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宁
- 作品数:7 被引量:17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T_(2)^(*)mapping序列联合纹理特征参数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T_(2)^(*)mapping序列联合纹理特征参数在诊断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某院收治的50例PMOP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50例绝经后骨量正常(骨密度>120 mg/cm^(3))的体检者为骨量正常组和50例绝经后骨量减少(80 mg/cm^(3)<骨密度<120 mg/cm^(3))者为骨量减少组。3组均行磁共振腰椎常规序列及T_(2)^(*)mapping扫描,提取图像纹理特征。对比3组腰椎T_(2)^(*)值及纹理特征参数(能量、对比、相关、逆差距及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腰椎T_(2)^(*)值、纹理特征参数与女性发生POMP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女性发生PMOP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ROC曲线分析T_(2)^(*)mapping序列联合纹理特征参数对PMOP的诊断效能,构建发生POM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3组腰椎T_(2)^(*)值、能量、对比、相关、逆差距及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椎T_(2)^(*)值、对比及熵与发生POM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能量、相关及逆差距与发生POM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T_(2)^(*)值、能量、对比、相关、逆差距及熵均为POMP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T_(2)^(*)mapping序列联合纹理特征参数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项参数诊断。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女性发生POMP的概率为75.00%,经验证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和净获益率。结论:磁共振T_(2)^(*)mapping序列联合纹理特征参数对女性发生POMP的诊断效能良好,T_(2)^(*)值、能量、对比、相关、逆差距及熵可作为临床筛选POMP高危人群的敏感指标。
- 杨小胜李茂庭李艳宁刘松鹤
- 关键词:磁共振PMOP
-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破壁率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椎弓根钉棒系统因其固定牢靠,在不破坏脊柱后方稳定性的情况下即可达到三柱固定,提供了较强的把持力及抗折弯强度,矫形效果好,且术中固定融合节段少、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矫形丢失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脊柱手术.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开始关注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胸椎椎弓根钉的置入与腰骶椎椎弓根钉的置入相比较,椎弓根破壁率高[1]、并发症多[2]且后果严重而成为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文献[1, 3]报道胸椎椎弓根的破壁率为2.5%~52%.笔者现就胸椎椎弓根钉置入的破壁率、安全性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李艳宁孟祥龙海涌
- 关键词:胸椎内固定器骨钉术中并发症
- PKP术中运用侧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OVCFs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使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科收治的99例行双侧PKP治疗的OVCF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观察组35例,使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对照组64例,使用前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体积分数、骨水泥分布等级、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s角。分析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节段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Cobb’s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8.0±10.4)min和(43.1±10.2)min,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7±1.3)ml和(5.1±1.1)ml,体积分数分别为(20.2±5.5)%和(1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骨水泥分布等级Ⅰ级3例(8.6%)、Ⅱ级4例(11.4%)、Ⅲ级5例(14.3%)、Ⅳ级23例(65.7%),对照组中骨水泥分布Ⅰ级11例(17.2%)、Ⅱ级20例(31.3%)、Ⅲ级15例(23.4%)、Ⅳ级18例(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骨水泥渗漏2例(5.7%),对照组渗漏11例(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KP治疗OVCFs中使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可控制骨水泥弥散方向,提高骨水泥的分布等级,缩短手术时间,注入的骨水泥更多而不增加渗漏的风险。
- 李艳宁杨小胜张智海黄进
-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
- 中国大陆地区以-2.5SD为诊断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文献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5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国内发表骨密度流行病调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了解中国大陆地区以-2.5SD为诊断标准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情况。方法以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以及万方数据为工具,以"骨质疏松"和"发病率"为主题词,检索带有各年龄段的男女样本量、测量部位、骨密度值、DEXA设备型号、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等文献。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为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诊断标准为T值低于-2.5SD。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我国骨质疏松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109篇全文文献,其中16篇文献符合要求,其中6篇文献为同一型号仪器测量骨密度。40岁-50岁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6.37%±2.39%,男性为4.11%±1.70%,50岁-60岁年龄段,女性21.75%±5.96%,男性为12.90%±6.35%;60岁-70岁年龄段:女性为46.38%±12.03%。男性为19.90%±8.31%。70岁-80岁年龄段:女性为64.32%±9.79%。男性为28.97%±7.63%。80岁-90岁年龄段:女性为76.74%±5.28%。男性39.78%±15.09%。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男性在各年龄段发病率均低于同年龄段女性发病率,比值接近于1∶2。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19.74%(约20%),约1.12亿患病人群。
- 张智海刘忠厚石少辉李艳宁
- 关键词:骨质疏松发病率
- 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情况。其中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s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经椎弓根V形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 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均行术中唤醒试验。结果14例随访12~69个月,平均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s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 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 李艳宁孟祥龙海涌
- 关键词:脊柱弯曲脊柱后凸脊柱侧凸矫形外科手术
- 改良交替负压引流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改良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手术22例,双节段手术62例。根据入院时手术节段及顺序分别编号分组,其中观察组(改良交替负压引流组)42例,术后给予自然压力引流,24 h后改为负压引流;对照组42例,术后给予负压引流,24 h后改为自然压力引流。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术后1周最高体温、引流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456.69±124.50)、(572.36±117.75)ml,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4.00±1.17)、(4.95±1.31)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最高体温分别为(37.09±0.31)、(37.03±0.33)℃,术后1周最高体温分别为(37.05±0.32)、(36.94±0.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表浅伤口感染1例(2.38%),对照组2例(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伤口感染及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采用改良的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而不增加引流相关并发症。
- 李艳宁杨小胜
- 关键词:引流
- 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探讨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朝阳医院骨科自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L4~L5稳定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疾病患者17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为L4椎体滑移,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无明显腰椎失稳表现,比较术前、术后腰疼或者下肢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随访,94%患者达到脊柱骨性融合。结果随访结果中无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椎间融合率94%。术前术后腰痛、下肢痛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有限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稳定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短期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 刘玉增海涌杨晋才关立祖丹叶斌逄川李艳宁王朝君
- 关键词:椎间融合退变性腰椎滑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