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新
- 作品数:15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兰州城市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青海岁时节日爱情花儿考察概述
- 2011年
- 花儿作为西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生活,在唱词内容上展现了西北民族的民风民情,表达着歌唱者内心的情感。作为以歌唱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花儿,每逢佳节时,情人们借此寄托情思、表达爱情,使人领略到西北黄土高原丰富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本文以青海岁时节日花儿为例加以探讨和阐释。
- 杨志新
- 关键词:岁时节日青海花儿节日文化
- 民间叙事诗的民俗学分析——以回族爱情叙事诗《紫花儿》为例
- 2005年
- 民间叙事诗属于口承语言民俗的范畴,它是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主的口头韵文样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为主要目的。在我国丰富的口承语言民俗宝库中,民间叙事诗如颗颗明珠,闪烁着该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表达着民众的呼声,传唱着民间的心声。
- 杨志新
- 关键词:民间叙事诗爱情叙事诗回族语言民俗心声
- 村落情景中的回族民俗文化
- 杨志新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传承路径研究——以兰州市高校为例
- 2018年
- 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甘肃地方高校具有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模式,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甘肃地方高校浓厚的地方底蕴能够为本土非遗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 杨志新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传承
- 甘肃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本土遗认知状况调查——以兰州地方高校为例
- 2019年
- 本文以兰州地方高校为例,对甘肃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本土非遗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梳理了甘肃省大学生在本土非遗认知方面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对甘肃非遗的地方高校传承提出了建议。
- 杨志新
- 关键词:大学生
- 试探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及意义
- 2012年
- 本文通过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内容的分析,从民俗学视角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民众观进行了探讨,认为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借用和转化、对相邻民族谚语的采借以及自身的创造三种方式实现的;从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回族民众以父子关系为家庭本位,注重家庭成员平等关系,以健康、和谐为导向的家庭伦理观。
- 杨志新
- 关键词:回族家庭伦理谚语
- 回族先贤传说讲述活动的表演分析——以宁夏韦州《海太师传说》为例
- 2013年
- 笔者从"表演"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宁夏韦州回族海太师传说的三个口头文本的民族志考察,展示了这一传说不同文本的动态形成过程,指出不同语境下讲述者与观众的互动最终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传说文本,讲述者的讲述倾向是造成传说文本变异的重要原因。在同一社区中,先贤传说的核心母题会保持稳定,它是传说得以被记忆并被再创造的语料库,传说口头文本的变异有一定的限度。
- 杨志新
- 关键词:回族表演
- 乡村集市与社区民俗生活——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集市为例
- 中国的乡村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乡村社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乡村社区的中心,满足了社区民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本文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一个回族人占主体的集市为例,把乡村集市定性为乡民的经济民俗生活并纳入地方文化体...
- 杨志新
- 关键词:乡村集市乡村社区回族民俗
- 文献传递
- 回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之迷思——从“国家级名录”谈起被引量:5
- 2012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 杨志新
- 关键词: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妇女早婚习俗调查与分析——以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为个案被引量:9
- 2004年
- 本文依据田野作业的有关资料,以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早婚现状为个案,探讨了宁夏贫困山区回族妇女早婚原因,同时对早婚危害、早婚治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 杨志新
- 关键词:回族妇女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