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肇辉

作品数:18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冈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肝癌
  • 5篇肿瘤
  • 4篇受体
  • 3篇蛋白
  • 3篇实验性肝癌
  • 3篇肝脂素
  • 3篇肝肿瘤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异型淋巴
  • 2篇异型淋巴细胞
  • 2篇上皮
  • 2篇十二指肠
  • 2篇铁蛋白
  • 2篇铁吸收
  • 2篇肿瘤发生
  • 2篇转铁蛋白
  • 2篇转铁蛋白受体
  • 2篇淋巴

机构

  • 11篇上海医科大学
  • 6篇冈山大学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阪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医学部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日本九州大学

作者

  • 18篇林肇辉
  • 11篇路建平
  • 6篇胡锡琪
  • 5篇朱世能
  • 4篇袁胜涛
  • 3篇阎金松
  • 3篇宋振岚
  • 3篇毛建群
  • 2篇姜潮
  • 2篇练诗梅
  • 2篇路建平
  • 1篇曹华康
  • 1篇王晓波
  • 1篇武克宇
  • 1篇王华新
  • 1篇陆世伦
  • 1篇贾莉
  • 1篇孟秀香
  • 1篇宋宝萍
  • 1篇李明升

传媒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营养学报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4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铁过剩时铁在肝小叶内区域性沉积的机理被引量:8
1995年
用Wistar大鼠通过词以缺铁词料或腹腔内反复注射铁。氨三乙酸络合物4个月制成铁缺乏或铁过剩大鼠模型。用ABC法及铁染色法观察、分析铁缺乏(A组)、铁过剩(B组)与对照(C组)大鼠肝脏转铁蛋白(Tf)及其受体(TfR)的表达与铁沉积的关系。与C组相比,TfR的表达在A组增强、B组减弱。三组动物TfR在肝小叶第1区表达最强,第2区次之,第3区最弱。三组动物Tf表达差异与TfR类似。B组肝小叶内可见铁沉积。以1区分布最多,3区最少;与TfR表达在肝小叶分布一致。作者认为体内肝细胞摄取铁主要经TfR与Tf介导,TfR和Tf的区域性分布可导致铁过剩时肝小叶内铁从第1区至第3区的顺序递减型区域性沉积。
路建平林肇辉胡锡琪朱世能
关键词:受体
大鼠铁过剩及铁缺乏对脾脏ED_1、ED_2表达的调控被引量:5
1995年
单克隆抗体ED_1、ED_2可识别与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相关的决定簇。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组织化学法显示铁过剩、铁缺乏对脾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ED_1、ED_2表达及吞噬墨汁颗粒功能的影响。发现铁过剩时红髓及白髓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红髓ED_1、ED_2表达及墨汁颗粒吞噬功能减弱,铁缺乏时ED_1、ED_2表达及吞噬功能增强。认为铁过剩、铁缺乏可通过改变ED_1、ED_2表达及吞噬功能进而影响其抗原提呈功能及动物的抗感染力。
路建平林肇辉
关键词:血色病铁缺乏巨噬细胞抗体
低胆碱食物对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初步探讨被引量:3
1996年
15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组实验。A组,普通混合饲料加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B组,低胆碱饲料玉米粉加3'-Me-DAB;C组,单纯玉米粉;D组,单纯普通混合饲料饲养。测定诱癌过程中各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结果A、B组在第20周时均诱发出肝癌,诱癌率B组为81.8%,A组为20%,P<0.05.B组诱癌动物多发生广泛转移:网膜、腹腔淋巴结、膈肌、脾门、肺脏,部分动物出现血性腹水,而A组未出现转移和腹水。A、B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在诱癌过程中持续降低,B组更为明显。表明低胆碱可促进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其机理可能是低胆碱影响磷脂酰胆碱合成以及DNA甲基化。
袁胜涛胡锡琪朱全胜路建平林肇辉查锡良
关键词:肝肿瘤胆碱磷脂酰胆碱肿瘤发生病理学
肝脂素对小鼠S37肉瘤与B16黑色素瘤的抗肿瘤作用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脂素 (Heplipin)对S37和B16两肿瘤细胞株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小鼠S37肉瘤和B16黑色素瘤移植瘤在高、中、低剂量 (每天分别为 30 0 0、180 0、110 0mg kg)肝脂素胃饲为治疗组 ,环磷酰胺 (CTX)2 0mg(kg 天 )和生理盐水作为两对照组。比较抑瘤率、癌周边部血管数 ,总肿瘤面积中坏死区所占比例。结果 :肝脂素对S37肉瘤和B16黑色素瘤的抑瘤率分别为大剂量 :75 .1%和 47.0 %、中剂量 :6 9.7%和 32 .1%、小剂量 :6 1.7%和 13.0 % ,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S37肉瘤荷瘤小鼠的实验中 ,组织学观察发现 ,肝脂素用药组肿瘤周边部单位面积内血管数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和CTX组 ;肝脂素治疗组的肿瘤坏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肝脂素可明显抑制小鼠S37肉瘤和B16黑色素瘤的生长 ,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
乔艺路建平毛建群沈祖铭林肇辉
关键词:抗癌药肝脂素小鼠移植性肿瘤B16黑色素瘤
转化生长因子β_1mRNA在实验性肝癌间质差异形成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TGF β1mRNA在实验性大鼠胆管细胞性肝癌 (CC)和肝细胞性肝癌 (HCC)中的表达 ,探讨肝癌间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肝癌组织经HE和AlcianBlue染色确认CC或HCC ,用TGF β1反义RNA探针检测TGF β1mRNA的表达 ,同时以TGF β1正链 ,β actin反义RNA探针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CC中多数癌细胞内TGF β1mRNA有较强表达 ,HCC中仅少部分癌细胞胞浆内TGF β1mRNA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表达 ;少数CC的间质细胞也有TGF β1mRNA表达。结论 :由于TGF β1是促进间质形成的重要因子 ,因此CC癌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TGF
朱蕾路建平朱世能林肇辉野村慎太郎
关键词:原位杂交转化生长因子ΒMRNA
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被引量:8
1995年
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130例肝癌,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CC)99例,胆管细胞性肝癌(CC)15例,混合性肝癌(HCC+CC)16例。分析中发现,HCC+CC的临床及癌旁病变特点均介于HCC与CC之间,HCC+CC组织学上呈小梁型(4例)、假腺管型(4例)、致密型(3例)及管状腺癌型(5例)。前3型癌以HCC为主,CC区域占10%以下(HCC+CCⅠ型),间质纤维化不明显。管状腺癌型CC区占10%以上(HCC+CCⅡ型),其CC区间质纤维化明显。HCC+CC病例之CC区呈粘液及EMA染色阳性。HCC区粘液及EMA染色阴性,近70%病例的癌细胞内可见糖原。HCC+CC的两亚型都可见HCC与CC组织形态的移行区,此处可呈粘液阴性,EMA阳性。总之,HCC+CC由HCC区及CC区组成,分别具有相应的形态学及组织化学特点;粘液及EMA染色有助于HCC+CC的诊断。
路建平林肇辉袁胜涛胡锡琪
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骨髓造血基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1999年
为观察骨髓造血基质结构特点,作者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基质的结构。乙醚麻醉后,从主动脉插管至肾动脉下方连同动脉一并结扎,静脉端开放。应用林格液50毫升灌流及2.5%戊二醛固定。将大鼠的股骨切成2mm的带有骨髓的骨片。用超声波处理将骨髓块震动3分钟后再固定。按常规方法制成电子显微镜样品,先后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位于窦旁的一种结构为网状细胞以扁平粗短突起构成只容纳一个造血细胞的网状结构。另一种结构为位于窦间的网状细胞以丝状细长突起构成可容纳数个血细胞的大网眼结构。成熟的血细胞是穿经窦内皮细胞释放到血循环中。血管外膜细胞突起伸向骨髓腔与窦间网状细胞突起相连形成有效的造血微环境的三维网状结构。作者并发现髓腔骨内膜表面一些多角形细胞渐移向骨髓腔,并包绕着血细胞,这种细胞可能是骨髓内最早发育的网状细胞,参与其支持组织的三维结构的形成。
宋振岚王晓波薛祖光阎金松武克宇朱秀燕孟秀香贾莉王华新林肇辉
关键词:骨髓
人工性食管狭窄大鼠致癌剂诱发食管癌的观察被引量:1
1997年
人工性食管狭窄大鼠致癌剂诱发食管癌的观察路建平林肇辉食管癌好发于解剖学的狭窄部位或食管瘢痕性缩窄处[1]。有作者提出致癌物质在上述食管狭窄处停留时间较长,而促使癌发生。我们用留置食管内棉线结的人工性大鼠食管狭窄合并饮用致癌剂模型,以证实上述假说。一、...
路建平林肇辉
关键词:食管癌致癌剂食管内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亚硝胺类
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基底侧存在主动铁吸收的机制被引量:6
1995年
用放血法制备大鼠失血性贫血模型;向腹腔内注射铁-氨三乙酸络合物制备铁过剩模型;以元处置大鼠作为对照。向隔离十二指肠段注射 ̄(59)FeCl_3,lh后测定单位重量十二指肠、肝、脾每分钟脉冲数,同时用放射自显影法显示十二指肠上皮细胞 ̄(59)Fe分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贫血组大鼠十二指肠吸收铁增加,向肝、脾的铁转运也明显增加。而铁过剩组大鼠进入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铁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肠上皮细胞基底侧有转铁蛋白受体分布。作者认为: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基底侧存在转铁蛋白及其受体介导的主动非血红素铁运转机制。铁缺乏时这一机制被激活,铁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体内增加,上皮细胞内铁减少,促进铁从肠腔进入上皮细胞;铁过剩时,从肠上皮细胞进入体内的铁减少,肠上皮细胞内铁含量增加,减少铁吸收。
路建平林肇辉
关键词:十二指肠铁吸收放射自显影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与精神分裂症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神分裂症)26例,年龄(49.0±12.84)岁,正常对照组14例,年龄(29.9±3.21)岁。应用May Guunwal-Giemsa染色法,研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应激淋巴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性别之间无差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P细胞比末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抗精神病药物对应激淋巴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中P细胞和应激淋巴细胞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中始终存在高比例的P细胞及低比例的应激淋巴细胞,P细胞并非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P细胞有可能作为一个生物学的标记,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
阎金松姜潮林肇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外周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