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付
- 作品数:66 被引量:79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下游沿岸县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被引量:17
- 2009年
- 以位于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格局计算软件,分析了该区域1990、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如下:研究期间居民点与建设用地增加2934.87hm2,其它类型用地减少,尤其是旱地、水体分别减少1084.81hm2、1717.92hm2;以种植业用地为基质(旱地、水田用地比例之和近80%)的农业景观较为稳定,但农业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较低;人口数量、粮食生产、对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
- 张保华张金萍汤庆新丁圣彦梁国付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被引量:56
- 2005年
- 利用1987年和2002年的遥感影像,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河南黄河沿岸的区域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的演变,用于了解在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水浇地景观类型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1987 ̄2002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河流景观、水浇地景观、林地景观和滩地景观类型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坑塘景观、稻田景观、旱地景观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则呈增加趋势。景观斑块总数量呈现出略微减少的趋势。景观空间特征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增加,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破碎化指数减小,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有所减缓。景观空间构型明显,基本上是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型分布。特别是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斑块更加集中连片。自然过程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有深刻的影响。
- 梁国付丁圣彦
- 关键词:遥感黄河黄河沿岸沿岸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30和10~30,即在的中高地形梯度上,且有向高地形位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0~30,5~12和4~10、18~24。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
- 梁国付韩艳丁圣彦
- 关键词:森林景观
- 基于区位熵模型的景观动态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以199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及其覆被标准,确定研究区景观分类系统,对研究区1∶10 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景观分类,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巩义市近20年景观动态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空间尺度上,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种景观类型在巩义市各乡镇分布相对均匀;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未利用土地这两类景观类型在巩义市各乡镇分布差距悬殊,极不均匀;其他景观类型则介于两者之间.从时间变化上看,近20年间,耕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未利用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种景观类型在巩义市各乡镇的分布有趋向集中的发展态势,而林地、草地、交通用地3种景观类型则呈现趋向均衡分布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 王玉婷梁国付丁圣彦
- 关键词:区位熵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景观动态
- GIS支持下的铁瓦河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13
- 2004年
- 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以铁瓦河小流域1994~2002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在ARCVIEW和ARC/INFO的支持下,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该流域8年来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坡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外,其它类型斑块面积都有所增加,其中梯耕地、林地、水域、园地等增加幅度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小;8年间,流域景观内各类型斑块的总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未利用土地和坡耕地数量明显增加,破碎度指数增加,林地等斑块数量明显减少,破碎度指数大大降低;小流域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有所增加,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表明景观的异质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及破碎化方向发展。
- 张明亮丁圣彦梁国付
- 关键词:斑块景观GIS
- 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被引量:27
- 2004年
-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森林碳库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利用伊洛河流域中部地区洛宁县1983年、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份的TM影像图,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750hm2。使用已经公开发表的植被碳储存数据估算了该地区植被碳储存量的变化,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3年1704 18MgC的增加到1999年的2727 6M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
- 丁圣彦梁国付
- 基于ENFA模型的淮河中下游无尾目潜在生境预测
- 物种生境评价和潜在预测是较为有效的保护基础。选取淮河中下游16 个样点的24 个池塘,并利用无尾目(黑斑蛙、金线蛙、泽陆蛙、蟾蜍)出现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等空间数据,以生态位模型ENFA 为依托,预测了淮河中下游(河南...
- 徐海翔梁国付
- 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7年
- 地理环境因素是引起区域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自1983年以来伊洛河流域洛宁县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森林景观类型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从1983年的960.34km2增加到1999年的1175.00km2。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上,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主要位于海拔500~1000m的低山区,海拔大于1000m的地区森林景观类型变化较小,而非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小于500m的塬陵区和川涧区。通过建立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相应高程、坡度、距离居民点中心的远近和与森林边缘距离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 丁圣彦梁国付
- 关键词:森林景观
- 道路对林地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以巩义市为例被引量:16
- 2014年
- 基于景观连接度原理,借用景观连接度指数,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探讨了巩义市山区林地景观在不同距离阈值下连接度的变化,定量分析了道路对林地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景观距离阈值的增大,无论是否有道路,林地景观整体可能连通性指数值都表现为逐渐增大;对林地景观连接度起"非常高"和"高"作用的林地斑块数量都比较少,但占林地总面积比例较大,面积大的林地斑块在提高景观连接度中起的作用较大;道路的分割使得林地斑块重要值降低,就单一斑块而言,随着景观距离阈值的增大,分割成的小斑块的重要值降低程度在逐渐减小。
- 梁国付许立民丁圣彦
- 黄河下游平原农业景观异质性对两栖类生物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以黄河下游典型平原农业景观封丘县为研究区,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采用概率连通性指数(PC)和斑块重要值(dPC_k)表征池塘栖息地可用性程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和R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两栖类物种在250、500、1000和2000 m不同扩散能力下,反映池塘栖息地组成和构型的池塘平均面积(MS)以及池塘数量(NP)、至道路的最近距离(DR)组合作用对池塘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栖类栖息地的可利用性与池塘数量、池塘平均面积和至道路的最近距离关系密切.在250 m扩散能力下,池塘平均面积和池塘数量是决定池塘可利用程度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在500 m扩散能力下,池塘平均面积和至道路的最近距离对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物种相对较高扩散能力下(1000和2000 m),池塘平均面积和池塘数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原农业景观中,两栖类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要充分考虑池塘斑块的数量、平均面积以及至道路的最近距离.
- 张丽梁国付郭豪杰李成蹊孙博琳卢训令丁圣彦
- 关键词:景观异质性农业景观两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