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肾移植受者血清IgE和SIL-2R的监测价值被引量:3
- 1997年
- 洪国麟王承柱林琪
- 关键词:肾移植血清IGE白细胞介素2
- 构建检验科网络管理新平台
- 2005年
- 林琪欧启水
-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检验科
- 三种淋病奈瑟菌培养基比较及54株淋病奈瑟菌的药敏分析
- 2000年
- 目的 选择一种较为理想的淋病奈瑟菌 (NG)培养方法并了解福州地区 NG药物敏感情况。 方法 采用两种选择性培养基 (简易 NG培养鉴定试剂盒和 Gonoline法 )和一种经典非选择性培养基同时对 2 48例临床可疑 NG感染标本进行培养并比较其检出率 ,对分离出的 5 4株 NG进行 17种抗生素敏感试验。 结果 173例男性标本中 ,简易NG培养鉴定试剂盒、Gonoline培养基和非选择性培养基的检出率分别为 2 3.7% ,2 4.3%和 2 2 .0 % ,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75例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 2 0 .0 % ,18.6 %和 9.3% ,简易 NG培养鉴定试剂盒和 Gonoline培养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非选择性培养基检出率明显低于前两者 (P<0 .0 5 )。药敏试验中羟氨苄青霉素 +棒酸的敏感性为 87.0 % ,羟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为 81.5 %。第一、二代头孢类药物的敏感性为 5 3.8%~ 6 8.5 %。壮观霉素的敏感性为 79.6 %。 结论 简易 NG培养鉴定试剂盒使用方便、检出率高 ,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福州地区 NG对羟氨苄青霉素敏感性最高 ,治疗首选羟氨苄青霉素 +棒酸 ,壮观霉素、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在增加。
- 杨滨徐明赖智润陈守涛林琪
- 关键词:奈瑟球菌淋病微生物敏感试验
-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目的对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建立合理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方法横断面研究。统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2008年11月至2012年10月危急值63794件,计算危急值的年内发生率、项目分布及病区分布;比较危急值项目信息化、个性化报告前后的及时率和漏报率;对比门诊危急值报告流程改造前后的临床响应时间。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年危急值报告1.5万~1.8万件,占年检测数1.53%(63794/4166267),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约占80%),以PLT、K+、APTr出现的频率最高;危急值分布不平均,集中分布于ICU、血液科、急诊科及肝病中心等病区;电话报告危急值耗时3~8min(中位数5min),漏报率7.53%(949/12596),信息化发送危急值报告仅需5~10s,未见漏报;个性化报告使血液科、肝病中心的危急值报告工作量分别由13.85%、12.77%降为11.24%、8.43%;采用新的门诊危急值流程(班内及班外不同模式),危急值临床响应时间由20min降为7min。结论实现危急值信息化管理提高危急值报告效率和准确率。建立合理可行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可以减少错误发生。
- 刘灿王炳龙林寿榕林琪念华明李跃明张建东杨滨欧启水
-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参考值医院管理
- 急诊检验结果复核制度实施4年回顾
- 2014年
- 目的建立切实可行的急诊检验结果复核制度,保障急诊检验质量和安全。方法通过调阅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数据和急诊检验结果复核记录,回顾分析本科室2009-2012年间发现的145个不符合项的构成、分布和变化趋势。以"错误报告数"、"医疗事故数"、"临床投诉量"、"报告及时率"、"急诊检验临床满意率"等指标对比分析执行急诊检验结果复核制度的成效。采取完善急诊检验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改进实验室信息系统和优化急诊资源配置等措施对不符合项持续整改。结果 "错误报告"和"漏检和漏发报告"是最多见的不符合项,分别占72.41%(105/145)和12.41%(18/145)。工作5年以内的员工产生的不符合最多,占51.03%(74/145)。"错误报告"主要来自临检和血液专业,主要表现为"复检规则未执行"61.90%(65/105)和"结果输入/描述错误"21.90%(23/105)。通过不断整改,不符合项占当年总急诊量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0.024%(2009年)、0.023%(2010年)、0.018%(2011年)、0.014%(2012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报告及时率、急诊检验临床满意率逐渐上升,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结论实施急诊检验结果复核制度、采取针对性持续性整改措施是保障急诊检验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 马跃飞林寿榕李雯刘灿王炳龙陈霞王文华林琪杨滨欧启水
- 关键词:急诊检验复核制度
- 两种抑制MHCⅡ类分子表达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评价cⅡTA(MHC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CⅡTA)基因突变体和反义RNA对MHCⅡ类分子的抑制效率和胞内稳定性,为改造MHC分子奠定基础。方法:用PCR、酶切及连接技术,构建不含起始密码子的pcDNA3mCⅡTA2,含起始密码子的pcDNA3mCⅡTA3突变体及CⅡTA基因的反义RNA-pcDNA3/CⅡTA反。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突变体、反义RNA及空载体pcDNA3转入PIEC细胞和L23细胞中。持续四个月,流式细胞术观察它们对PIEC/L23细胞株MHCⅡ类(SLA-DR)分子的诱导性和组成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转染pcDNA3、pcDNA3mCⅡTA2后,PIEC/L23细胞SLA-DR的表达没有受到抑制,转染pcDNA3mCⅡTA3后,9/20(45.0%)的PIEC细胞、10/20(50.0%)的L23细胞SLA-DR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高达 90%以上;转染pcDNA3mCⅡTA反后,7/15(46.7%)PIEC细胞、5/15(33.3%)L23细胞SLA-DR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高达85%以上。持续检测4个月,转染pcDNA3mCⅡTA3的PIEC/L23细胞SLA-DR的表达受抑率均在90%以上。转染反义 RNA的PIEC/L23细胞在第65/45天,SLA-DR表达抑制率降至10%以下。结论:构建成功的CⅡTA突变体和反义RNA均能有效抑制SLA-DR表达,但CⅡTA突变体稳定存在于胞内的时间长,构建突变体是利用CⅡTA抑制MHCⅡ类分子的好方法。
- 欧启水林琪林琳黄立东陆佩华周光炎
- 关键词:SLA突变体反义RNA
- CⅡTA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增强荷肝癌小鼠抗瘤效应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MHC-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基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表面MHC-Ⅰ/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上调作用,为肝癌生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大量扩增DC,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小鼠CⅡTA(mCⅡTA)基因转入DC中,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转染前、后DC表面MHC-Ⅰ/Ⅱ类分子及CD80、CD86的表达。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将荷肝癌小鼠分为4组,第1组:分别于肝癌组织块周围注入PBS;第2组:未转入mCⅡTA基因的DC;第3组:转入mCⅡTA基因的DC;第4组:转入mCⅡTA基因并经H22肿瘤抗原刺激的DC。每周1次,连续接种3wk,连续7wk动态测量肝癌的大小,观察转染mCⅡTA基因对荷肝癌小鼠抗瘤效应的影响。结果:转染mCⅡTA基因使DC上MHC-Ⅰ/Ⅱ分子的表达率由74.2%/66.7%明显上调为93.6%/91.4%;CD80/CD86的表达率由52.3%/60.5%明显上调为89.7%/91.5%(P<0.05)。免疫接种后,第4组荷肝癌小鼠肝癌组织块的平均面积明显小于第1、2、3组(在第3、4、5、6、7周时,与第1、2组相比较,P<0.05;在第5、6、7周时与第3组相比较,P<0.05)。结论:转入mCⅡTA后,DC表面MHC-Ⅰ/Ⅱ分子及CD80/CD86的表达率明显上调,DC的抗瘤效应增强。本研究为将DC应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欧启水林琪兰斌郭慈仁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癌MHC分子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