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琼
-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锁骨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锁骨标本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获得锁骨的解剖学数据并研究其解剖学特点,为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国人锁骨测量标本61副(男31副,女30副),分别测量其各项解剖学指标。结果锁骨的各测量数据在同性别间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锁骨内侧1/3长度AB男女分别为(5. 52±0. 42) cm、(5. 27±0. 39) cm;中间1/3长度BC分别为(4. 33±0. 47) cm、(4. 24±0. 44) cm;外侧1/3长度CD分别为(4. 41±0. 38) cm、(4. 04±0. 40) cm,以上三部分间的距离比较,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骨的骨性测量值可为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
- 刘建朱光琼孔毅周播江
- 关键词:锁骨骨折
- 腰方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为腰方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Sihler′s染色法。结果支配腰方肌的1~3腰神经前支的分支分别从腰方肌的内侧上段、中上段和下段内侧缘入肌,该神经入肌后向外下走行并发出次级分支,其中2、3腰神经发出的次级分支较多,呈树枝样分布于中、下段中央,分支间未见明显吻合。结论腰方肌神经密集区位于中、下段中央部。
- 朱光琼刘建李寿田
- 关键词:肌内神经
- 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结果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结论(1)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2)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3)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 朱光琼李寿田何斌杨方玖
- 关键词:腹外斜肌神经入肌点肌内神经
- 前锯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研究前锯肌的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前锯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 1)前锯肌上部肌纤维长(6.40±0.61)cm,生理横切面积(6.30±0.50)cm^2,中部肌纤维长(9.68±1.57)cm,生理横切面积(5.08±0.39)cm^2,下部肌纤维长(12.97±1.39)cm,生理横切面积(5.79±0.79)cm^2;(2)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该神经在前锯肌上部和中部分别发出4~6和7~9支分支,在下部发出分支较少,仅2~3支。结论 (1)前锯肌的上、中部肌纤维是拉拢肩胛骨靠向胸壁的主要力量;(2)前锯肌下部肌内神经分布较少,肌齿多,可用于临床肌移植。
- 罗益竹张奇龄朱光琼李寿田
- 关键词:前锯肌肌构筑肌内神经
- 骨髓源性侧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 2016年
- 目的 (1)过观察骨髓源性侧群细胞(BMSP)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否保持侧群细胞的特性,以探讨BMSP在体外扩增的可能性。(2)观察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下大鼠BMSP转分化情况,初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BMSP转分化为肝样细胞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从大鼠的股骨和胫腓骨分离骨髓细胞并制备骨髓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取BMSP;用低糖DMEM+10%FBS培养基培养BMSP。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ABCG-2基因表达水平。(2)在体外向BMS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向肝样细胞分化,并分别于第3、7、14、21天,通过RT-PCR、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ALB、AFP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1)每只SD大鼠的双侧股骨和胫腓骨所制备的骨髓细胞悬液的细胞总数约2-10×10^8个,经分选可获得5-10×10^5个BMSP。(2)BMSP在体外培养6小时后开始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第7天细胞按1∶2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于24小时内完全贴壁,细胞传至第10代时,细胞增殖能力仍然很强。(3)诱导分化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明显的促进BMSP转分化为肝样细胞。RT-PCR检测显示:培养第3天的BMSP空白组及因子组的未见AFP、ALB mRNA表达;第7天的因子组见AFP mRNA表达、ALB mRNA不表达,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第14天的因子组见AFP mRNA表达减弱、ALB mRNA表达,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第21天因子组见AFP mRNA不表达、ALB mRNA表达减弱,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结论 (1)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BMSP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在体外扩增并保持干细胞的特性,且传代的BMSP仍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2)扩增的BMSP在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可以逐渐向肝样细胞分化。
- 刘建朱光琼丁九阳周播江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
- 胸骨甲状肌构筑学和肌内神经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为胸骨甲状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 1胸骨甲状肌肌重(6.54±0.46)g,肌长(7.06±0.64)cm,肌纤维长(3.22±0.42)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1.92±0.18)cm2;2支配胸骨甲状肌的神经来自颈袢神经发出的2条一级上、下神经分支从肌外侧入肌,神经分支入肌后分别发出数条次级分支,呈树枝样分布于肌中部和下部。结论 1胸骨甲状肌倾向速度型设计;2胸骨甲状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位于肌中部。
- 李寿田吴小艳朱光琼刘建
- 关键词:肌内神经肌构筑
- 上后锯肌肌构筑及肌内神经分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上后锯肌的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上后锯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上后锯肌肌重(17.54±1.44)g,肌长(12.52±1.86)cm,肌纤维长(4.13±1.03)cm,生理横切面积(4.12±1.01)cm2。上后锯肌由2~4肋间神经支配,神经入肌后在肌腹中部发出树枝样分支。结论上后锯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上后锯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主要分布于肌腹中部。
- 朱光琼刘建丁九阳李寿田
- 关键词:肌构筑肌内神经
- 低氧高糖条件下家兔骨骼肌Ⅰ型纤维向Ⅱ型纤维转化的作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通过在体外对家兔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细胞进行不同培养方法的摸索和对其标志蛋白MHC同功型变化的检测,探索两型肌纤维细胞间的转化条件。方法运用改良的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家兔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进行染色并观察;应用RT-PCR方法检测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家兔骨骼肌MHC亚型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肌组织消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Ⅰ型及少量的MHCⅡ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型。细胞培养组:常氧高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低氧高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b,不表达MHCⅠ型。结论含15%FBS的常氧高糖培养基适宜骨骼肌细胞生长,并且在低氧高糖条件下,骨骼肌Ⅰ型纤维有向Ⅱ型纤维转化的趋势。
- 刘建刘杰丁九阳朱光琼焦金源张星星陈颖宋亚琼周播江
- 关键词: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骨骼肌
- 胸骨舌骨肌的构筑学和肌内神经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为胸骨舌骨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 1胸骨舌骨肌肌重(7.71±0.78)g,肌长(8.20±0.93)cm,肌纤维长(6.71±0.63)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1.27±0.08)cm2。2支配胸骨舌骨肌的神经来自颈袢神经发出的2条一级上、下神经分支从肌外侧入肌,该神经分支入肌后分别发出数条次级分支,呈树枝样分布于上、下半段中央部,上、下段神经之间没有吻合。结论 1胸骨舌骨肌倾向速度型设计。2胸骨舌骨肌上、下两部分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神经密集区位于上、下段中央部。
- 朱光琼刘建李寿田
- 关键词:胸骨舌骨肌肌内神经肌构筑
-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在解剖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期望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方法选择临床及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教学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均以一学期为限。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成绩分析,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显著提高医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可以贯穿在医学生教育中。
- 刘建朱光琼丁九阳田井亮
-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