离问题.根据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定性分析,提出了高性能发动机悬置系统所应具备的性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某四缸柴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动力总成进行了隔振分析,给出了动力总成系统的隔振方案.通过实际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 曾庆华谭珂彭为靳晓雄
-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 复合式后悬架轮胎偏磨损动态仿真被引量:7
- 2006年
- 通过将轮胎偏磨损物理模型和轿车复合式悬架动力学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可用于动态分析复合式悬架轮胎偏磨损的悬架-轮胎-地面动力学系统.轮胎偏磨损模型主要考虑了轮胎力学特性在胎宽方向的变化.采用正弦信号对悬架动力学模型进行激励,将采集到的各种参数的实时动态数据导入到物理模型中,通过计算胎宽方向的局部摩擦耗散能来预测轮胎的偏磨损.仿真结果与实际现象较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所建立的动力学系统可以帮助分析悬架动力学特性对轮胎偏磨损的影响.
- 黄海波彭为靳晓雄丁玉兰
- 关键词:轮胎动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