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 作品数:46 被引量:152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大”字头词条及释义看古人对“大”的崇拜——词典释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 2005年
- 本文分析大型词典的“大”字头词条及释义,透视中国古人对“大”的崇拜,依次讨论三个问题:一、“大”的褒美色彩,二、“大~”词的文化分布,三、崇“大”观念的文化溯源。
- 朱玲
- 关键词:词典释义传统文化研究
- 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凋落叶水溶性碳氮磷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0
- 2021年
- 凋落物中的水溶性氮和磷等组分可以在淋洗作用下直接输入到土壤,成为凋落物元素释放最前端的过程。以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照米槠次生林,分析了一个自然年内凋落叶水溶性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其芳香化指数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水溶性碳和氮含量及芳香化指数小于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凋落叶水溶性碳和磷含量及芳香化指数大于马尾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凋落叶水溶性碳和氮含量均在夏季达到最小值,而芳香化指数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水溶性碳和磷含量在春秋季达到最大值,而芳香化指数则达到最小值。这些结果表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对于米槠次生林,凋落叶水溶性组分更易于降解,以凋落叶为载体归还土壤的氮相对较少而磷相对较多。夏季凋落叶水溶性碳和氮淋溶损失较多,以凋落叶为载体归还土壤的水溶性碳和氮相对较少,而春季和秋季凋落叶水溶性碳和磷淋溶损失较少,以凋落叶为载体归还土壤的水溶性碳磷相对较多,这些研究结果为亚热带森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玲朱玲吴若冰郭鸿蓉卫芯宇岳楷倪祥银王定一吴福忠
- 关键词:凋落物人工林
- 色彩:中国文化的泛修辞符号被引量:1
- 2001年
- 中国人所置身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换言之,中国人所置身的世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颜色”意识。
- 朱玲
- 关键词:中国文化汉语词汇颜色词
- 话本小说中诗体话语的修辞功能被引量:1
- 2005年
- 话本(包括拟话本)小说源于口传文学的'说话',其文体特征有着鲜明的'说话'痕迹.话本通常被归入散文语体,但是众所周知,诗体话语①在很多话本中占了相当的篇幅,成为这类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 朱玲
- 关键词:话本小说诗体小说拟话本修辞功能语体文体特征
- 广义修辞学表达—接受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兼论“三言二拍”两个主体间的修辞互动被引量:2
- 2016年
- 广义修辞学研究的前期准备,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理论尝试与实践探索,不同程度地触及主体间关系,其核心是表达和接受主体及其关系。据此分析中国古代说书场上的流行经典——"三言二拍"表达和接受两个主体间的修辞互动,希望为考察古代白话短篇小说表达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出自广义修辞学视角的观察与解释个案。
- 朱玲
- 关键词:广义修辞学主体间关系主体间性三言二拍
- “大”:修辞原型和隐喻认知被引量:4
- 2006年
- “大”作为分布极广的修辞原型,广泛延伸至艺术、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汉字“大”,是以正面直立于天地间的人的形象,指称天地人的属性。古人对于“大”的认知在天地人这一巨系统中开始和延续:天地与人互为隐喻,古人对宇宙、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审美体认交融会合,通过“大”奇妙地关联在一起。
- 朱玲
- 关键词:语义内涵修辞原型隐喻
- “修辞立其诚”: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兼与古希腊修辞理论比较被引量:18
- 2004年
- 本文从分析“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入手 ,探讨中国早期修辞理论同古希腊修辞理论的差别 :求“诚”与“真”的修辞理论基点、内省和外向的修辞观、重体验和重技巧的修辞实践 ,以及造成这种差别的文化原因。
- 朱玲
- 关键词:修辞内省
-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及文本功能被引量:2
- 2011年
-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选用此节,不仅因为其中的精彩描写——曹雪芹的精彩之笔实在多多,同时也因为此节承担了重要的文本功能。
- 朱玲
-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功能人物出场中学语文教材《红楼梦》描写
- 汉字“曲”的语义系统和曲文体的美学建构
- 2006年
- 汉字“曲”的语义,制约了曲文体的美学建构:来自乡曲的俗民琐事话语,决定了曲的鄙俚本色,使得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俗文学的地位;委曲悱恻,成为曲文体的审美基调;曲多为个人咏唱的联篇对答,实现由单一抒情向复杂的情节再现的转换。
- 朱玲
- 关键词:语义俚俗委曲周遍
- 从解梦语看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
- 2001年
- 解梦,表面上看是对神秘梦象的诊释,实际上是借梦兆对命运进行叩问和探究。那些似真似幻的解梦语,凝定为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折射出中国古人的生存状态和观念意识,其间潜藏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密码,自然崇拜是其中蕴含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本文通过对解梦语的分析,看自然崇拜如何在文化心理层面支配着人们对梦象的解释。
- 朱玲
- 关键词:自然崇拜古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