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肺移植
  • 3篇动脉
  • 3篇双肺移植
  • 3篇麻醉
  • 3篇肺动脉
  • 2篇氧合
  • 2篇特发性
  • 2篇体外膜肺氧合
  • 2篇外膜
  • 2篇麻醉管理
  • 2篇膜肺
  • 2篇肺动脉高压
  • 2篇肺动脉高压患...
  • 2篇肺氧合
  • 1篇动脉压
  • 1篇动脉压力
  • 1篇序贯式
  • 1篇序贯式双肺移...
  • 1篇血压
  • 1篇瑞芬太尼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杨勇刚
  • 4篇王志萍
  • 3篇胡春晓
  • 3篇秦钟
  • 2篇陈静瑜
  • 2篇许波
  • 1篇顾美蓉
  • 1篇李筱
  • 1篇张兆平
  • 1篇胡毅平
  • 1篇黄东晓
  • 1篇吴金波
  • 1篇王桂龙
  • 1篇艾青

传媒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艾森曼格综合征介入封堵同期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女,33岁,身高162cm,体重50kg。因“体检发现房间隔缺损一年余,胸闷气喘2d”入院,心脏超声检查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压力120mm Hg。9月前曾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发现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变,收回封堵器,口服波生坦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入院诊断:1.房间隔缺损,2.重度肺动脉高压,3.艾森曼格综合征。拟在全麻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然后在体外膜肺(ECMO)辅助下行双肺移植术。
秦钟杨勇刚王志萍
关键词:艾森曼格综合征麻醉管理双肺移植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压力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双肺移植的围麻醉期管理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患者行双肺移植术的围麻醉期管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双肺移植治疗的重症IPA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8例,ASAⅢ或Ⅳ级。观察麻醉后双肺通气30min、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转流后15min、单肺通气、肺动脉阻断30min、肺动脉开放和手术结束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心超检查心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麻醉后双肺通气30min比较,ECMO转流后15min时PaO_2、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明显升高,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和PaCO_2明显降低(P<0.05)。与ECMO转流后15min比较,单肺通气时PAP、PAWP明显升高,SVV明显降低(P<0.05);与肺动脉阻断30 min比较,肺动脉开放时SVV明显升高,PAP、PAWP明显降低(P<0.05)。4例术毕即刻撤除ECMO,余16例辅助带入ICU。3例术后第1天行开胸探查止血术;13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左心功能不全,其中4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后,2例给予右股静脉-右股动脉(V-A)ECMO转流,2例给予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V-V)ECMO转流。术后仅3例分别于第5、第6和第13天行气管切开。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心血管形态学均得到改善。结论积极改善围术期心功能、麻醉诱导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ECMO的合理应用和术后的过渡辅助是IPAH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胡春晓许波王志萍杨勇刚吴金波陈静瑜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双肺移植麻醉体外膜肺氧合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双肺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因IPAH接受双肺移植的受者,术前肺动脉压达(98.56±14.86) mmHg,WHO心功能评级分别为Ⅲ级11例、Ⅳ级7例.所有受者均在麻醉诱导后给予ECMO转流辅助,术中根据氧合及心功能情况,调整ECMO转速和流量.手术结束后,ECMO流量降至1L·min^-1·m^-2,血流动力学平稳,氧合指数>300即可撤除ECMO.分别在入手术室时(术前)、麻醉后双肺通气30min、ECMO转流后15 min、建立单肺通气时、肺动脉阻断30 min,肺动脉开放30min、手术结束时共7个时间点采集数据.术后观察受者的转归情况.结果 所有受者均在ECMO支持下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麻醉后双肺通气30 min时PaO2、PaCO均明显升高(P<0.05);与麻醉后双肺通气30min时相比,ECMO转流后15 min时PaO2明显升高(P<0.05),PaCO2和肺动脉压均显著下降(P<0.05);与ECMO转流后15 min时相比,肺动脉阻断30 min时肺动脉压明显升高(P<0.05);与肺动脉阻断30 min时相比,肺动脉开放30 min时肺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术毕3例受者即刻撤除ECMO,15例带入ICU后继续应用(3.3±2.5)d.有10例(包括术毕即刻撤除ECMO的3例受者)在撤除ECMO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其中3例再次给予ECMO转流,其余7例给予强心、利尿及扩血管对症处理后心功能改善.术后ECMO致伤口脂肪液化和感染2例及股动脉血栓形成(中度)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1例于术后5d出现肾功能衰竭,经ECMO管道行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7例受者均顺利出院.术后2个月时,受者肺动脉压为(30.79±6.18) mmHg,心功能评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ECMO作为一种控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应用于IPAH患者的肺移植手术,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对受者围手术期心功能的维护效
胡春晓许波王志萍陈静瑜王桂龙秦钟杨勇刚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肺移植体外膜肺氧合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比较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价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病3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A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ng/mL、B组2ng/mL和C组3ng/mL。麻醉诱导后,3组均以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术毕调整瑞芬太尼浓度至各组设定的血浆浓度,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IBP,记录患者术前(T0)、术毕即刻(T1)、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2min(T4)5个时间点HR、IBP、SpO2,同时观察和记录拔罩后7min内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和最大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和T4时HR和IBP明显较低,血流动力学较为安全稳定,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波动幅度小于20%,SBP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14%和12%,DBP为9%和8%(P<0.05),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中C组Ramesay评分和呼吸抑制发生率(23.4%)最高(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浓度2ng/mL瑞芬太尼TCI-喉罩既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拔管反应,又不至使患者过度镇静,降低了高血压患者拔管风险。
艾青胡毅平张兆平胡春晓李筱黄东晓顾美蓉杨勇刚
关键词:瑞芬太尼
8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8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和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接受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80例,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方式采用压力控制模式,麻醉维持采用泵注丙泊酚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间断静注舒芬太尼镇痛。诱导完成后经右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s导管,左股动脉置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导管监测心排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等指标。结果 8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53.1±83.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21.3±1235.7 ml。37例双肺移植在体外膜肺(ECMO)辅助氧合下完成,有8例患者术后需ECMO辅助氧合,其余患者均在双肺移植完成后撤除ECMO。在非ECMO辅助氧合的移植患者中,有23例在行首侧肺移植过程中发生氧饱和下降,经阻断肺动脉后好转。所有移植病例在肺移植完成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在于术前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术中应对循环、呼吸以及内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精细化处理。
秦钟杨勇刚王志萍
关键词:肺移植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