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鹃

作品数:43 被引量:395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7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沙门氏菌
  • 10篇食品
  • 8篇多重PCR
  • 7篇致病
  • 7篇试剂
  • 7篇试剂盒
  • 7篇检测试剂
  • 7篇检测试剂盒
  • 7篇杆菌
  • 7篇肠杆菌
  • 6篇致病菌
  • 6篇水产
  • 6篇水产品
  • 6篇快速检测试剂
  • 6篇快速检测试剂...
  • 5篇畜禽肉
  • 5篇食源
  • 5篇食源性
  • 5篇阪崎肠杆菌
  • 4篇沙门菌

机构

  • 40篇广东省微生物...
  • 6篇广东环凯微生...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省菌种保...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广东省微生物...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康识食品...

作者

  • 43篇杨小鹃
  • 43篇吴清平
  • 39篇张菊梅
  • 13篇徐晓可
  • 10篇郭伟鹏
  • 8篇周艳红
  • 6篇张淑红
  • 5篇莫树平
  • 5篇陈玲
  • 5篇董晓晖
  • 5篇李程思
  • 4篇吴慧清
  • 3篇刘盛荣
  • 2篇叶应旺
  • 2篇寇晓霞
  • 2篇阙绍辉
  • 2篇蔡芷荷
  • 2篇蔡淑珍
  • 2篇李海刚
  • 1篇刘军义

传媒

  • 6篇中国卫生检验...
  • 6篇微生物学报
  • 6篇微生物学通报
  • 3篇卫生研究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现代食品科技
  • 2篇纪念中国微生...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 1篇2012年鄂...
  • 1篇第二届中国青...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法检测0157:H7毒力基因
大肠杆菌0157:H7(简称0157:H7)是近年来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重要病原。其致病力很强,最低的感染剂量可少于10个病原菌,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所以,发展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是确保饮食安全,预防和控制015...
杨小鹃吴清平张菊梅张淑红
文献传递
食品中志贺菌特异性二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二重PCR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志贺菌(Shigella spp.)。方法:以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和铁载体基因iuc为靶基因,筛选引物,建立二重PCR体系。对3株志贺菌和28株非志贺菌进行特异性检测。梯度稀释志贺菌基因组DNA,以不同稀释度DNA作PCR扩增。在孜然牛肉中以不同菌量人工污染,不同增菌时间培养,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应用该方法检测实际样品。结果:以ipaH、iuc为靶基因的2对引物对志贺菌的检出有很好的特异性。PCR检测的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到78.73 pg。人工污染样品,当起始污染量为0.56 cfu/g时,37℃增菌培养10 h即可检出。一共检测了18份样品,未检出志贺菌,与传统方法一致。利用该方法检测了一份盲样冻干样品,检出志贺菌,与实际结果相符。结论:建立了适用于食品中志贺菌检测的特异灵敏二重PCR方法。
徐晓可吴清平张菊梅周艳红杨小鹃
关键词:志贺菌二重PCR食品
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大肠杆菌O157:H7是近年来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重要病原菌,对其建立灵敏、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是确保饮食安全,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传播的重要手段。方法:根据大肠杆菌O157:H7rfbE和fliC抗原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并优化了特异性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扩增产物分别为678 bp(rfbE)和560 bp(fliC)。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地检测出猪肉、牛肉等动物性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污染,人工污染猪肉检测限达到2.2×102cfu/ml。结论:选择两对特异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可简便、快速、特异地实现对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杨小鹃吴清平张菊梅张淑红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多重PCR
环介导等温扩增核酸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被引量:10
2010年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LAMP)是利用能识别靶序列上6个位点的4个特殊设计的引物和一种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特异、高效、快速地扩增核酸的新技术。该技术在1h内扩增效率可达到109-1010个数量级,扩增产物是一系列反向重复的靶序列构成的茎环结构和多环花椰菜样结构的DNA片段混合物,电泳后在凝胶上显现出由不同大小的区带组成的阶梯式图谱。近年来LAMP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等温灵敏、操作简单、产物易检测等优点已经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多个方面。
杨小鹃吴清平张菊梅张淑红徐晓可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食品安全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
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病原菌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肠道致病菌,也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对象。目前,实验室检测沙门氏菌常用的分离培养法由于耗时长、抑制杂菌能力弱,且灵敏度低、特异性不高,常常造成漏检,无法真实的反映食品污染的...
李海刚杨小鹃吴清平张菊梅
关键词:免疫磁珠分离沙门氏菌
文献传递
无公害畜禽肉和水产品中常见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被引量:4
2005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无公害畜禽肉和水产品中常见的4种些致病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密切相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毛、pO157质粒、eaeA、志贺毒素和溶血素都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重要毒素:李斯特菌溶血素O和内化素,也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沙门菌的毒力因子包括致病岛的众多基因和毒力质粒;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TDH、TRH。研究和了解这些毒力因子的特征,对于寻找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特异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吴清平杨小鹃张菊梅
关键词:毒力因子常见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畜禽肉菌毛
整合子系统介导沙门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人、畜感染沙门菌后会引起伤寒、副伤寒、胃肠炎、败血症和肠外局灶性感染等疾病。抗生素是治疗沙门菌严重感染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和畜牧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整合子是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可有效捕获外源基因确保其表达,并复合于转座子、质粒等,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内或者种间进行传播。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新基因盒和复杂整合子的不断出现,导致整合子系统迅速进化。整合子在沙门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整合子系统的分子结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沙门菌中存在的Ⅰ、Ⅱ、Ⅲ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及现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沙门菌耐药性研究提供参考。
李豫杨小鹃张菊梅王涓吴清平
关键词:沙门菌整合子耐药性耐药基因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7
2011年
以耐热核酸酶基因nuc、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clfA和SmaI限制性酶切片段特异序列为靶基因,设计筛选引物,建立并优化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SA)的多重PCR体系。采用10株SA和46株非SA验证了该多重PCR具有很好的特异性。PCR检测的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到1.197 3 ng。人工污染样品,当起始污染量为1.2个/g时,37℃增菌培养6 h即可检出。一共检测了43份样品,检出3份阳性样品,其中有2份阳性样品与传统方法一致,另外一份阳性样品用测序验证。作者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特异、快速地实现对SA的检测。
徐晓可吴清平张菊梅周艳红杨小鹃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PCR食品
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吴清平张菊梅蔡芷荷邓金花吴慧清张淑红寇晓霞郭伟鹏杨小鹃徐晓可卢勉飞阙绍辉陈素云丘万英李程思叶应旺姚琳韦明肯张晓煜刘军义王大鹏陈威周艳红
1.通过系统全面地调查中国南方部分省市大宗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以及珠江广州段河涌水及广东省部分地区牡蛎中食源性病毒的污染情况、污染水平以及分布情况,获得了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在食品、水体及水产品中的分布规律,建立起食源...
关键词: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1株链霉菌产ε-聚赖氨酸的结构及分子量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确定1株疑似产ε-聚赖氨酸链霉菌所合成产物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方法:采用D152树脂离子交换法分离纯化ε-聚赖氨酸;薄层色谱分析化学组成;紫外可见扫描光谱分析有机官能团;长程异核位移相关谱分析赖氨酸分子间的键连接方式;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ε-聚赖氨酸分子量。结果:薄层色谱显示赖氨酸为纯化产物的惟一化学组成;纯化产物200nm处有最大吸收峰,260~280nm蛋白特征吸收处无吸收;长程异核位移相关谱显示纯化产物为ε-聚赖氨酸;所分离ε-聚赖氨酸分子量约为3300u左右。结论:菌株GIM8发酵产物为ε-聚赖氨酸;薄层色谱、紫外可见扫描光谱以及长程异核位移相关谱三者结合适用于ε-聚赖氨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
刘盛荣吴清平张菊梅莫树平杨小鹃
关键词:链霉菌Ε-聚赖氨酸化学结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