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B病毒感染致重度感音性耳聋一例
- 回顾性分析,本患儿EB病毒感染诊断明确,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激素、丙球的应用较全面,且无耳毒性药物。在急性感染期时,患儿精神方面曾有一过性烦躁、淡漠,以及性格方面的改变如易怒等,经治疗恢复正常,治疗过程相对较顺利。EB病...
- 李芹李权恒
- 关键词:感音性耳聋病毒感染
- 文献传递
-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针刺组、针药组,每组40例,3组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药物组接受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针刺组应用头穴丛刺治疗,针药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比较3组在入组时及治疗8 W后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 W后,3组DHI评分较入组时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组、针刺组比较,针药组DHI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针药组比较,针刺组副反应量表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效果显著,与氢溴酸西酞普兰相当,避免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头穴丛刺与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 李芹王希文康伟阁谷晓娟王丽红孙振丰张猛张培义
- 关键词:头晕头穴丛刺副反应量表
- MPO、LPO、SOD、GSH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①测定胎膜早破患者和正常足月妊娠者胎膜组织中MPO、LPO、SOD、GSH的表达水平,分析氧化损伤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②探讨氧化抗氧化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研究对象:(1)未足月胎膜...
- 李芹
- 关键词:胎膜早破髓过氧化物酶脂质过氧化物氧化抗氧化
- 文献传递
- 儿童侵袭性肺真菌病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确诊及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儿确诊3例,临床诊断6例;5例念珠菌感染,2例曲霉菌感染,1例毛霉菌感染,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7例存在基础疾病,8例有发热,7例咳嗽,1例咯血;5例痰真菌培养阳性,3例血真菌培养阳性,1例肺泡灌洗液镜检阳性;6例肺CT可见多发团块状或球形高密度影,1例可见晕轮征,1例呈弥漫性粟粒性结节影,1例片状磨玻璃影;分别给予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6例临床痊愈,3例死亡。结论长期发热可能为侵袭性肺真菌病患儿惟一症状,胸痛、咯血对肺毛霉菌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侵袭性肺真菌病CT特点不同于细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多表现为多发团块、球形结节,肺隐球菌病CT可出现类似粟粒性肺结核影。
- 李芹安淑华董伟然张蕾
- 关键词:侵袭性肺真菌病儿童
- CD4^+T辅助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表达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3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实验组,3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为普通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细胞因子(INF-γ/IL-4、INF-γ、IL-4)和IgE含量。结果治疗前,实验组CD4^+/CD8^+、CD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普通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0.05);治疗前,实验组患儿血清INF-γ、IL-4、IgE水平明显增高,INF-γ/IL-4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a<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CD4^+T辅助细胞水平下降及以IL-4为代表的Th2细胞过度表达。
- 李芹张蕾王亚坤田利远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胞因子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