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若鸿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诗歌
  • 2篇宋诗
  • 2篇文学
  • 2篇北宋
  • 2篇北宋诗歌
  • 1篇党争
  • 1篇对联
  • 1篇新旧党争
  • 1篇行道
  • 1篇诗案
  • 1篇诗词
  • 1篇诗歌发展
  • 1篇诗话
  • 1篇诗人
  • 1篇时代语境
  • 1篇唐代
  • 1篇评注
  • 1篇总编
  • 1篇总编辑
  • 1篇王禹偁

机构

  • 5篇香港大学

作者

  • 5篇杜若鸿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文学术前沿
  • 1篇厦大中文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诗之“尊唐抑宋”辩——从《沧浪诗话》说起被引量:1
2004年
《沧浪诗话》“尊唐抑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 ,但始终没有对“诗变”与“世变”的关系作深层的剖析 ,仅从消极方面指出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的某些弊端 ,未尝全面检视当时业已形成的宋诗的艺术特质 ,更未及探究这种艺术特质之所以形成的种种原因。严羽的批评与事实不尽相符 ,不能反映宋诗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 ,理论上亦具片面性。由唐诗至宋诗是必然的发展道路。宋代士人长时期充当了“政体”的精英 ,他们成功地左右整个政局的发展 ,宋诗议论化的突显与宋代“议论煌煌”之士风的渗透息息相关 ;宋代文化理性精神的突显又与其时哲学思辨风气的促动相关 ;而创作主体集诗人、散文家、词人三重角色的独特性 ,也造成了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加诸文学演变的规律等方面 ,遂共同造就了宋诗独特的风貌。
杜若鸿
关键词:文学演进时代语境
杜振醉著《思若三斋诗词对联集》(评注版)
2017年
《思若三斋诗词对联集》(评注版)是杜振醉教授五十年(1962—2012)来的文学创作结集,2016年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是文化学者、香港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62年至1967年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就读,1978年移居香港,从事文教逾三十年。曾任香港课室教材出版有限公司/长河出版社总编辑、商务印书馆香港教育图书公司总编辑顾问、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计划顾问,并曾任教于亚洲国际公开大学、香港珠海书院。
杜若鸿
关键词:诗人对联诗词总编辑
北宋重要诗案与诗歌发展的转向被引量:2
2012年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杜若鸿
关键词:北宋诗歌乌台诗案新旧党争
“文”、“道”思想析论:从韩愈到欧阳修
唐代中叶至北宋中叶可视为中国古文思想的确立期。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公元768-824年)和宋代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公元1007-1075年)则是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深化和强化文学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关捩性的角色。
杜若鸿
关键词:唐代古文运动文学思想
北宋前期诗歌与政治关系——以王禹偁为考察中心倡
2012年
北宋前期的诗歌受唐风影响较深,个别诗人如王禹偁的诗歌表现出较突出的政治内涵。这一时期,诗歌的政教意识并不突出;诗人的参政意识普遍薄弱。整体上涉猎政治的涵量不能和中后期相比。这时期的创作主体彼此间没有明确的群体意识,也没有共通的政见及主张,只有个别诗人敢于正面抨击政措的得失,而深婉托讽、暗讽君主的手法更为常见。本文以王禹偁的诗歌为考察中心,以见北宋初期诗歌和政治之关系。
杜若鸿
关键词:北宋诗歌白体王禹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