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治源

作品数:146 被引量:46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计划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电气工程
  • 51篇兵器科学与技...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理学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电子电信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电磁
  • 21篇有限元
  • 20篇装甲
  • 18篇仿真
  • 17篇线圈
  • 16篇电磁发射
  • 15篇电磁装甲
  • 15篇电机
  • 15篇轨道炮
  • 13篇被动电磁装甲
  • 12篇电枢
  • 11篇有限元分析
  • 10篇驱动线圈
  • 9篇数学模型
  • 9篇磁场
  • 8篇电磁轨道炮
  • 8篇刨削
  • 8篇感应线圈炮
  • 8篇ANSOFT
  • 7篇电磁场

机构

  • 137篇中国人民解放...
  • 10篇哈尔滨工业大...
  • 9篇军械工程学院
  • 8篇北京航空工程...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后勤学院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第二炮兵装备...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特种机电...

作者

  • 144篇李治源
  • 71篇雷彬
  • 28篇吕庆敖
  • 24篇赵科义
  • 20篇向红军
  • 16篇关晓存
  • 14篇李鹤
  • 12篇朱仁贵
  • 12篇张倩
  • 11篇支彬安
  • 11篇陈少辉
  • 11篇王莹
  • 9篇胡金锁
  • 9篇苑希超
  • 8篇程树康
  • 7篇孟学平
  • 6篇李小民
  • 6篇李耀龙
  • 6篇杨秋学
  • 6篇郭春龙

传媒

  • 16篇高电压技术
  • 12篇微电机
  • 12篇军械工程学院...
  • 9篇火炮发射与控...
  • 8篇装甲兵工程学...
  • 7篇兵器材料科学...
  • 5篇强激光与粒子...
  • 5篇弹箭与制导学...
  • 3篇微特电机
  • 3篇电工技术学报
  • 3篇仪表技术与传...
  • 3篇计算机测量与...
  • 2篇电机与控制学...
  • 2篇价值工程
  • 2篇火力与指挥控...
  • 2篇电子测量技术
  • 2篇爆炸与冲击
  • 2篇电工电能新技...
  • 2篇弹道学报
  • 2篇磁性材料及器...

年份

  • 8篇2015
  • 14篇2014
  • 16篇2013
  • 20篇2012
  • 24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9篇2002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步感应线圈炮磁场分布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当同步感应线圈炮驱动线圈馈入强脉冲电流时,形成变化的磁场,驱动线圈和弹丸线圈之间将产生强大的磁场力,磁场力使弹丸线圈发射出去。而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由磁场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决定,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同步感应线圈炮的磁场分布进行研究。文章根据同步感应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建立其磁场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利用Matlab编制程序对同步感应线圈炮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其磁场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改善同步感应线圈炮的结构和提高其性能提供可靠的参数。
刘书蒙雷彬李治源关晓存
关键词:驱动线圈电枢磁场MATLAB
电磁轨道炮轨道表面刨削产生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刨削是一种高速滑动过程中发生在接触界面的损伤现象。对电磁轨道炮超高速滑动电接触界面刨削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对刨削产生的微观机械作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刨削发生于一个高速高温高应变率的物理环境中;刨削过程的物理实质是电枢与轨道局部微凸体发生了绝热塑性剪切作用。最后归纳了目前抑制刨削的3种手段,为轨道炮系统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李鹤雷彬李治源吕庆敖张倩
关键词:金属材料电磁轨道炮刨削
强流脉冲下重复滑动电接触界面的电热特性被引量:9
2015年
固体电枢电磁轨道发射中,膛内枢轨滑动电接触的电热特性关系到滑动界面的接触状态、电流传导品质和界面能量耗散,制约着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设计开展了多组不同电流线密度的多发重复试验,通过采集电气试验数据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了滑动接触电阻和界面焦耳热耗散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沉积物随重复发射的演变及电流线密度对电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试验后轨道表面熔蚀沉积检测,讨论了滑动电接触界面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接触电阻稳定临界点和焦耳热耗散功率峰值点都出现在脉冲电流下降沿,接触电阻稳定值量级为10-2 mΩ,焦耳热功率峰值幅值可达10-1 MW;炮口速度随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并趋于稳定,多次重复发射对滑动接触电阻和焦耳热功率较小的影响表明沉积物在发射中再次熔融并对电接触起积极作用;而即使输入能量一致,电流线密度的变化也显著影响了界面焦耳热的生成。
朱仁贵张倩李治源王瑞林邢彦昌刘炳辰
关键词:熔融沉积电磁发射
金属材料的超高速刨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综述国外40多年来金属材料超高速刨削研究进展情况。从试验研究和仿真研究两方面总结和分析了速度、材料特性、冲击角度等因素对超高速刨削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刨削冲击形成机理及刨削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建议。
张倩朱仁贵李治源李鹤金龙文
关键词:金属材料刨削超高速轨道炮
横向运动板干扰聚能射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和LS-PREPOST,用ALE算法对射流垂直侵彻横向运动防护板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防护板在不同速度下干扰射流时,对防护板和后效板上的开坑形状进行分析,并计算后效板上的最终侵深及射流轴线上的速度降,得到射流在横向防护板作用下后效板侵深及射流轴线上的速度降随防护板速度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防护板抗射流侵彻能力随防护板速度的增加而增强,尤其是防护板横向速度在0~100m/s增加时,抗射流侵彻能力增强较为明显。
孙立志李治源吕庆敖
关键词:装甲聚能射流垂直侵彻数值模拟
单级磁阻型线圈发射器放电模型仿真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给出了采用电容器作为能源的3种单级磁阻型线圈发射器放电模型,利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进行仿真,分析了3种放电模型的优缺点:SCR放电模型简单,但放电结束不可控,能量转换效率较低,速度存在一个回落的过程,出口速度较低;IGBT半桥式放电模型充分利用了电能,能量转换效率高,出口速度最大,但结构较为复杂,相对占用体积最大;IGBT衰减式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较高,出口速度也较高。结果表明:IGBT衰减式放电模型具有较好的优势。分析结果为今后线圈发射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耀龙雷彬李治源孟学平
关键词:放电模型ANSOFTIGBTSCR
电磁驱动器冷却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0年
为确保电磁驱动器发射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对驱动线圈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技术、数字化温度采集技术以及单片机控制技术的分布式温度实时监测与调节系统。通过对传感器数据采集、传感器数据处理、CAN总线通信、电机控制及报警、数据显示5个部分主体电路的设计、调试,以及对下位机软件的设计与调试,在实验中解决了驱动线圈温度采集与调节问题,实现了对驱动线圈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测及调节。
周志广雷彬李治源
关键词:CAN总线单片机控制通信
采用B<,4>C为主渗剂硼强化处理后的轨道炮道轨耐磨性初探
以B<,4>C为主渗剂,对轨道炮45<'#>钢的导轨进行渗硼处理,并运用热力学原理对各生成物的自由能变化进行了计算,验证了所采用配方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探讨了渗硼强化后轨道的耐磨性.
胡金锁李治源赵科义王莹
关键词:耐磨性轨道炮碳化硼渗硼处理
文献传递
耦合运动多级感应线圈炮三维机电耦合模型被引量:1
2012年
对于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炮来说,比较成熟的模型是基于电流丝方法建立起来的机电模型,它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缺点是无法考虑线圈炮的外围结构和材料特性对其产生的影响.论文推导给出了总体采用矢量磁位A、电路中的驱动线圈中电流I作为求解对象的场路耦合瞬态电磁场模型,利用节点力法计算电枢所受的电磁力,根据电枢运动学模型,进一步推导出耦合运动的多级感应线圈炮的机电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离散求解.应用上述模型对5级感应线圈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关晓存雷彬李治源
关键词:时步法
电磁发射枢轨界面初始接触状态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C型电枢通过尾翼弹性变形为电磁发射提供枢轨壁面初始接触力,初始接触状态对电磁轨道发射全过程的滑动界面状态起决定作用,影响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通过建立接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设计多组对比试验,研究了C型电枢作用下初始接触状态。考虑材料的安全变形控制范围,在电枢头部尺寸的微小变动和尾翼的不同设计尺寸下,分析了接触压强、接触区域(面积)、接触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控制接触状态的关键参量——压入比,接触区域随压入比的增大从电枢尾部向头部移动,最大接触面积约占总接触表面的50%。讨论了良好电接触要求下最佳接触状态及其工程实现方法。
朱仁贵李治源张倩王瑞林邢彦昌
关键词:电磁发射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