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云超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晚期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肠癌
  • 1篇单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胰腺癌疼痛
  • 1篇直肠癌组织
  • 1篇疼痛
  • 1篇嘧啶
  • 1篇晚期结直肠癌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密度
  • 1篇未分化
  • 1篇腺癌

机构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汪云超
  • 2篇李薇
  • 2篇张梅玲
  • 2篇黄普文
  • 2篇冯锋
  • 2篇卢凯华
  • 1篇吴魏芹
  • 1篇殷咏梅
  • 1篇何靓
  • 1篇张智弘
  • 1篇李霄
  • 1篇束永前
  • 1篇刘凌翔
  • 1篇王榕生
  • 1篇金时代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20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8例伴有疼痛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观察疼痛缓解情况、不同时间点KPS评分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总缓解率分别为77.4%、75.9%和48.9%。精神、睡眠、营养状况等有所改善,1个月后及3个月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3例(11.1%)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硬结,26例(12.5%)出现治疗部位烧灼样疼痛,8例(3.8%)出现肢体远端湿冷、出虚汗、心慌,5例(2.4%)出现轻度消化道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短期内好转。结论:高能聚焦超声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辅助治疗手段,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薇刘凌翔汪云超张梅玲何靓殷咏梅束永前王榕生
关键词:胰腺癌疼痛高能聚焦超声刀
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46例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采用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其中包括FOLFOX方案18例,XELOX方案25例,另有3例为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所有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化疗,观察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时间(OS)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中,RR及DCR分别为39.1%和80.4%,TrP和OS分别为7.0月和24.0月。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可以耐受,I~Ⅱ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Ⅲ~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结论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有效,值得在老年人群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李薇汪云超张梅玲冯锋黄普文卢凯华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奥沙利铂氟脲嘧啶老年
结直肠癌组织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影响其对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敏感性
2013年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的分类及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接受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取手术组织的石蜡标本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血管的CD31、CD34染色,研究肿瘤内微血管的特点,并检测MVD。结果:肠癌组织中CD31阳性的微血管多于CD34阳性的微血管,并以此鉴别出分化血管(CD31+/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两类微血管。治疗敏感组的肠癌未分化血管MVD为10.6±3.1,治疗不敏感组的肠癌组织未分化血管MVD为6.9±3.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VD中位数为界值,未分化血管MVD高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未分化血管MVD低组长(9.5个月vs.3.0个月,P<0.05)。结论:通过检测肠癌组织中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可能对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有一定预测作用,对指导个体化治疗有一定帮助。
冯锋金时代李霄汪云超吴魏芹卢凯华张智弘黄普文
关键词:结直肠癌贝伐单抗微血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