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力

作品数:35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细胞
  • 13篇基因
  • 9篇病毒
  • 5篇星状细胞
  • 5篇基因表达
  • 5篇肝星状细胞
  • 5篇肝炎
  • 4篇蛋白
  • 4篇血管
  • 4篇转染
  • 4篇基因芯片
  • 4篇肝炎病毒
  • 3篇蛋白质
  • 3篇血管紧张
  • 3篇血管紧张素
  • 3篇受体
  • 3篇小鼠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酵母

机构

  • 28篇北京地坛医院
  • 5篇北京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理化分...

作者

  • 35篇李国力
  • 9篇成军
  • 8篇王琦
  • 8篇曾辉
  • 7篇魏红山
  • 5篇张锦前
  • 4篇洪源
  • 4篇王晓春
  • 4篇肖凡
  • 4篇张晨宇
  • 3篇宋川
  • 3篇张剑平
  • 3篇张恒辉
  • 3篇樊文梅
  • 2篇杜娟
  • 2篇李小权
  • 2篇王丽平
  • 2篇汪沙
  • 2篇邱爽
  • 2篇张树林

传媒

  • 9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免疫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变异与肝硬化的相关性
2007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T174M分子变异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提取正常人64例和肝硬化患者65例白细胞基因组RDNA.通过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测序等技术,观察AGT基因型在肝硬化组和正常组分布的差异.结果:AGT基因T174M位点MT和TT基因型的频率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分别为82.8%、17.2%和84.6%、15.4%,两组之间不存在差异(Χ^2=0.077,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变异与肝硬化没有显著关系.
肖凡魏红山樊文梅李国力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原遗传多态性肝硬化聚合酶链式反应
小分子多肽CMS-T2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小分子多肽CMS-T2对实验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1.用0.05%胶原蛋白酶Ⅳ半原位消化法获得原代大鼠肝细胞,应用MTT法观察CMS-T2对H2O2损伤的原代大鼠肝细...
李国力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小分子多肽细胞外基质
文献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VSV假病毒的构建及其感染能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VSV假病毒,研究新冠病毒及其流行变异株的侵入特性。方法 通过购买的新冠病毒(Wuhan-Hu-1株)VSV-luc假病毒构建VSV-G/VSV-ΔG-luc假病毒;利用VSV-G/VSV-ΔG-luc假病毒构建新冠病毒VSV假病毒。通过分子克隆对新冠病毒S基因相应位点进行突变,构建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的刺突蛋白表达质粒,由此包装出新冠病毒各种变异株假病毒。比较新冠病毒Wuhan-Hu-1株与D614G株、Delta株在不同细胞系中的感染能力。结果 新冠病毒VSV假病毒构建成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Wuhan-Hu-1株、D614G株、Delta株在4种不同细胞系中侵入情况,与Wuhan-Hu-1株相比,D614G株和Delta株的感染水平均明显增加(P均<0.05),同时在Calu-3和Caco-2细胞系中,Delta株的感染水平明显强于D614G株(P均<0.05)。利用模拟细胞-细胞间传播的感染试验发现,Delta株感染HEK-293T细胞与Vero细胞的能力明显高于D614G株(P均<0.05)。结论 新冠病毒Delta株的感染能力明显强于Wuhan-Hu-1株和D614G株。VSV假病毒系统能够模拟、替代新冠病毒活病毒在侵入细胞的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并且安全可靠、易于量化、应用广泛,在新冠病毒研究领域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李星霖陈丹瑛刘永梅邱雅若李国力宋川孔雅娴赵红心赵学森
关键词:假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构建重组载体。将构建的pBIND-core和pACT-HCBP6重组载体和报告质粒pG5luc共转染HepG2细胞,并设背景对照组(pBIND+pACT)、阳性对照组(pBIND-Myod+pACT-Id)、2个阴性对照组(pBIND-core+pACT、pBIND+pACT-HCBP6)和空白对照组。采用Dual-荧光检测系统和TurnerBiosystemsVeritas微孔板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荧虫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IND-core和pACT-HCBP6,共转染HepG2细胞之后,其荧虫素酶活性与海肾素酶活性的比值与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肝癌细胞系中确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在细胞凋亡及细胞恶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小权成军张树林王琦李国力洪源
关键词:肝炎病毒病毒核心蛋白质类双杂交系统技术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γ-氨基丁酸调节的肝星状细胞系靶基因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筛选γ-氨基丁酸(GABA)作用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10 umol/L的GABA作用于HSC-T6细胞24 h,提取mRNA,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以GABA处理和未处理的T6细胞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dscDNA),并分别标记为Tester和Drivet,酶切后与接头连接,经两次杂交,构建消减杂交文库,将消减文库的扩增产物进行转化、克隆分析后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将测得序列再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5种基因表达上调,其中包括与DNA合成、线粒体、肿瘤抑制以及凋亡相关的4类基因,结果显示GABA可能促进HSC-T6细胞增殖而抑制凋亡.结论:用SSH技术可以成功获得GABA刺激肝星状细胞基因上调的监测,证明GABA能够影响肝星状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樊文梅李国力魏红山
关键词:Γ-氨基丁酸肝星状细胞抑制性消减杂交
XTP3基因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TP3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兔抗XTP3蛋白多克隆抗体并检测该抗体在乙肝肝癌、正常肝组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PCR获得XTP3基因片段,插入至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XTP3,测序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ELISA、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验证。结果成功构建pET-32a(+)-XTP3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出高水平表达的XTP3融合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为52kD,SDS-PAGE分析表明为包涵体表达。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成功获得融合蛋白及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明多克隆抗体效价>1:128000。免疫组化证实本实验中XTP3多克隆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细胞膜阳性,特异性良好。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了XTP3基因融合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XTP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徐浩赵龙凤成军刘秀财王琦李国力洪源兰孟东孙成福
关键词:原核表达
新冠病毒包膜蛋白中和抗体活性评价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活性非诊断评价方法,其中使用了基于HIV/Lu c报告载体的假病毒以及跨膜丝氨酸蛋白酶瞬时转染的稳定表达人ACE2(hACE2)受体的细胞。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假病毒产品在评价新冠病毒疫苗效...
陈丹瑛赵学森李星霖郑梅刘永梅邱雅若李国力
文献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多种动物ACE2作为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
2022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不同动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Ⅱ,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评价Omicron变异株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方法将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建立新型冠状病毒D614G株系、Delta株系及Omicron株系的假病毒感染系统,并进行假病毒感染实验;利用假病毒感染系统及荧光酶素报告基因检测Omicron刺突蛋白对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受体利用能力。结果与D614G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小鼠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明显增高(t=16.09、P<0.05),但其利用中华菊头蝠、墨西哥无尾蝠、雪貂獾、猪獾、猫、兔、穿山甲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17.80、P<0.05,t=8.43、P<0.05,t=18.10、P<0.05,t=10.46、P<0.05,t=22.00、P<0.05,t=10.08、P<0.05,t=4.83、P<0.05);与Delta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中华菊头蝠、雪貂獾、猪獾、猫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8.15、P<0.05,t=7.91、P<0.05,t=8.59、P<0.05,t=8.43、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的刺突蛋白可以利用多种动物的ACE2作为受体感染细胞,提示Omicron株可能存在多种跨宿主传播的风险。
邱雅若李星霖陈丹瑛刘永梅宋焱君李国力宋川王玺赵学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我院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我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7月,33株非重复CRAB的分子型别。结果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果显示,33株CRAB共有6种ST类型,其中四种属于CC92克隆群(ST195、ST208、ST369及ST540),另一个ST型别为ST229与另一株未归类的新ST型别(与ST540相差一个GDH位点)。对33株CRAB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分析结果,显示CC92克隆群中基因组相似性与ST型别差异并不一致。结论由于SNP方法在分析基因组相似度方面更加精确,SNP可能能够成为预防和监测院内感染暴发的新标准。
滑明溪李敏王慧珠刘鑫喆李国力杜娟刘景院王雅杰李昂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建立体外诱导和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方法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方法,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产生和调节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内毒素(LPS)和白细胞介素-8(IL-8)体外诱导NET产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定性评价NET生成;采用Pico Green染料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游离DNA,反映NET生成量。结果 LPS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后,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大量胞外网状结构(NET),该结构包含DNA、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成分;同时细胞上清中游离DNA(NET)含量显著升高(P<0.01)。采用IL-8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与上述结果相似(P<0.05)。结论建立了体外诱导和定性、定量检测NET的方法,二者结合能更好地评价NET的产生。
朱鏐娈张玥张玥梁顺涛李国力李蕊梁顺涛
关键词:免疫荧光染色游离DNA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