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荣祥

作品数:56 被引量:380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语言文字
  • 7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24篇汉语
  • 11篇古汉语
  • 8篇上古
  • 8篇上古汉语
  • 8篇副词
  • 7篇近代汉语
  • 6篇文化
  • 4篇修辞
  • 4篇语法
  • 4篇语义
  • 4篇句法
  • 4篇辞格
  • 3篇修辞格
  • 3篇语义特征
  • 3篇社会
  • 3篇重动句
  • 3篇文化特征
  • 3篇文学
  • 3篇小句
  • 3篇古代汉语

机构

  • 41篇北京大学
  • 13篇辽东学院
  • 4篇天津科技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兴义民族师范...

作者

  • 54篇杨荣祥
  • 4篇赵林晓
  • 3篇郭浩瑜
  • 1篇董仁
  • 1篇薛忠英
  • 1篇吴福祥
  • 1篇焦一和
  • 1篇张钟声
  • 1篇张联荣
  • 1篇朱庆之
  • 1篇蒋绍愚
  • 1篇邵永梅
  • 1篇李少华
  • 1篇王萍
  • 1篇苏颖

传媒

  • 6篇语文研究
  • 5篇中国语文
  • 5篇辽东学院学报...
  • 4篇古汉语研究
  • 4篇语言研究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修辞学习
  • 2篇语言科学
  • 2篇汉语学报
  • 2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世界汉语教学
  • 1篇辽宁教育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史知识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民族语文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美术向导
  • 1篇语言文字应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焦点句式“(是)S+V+的+O”的来源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焦点句式"(是)S+V+的+O"的来源及相关问题。焦点句式"(是)S+V+的+O"萌芽于元代,经明代发展,到明末清初普遍使用。它源自宋代的"M+是+DJ的"式判断句,其形成途径是系词"是"的焦点标记化、判断前项的话题化及判断后项的句法提升。由分裂结构式演化为强调结构式具有跨语言的普遍共性,汉语焦点句式"(是)S+V+的+O"的形成与该演化过程相符,同时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即"(是)S+V+的+O"句式普遍可获得"己然"义的解读。"(是)S+V+的+O"句式的"己然"义与其源句式中动词V的语义特点及V与O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关。
张磊杨荣祥
试论《左传》中动作动词的体貌特征差异——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例
2017年
我们提取《左传》中若干典型的时间性标记,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其在《左传》中的句法分布,并根据每个动词的体貌特征被不同时间性标记激活的"激活率",解释这些动词之间的体貌特征差异。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可知,《左传》中具有[+动态][-变化]语义特征的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通常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体貌特征,此类动词是连接[+动态][+变化]类动词和[-动态][-变化]类动词的桥梁,其内部成员可以根据不同体貌特征的强弱程度构成一个连续统。笔者据此推断,上古汉语动词的体貌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作为动词分类的一条重要标准。
焦一和杨荣祥
关键词:《左传》动作动词
近代汉语中类同副词“亦”的衰落与“也”的兴起被引量:10
2000年
本文在调查了唐代至明代数种有代表性的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副词"亦"、"也"表示类同的几种主要类型,并通过对比,探讨"也"兴"亦"衰的原因,描述"也"兴"亦"衰的过程。本文认为,大约元代开始,在口语中基本上就只用"也"而不用"亦"了;发生这种历史演变的主要原因是"也"更能适应新的汉语语法系统。
杨荣祥
关键词:汉语副词
全文增补中
易色修辞格的社会心理依托被引量:6
2015年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易色修辞格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也是中国人放松心情调侃人生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精神的高蹈超越,相信祸福相依、祸福互化的观念是易色修辞格的文化依据。
杨荣祥
关键词:修辞格文化特征
副词词尾源流考察被引量:38
2002年
杨荣祥
关键词:虚化状语位置双音节化
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被引量:22
2008年
要认识"子产而死"这样的"名而动"结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结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这一结构的来源,二是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本文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述",即"而"连接的一定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在"名而动"结构中,"名"原本是一个判断句的谓语部分,它和"而"后的"动"通过"而"连接构成一个复杂谓语形式,共同对句子的话题性主语加以陈述。"名而动"来源于"话题性主语+名而动"句法结构省略"话题性主语"。"名而动"中"名"具有"类意义"的语义特征。文章还对"时间名词+而+动"给予解释。
杨荣祥
关键词:述谓性
上古汉语副词“既”“已”的时体功能及演化差异
2021年
时间副词“既”和“已”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于表达完成体意义,但二者的时体功能和演化路径都不相同,在完成体用法、篇章分布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文章归纳了副词“既”“已”差异的五种表现,并从“词汇来源”和“完成体演化的一般规律”两个角度作出解释。副词“既”“已”的功能及演化差异反映了上古汉语体系统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丰富了Bybee等(1994)的“完成阶段”理论。
焦一和杨荣祥
关键词:上古汉语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被引量:19
2005年
“V1+ V2+O”向“V+C+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O”演变为“V+C+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自主]、[+可控]、[+终结]、[+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V2+O”结构的V2 位置时,“V1+V2+O”才有可能演变为“V+C+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自主]、[+可控]、[+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杨荣祥
关键词:语义特征
讽喻辞格的文化特征
2008年
讽喻辞格不单单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负载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诸多特征。它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经验性特征;表现中国人习惯于运用形象论证的表达方式阐发自己的观点;养育了中国发达的讽谏智慧。
杨荣祥
关键词:讽喻文化
关于修辞新格“换算”的续论被引量:3
2008年
我国现代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先生,新增的"换算"辞格,笔者认为改称"折算"更为贴切,"换算"格应表现为两种类型——数学型(狭义)和隐匿型,"换算"格在使用上具有临时性特征。
杨荣祥董仁
关键词:隐匿型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